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4906800000022

第22章 竞底精神与竞底实力(1)

一、竞底精神

精神是人的意志、意识和心理状态。

竞底精神特别用于衡量: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竞底压力,能对别人施加多大的竞底压力,敢冒多大的风险。因此,竞底精神也可称为竞底意志。

直白地说,竞底精神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有多狠:

1、对自己的狠。这种“狠”体现在对内竞底上,对应于《厚黑学》中的“厚”,即能否要求自己对一切不可忍之事忍耐;

2、对他人的狠。这种“狠”体现在对外竞底上,对应于《厚黑学》中的“黑”,即对他人能否下得了狠心,下得了黑手。

3、对风险的承受。从广义上讲,这种承受也可归结为对内竞底,因为巨大的风险会让人坐卧不宁,而这需要极强的忍耐性。

对内竞底的精神尤其体现在面对困境的时刻:

那些能够决绝地、义无反顾地面对异常艰难的困境,并不为困难压倒的人,拥有坚强的对内竞底精神;

而那些面对一般困难,即借故逃避,固守不前,对内竞底精神则相当贫弱。

在这种时刻,竞底精神就直接表现为忍耐。

由于数千年的竞底熏陶,中国的忍耐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和沉淀。中国人关于忍耐,有众多的说法: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字头上一把刀、退而求其次、小不忍则乱大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来顺受、能忍自安、船到桥头自然直、君子有容人之量;

君子不念旧恶、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守得云开日月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百忍成金;

……

爱因斯坦曾两次短期访问中国,他在旅行日记中,谈到对中国的印象:

“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但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天5美分的工资,天天敲石子,他们似乎驽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驽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纯朴的劳动者……在劳动,在呻吟中,并且是顽强的民族。”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写道:

“没有比中国人的忍耐力更让欧洲人吃惊的了…我在中国期间,有几百万人死于饥荒,有的人还会为了几块钱卖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给别人去当奴婢,如果拿不到这笔钱,他们甚至会杀死自己的孩子…贪心是我认为的中国人最大的缺点,生活艰苦,挣钱不易,为了得到金钱,除了极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外,很多人都贪污或者犯罪,有时仅仅为了几分钱,几乎所有苦力阶层的人都会甘愿冒生命危险。”

英国人麦高温说:“一个中国人,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如何,不管他是商人、苦力、匠人,还是工人,他都给人一个这样深刻的印象,在他粗鲁和缺少教养的外表背后,有着强壮的身体以及极强的忍耐力…中国人能迅速适应任何环境…中国人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苦难,也正是由于这种斯巴达式的忍耐和坚强,他们年复一年地靠着很少的粮食生活,像奴隶一样干着繁重的一层不变的工作,而没有一天的休息…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妇女的坚强并不输给男人,她们承受着痛苦和悲哀,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任,却没有一句的怨言。”

可以说,忍耐和竞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因为中国下层百姓无止境的忍耐,才使得竞底者可以恣意将他们打到底线;同时,也正因为百姓长期被迫生存在底线状态,他们又不得不练就出一身过硬的忍耐功夫。

中国人在无穷忍耐的同时,常常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漂亮的口号来激励自己,渴望通过异于常人的忍耐,往上爬到竞底者的地位,获得将他人打到底线的权利,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从奴隶到将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案例:柳传志的“折腾”人才观及忍耐成才

联想的柳传志有个观点: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他的这种理念,和当年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我磬中矣”,所代表的意思非常相似,只是气魄小了许多。因此,从好听的一方面说,柳传志的人才观象唐太宗那么英明;从难听的一方面说,柳传志的人才观,比当代社会整整落后了一千多年。

但这种理念在中国商界却广为流传,奉为经典。

这样的人才观,表明柳传志本能地把自己当作统治者、竞底者,而把人才当成工具。什么叫经营好人才?就是要把人才的可用性,最大程度地压榨出来。这和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郭台铭的“血尿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拧毛巾哲学”要求将毛巾的最后一滴水拧干,“血尿哲学”希望手下不到血尿程度,工作还有潜力可挖。

当然,以上这些观念,都意味着竞底。

其实柳传志的这种观念,和山西黑煤窑使用劳工并没有两样。黑煤窑倾向于雇用身强力壮、驯服听话的劳动力,因为这样的人最经得起井下高强度劳动的折腾,也最能出活,也能经营得最好。

实际上在商界,柳传志就以喜欢折腾出名,他有句名言: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有个故事说他当年的潜在接班人杨元庆,被他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了一通,杨元庆被骂得哭了(唉,杨元庆的竞底精神多么脆弱,真为联想的未来捏把汗)。他第二天给杨元庆写了封信,这封私人信件后来流传到了网上:

(你)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这封信翻译成竞底语言则是:只有你的竞底实力非常大于下属时,你手下的被竞底者才会承认你比他们大;而只有你的竞底实力远远大于下属时,他们才会对你心服。(柳传志的这个思想,正符合竞底落差理论,在下面小节中将专门分析。)

柳传志靠着这种竞底功夫,将联想带成了国际企业,这表明竞底战略在中国有很深广的成功基础。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认为柳传志的方法非常适合中国现实,值得发扬光大,那么恭喜你,你具有一个竞底者所必须的“成者王候败者寇”的思想,在你看来,成功高于一切,而手段和方法都是为成功服务的。

话说回来,我们不知道,比尔盖茨找他的校友巴尔默来做微软总裁时,是否也像柳传志折腾杨元庆那样,好好地、反复地折腾了一阵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比尔盖茨绝对不是由于巴尔默抗“折腾”能力很强,有极高的忍耐功夫,而聘请他做微软总裁的。否则比尔盖茨应该到中国来找微软的全球总裁,到华为、黑煤窑、联想去找总裁,因为那些人的忍耐功夫,远远胜过美国人。

我们也可以对照来看看IBM董事长小沃森的人才观,他说:“我对IBM的最大贡献是我能够挑选一些年富力强、极富才华的人,并通过劝说、赔礼道歉、奖金刺激、演讲鼓励、当他们生病或出事故时和他们的妻子聊天……以及用尽各种我能够使用的方法,使他们相信我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对于忍耐,中国学者林语堂在上个世纪认为:

“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是中国人三大恶劣而重要的德性。忍耐的特性为民族谋适合环境之结果,那里人口稠密,经济压迫使人民无盘旋之余地,尤其是家族制度的结果。家庭乃为中国社会之雏形……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中国人把忍耐看作崇高的德行,我们有句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训练此种德行的最好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那儿有一大群媳妇舅子内嵌执绋,老子和儿子朝夕复习,这种德行极力互相容忍……

“中国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颇有视此等痛苦为“自然法则”之意,即中国人所谓天意也。”

民众这种超强的忍耐力,所结出的硕果是“(民国期间)四川省一部分税赋预征已达三十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诅咒,未见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与中国人做一比较,不啻唐突了中国人。”

“税赋预征已达三十年之久”,这样的底线实在太骇人听闻了!蒋介石政权不垮台,实在是天理难容啊!

而中国的积弱积贫,和中国人无原则的忍耐,自然有密切的逻辑关联。

案例:评任正非在2008年对华为优秀党员的训话

林语堂曾说:“无可无不可之品性,大部分缘于个人自由缺乏法律保障,而法律复无宪法之监督与保证。”

他又举了两个例子,说西方母亲教育孩子“仰昂你的头颅,爽爽直直回答人家的问话”;而中国母亲总是千叮万嘱地告诫儿子“少管闲事,切莫干预公众的事情。”

林语堂在上个世纪痛斥中国人劣根性的这些话,我们可以在21世纪中国最先进的高科技企业中找到。任正非在2008年对华为的优秀党员的训话时说:

“我们一定要有点忍耐。我为什么有点担心呢?担心社会可能不忍耐。如果社会不能忍耐,出了乱子的时候,我们应严格要求员工不准发表任何政治言论,更不允许上街去参加什么活动……关键时刻你不能发表任何讲话,给社会添麻烦…你乱发表言论,你上街游行,我们是要辞退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其实我们才是幼稚可笑的,不要有太多幻想。”

对于任正非苦口婆心所阐述的这些道理,林语堂数十年前就评论过:“无可无不可本非高知之德性,而作为一种社交的态度,由于缺乏法律保障,而感到其必要,那是一种自卫的方式,其发展之过程与作用,无异于王八蛋之发展其甲壳。”

任正非讲得对吗?当然,竞底者在微观层面上总是对的,就像皇帝应不应该把能干的大臣杀掉呢?从自家天下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当然应该,但从整个民族的角度,还应该吗?

从宏观来讲,皇帝的错误在于:他身居如此高位,却不肯站在全民族的生存发展角度思考问题;而任正非的狭隘在于:华为是中国的标杆企业,他却不肯承担一点改良大环境的社会责任!

忍耐者蝇营狗苟,只注重自己眼皮底下的私利。但即使如此,忍耐只能带来一时的微观发展。中国正是像任正非之类的忍耐者太多,以致2000多年的光阴飞逝,却没有实质的宏观进步。

实际上,象任正非、宗庆后之类的竞底者,也是用竞底来对待宏观环境的变化:只要环境许可,就尽可能地挣钱,不放弃最后一个银子;一旦觉察环境濒临底线,马上手持早已备好的绿卡或他国护照,飞去大洋彼岸,以使自己的人财二全,因此他们对改善宏观环境,只认为是纯付出的成本,兴趣索然。

中国竞底者在对下属洗脑时,很爱谈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他们最喜欢喊的口号是“大河有水小河满”,任正非也经常这样喊。但他可曾把这句口号,用在宏观环境和微观发展的方面?因为没有宏观环境的制度和文化保障,任何微观的一时发展(即华为今日的强大),也难逃“倾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隐患!

在竞底精神的对内方面,除了忍耐,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冒险。

中国人普遍相信“富贵险中求”,尤其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大量资金、权力资源的普通百姓而言,要获得成功,除了百般忍耐之外,还必须敢于冒人不愿冒的风险。

对于冒险,中国人有不少语录:刀头舔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破釜沉舟、兵行险着、

冒险挑战的是风险底线,其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商业史上,因冒险而翻船的商人多如过江之鲫: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首富”牟其中、爱多VCD老板胡志标、德隆唐万新兄弟、长虹倪润生……

为何失败者的墓志铭林立,而中国商界还有很多勇于冒险的故事呢?

一是中国人太多,即使99%的人不敢冒险,1%的人也有很大的绝对数量;

二是中国百姓的命贱,如陈胜、吴广、刘邦、朱元璋之类,即使冒险失败,能失去的也不多;

三是冒险的潜在收益巨大,由于大多数中国人不爱冒险,因此冒险是一种稀缺资源,一旦冒险得手,成功的果实十分丰硕,成功的故事吸引着后人不断前仆后继;

四是中国人走向成功的途径太少,不得不兵行险着。

案例:华为和联想的事业高度 与任正非和柳传志的竞底精神

任正非勇于承担困境,善于用坚忍的意志克服困难,确实对华为的发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在创业之初,不惜冒险借30%年利率的高利贷,前后投入一个亿,孤注一掷地开发万门程控。当时华为危难重重,险象横生,任正非曾在华为五楼的会议室对全体干部说:

“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和任正非相比较,柳传志的故事就失色很多。他曾亲自上门联系过客户,但却被人轰了出来,由于他常常要求下属“只有死攻,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把事情做完”,因此这一次他“在当时就是一心想做,要给公司其他人做出样子来,用这种事互相激励”。

凭着这个念头,柳传志咬紧牙关,排除万难,最终还是把生意做成了。

多年以后,柳传志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对此事颇为唏嘘:“被人轰出去,那是什么感觉?我四十岁的一个技术员,被轰出去……”

这种低强度的羞辱,从未在任正非的言谈中被提及,因为他遇到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多,多到完全麻木,没有感觉,认为这样才是理所当然,而用自己的“狼性”,可以有效地将这种“困境”处理好。

从柳传志这番耿耿于怀的感慨,可以看出其对内竞底功夫,比任正非还差得较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同等条件下,吃的苦越“苦”,能成为的人也就越“上”。

联想和华为今时今日事业高度的差距,两位领头人的竞底功夫高低,显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毫无疑问,任正非执掌的华为,表现出远远胜过联想的竞底精神,正如一头猛狮率领的一群恶狼,胜过一头犀牛率领的一群斑马。

对外竞底,就是能把他人能毫不留情地打到底线,为了自己的需要,丝毫不受人类感情的影响,不顾世间舆论的人,则拥有最强大的对外竞底精神。

中国人对此也有不少“血淋淋”的语录:无毒不丈夫、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除恶务尽、杀人如麻、草菅人命……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强势的竞底者,凭借毫不留情的对外竞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英名”留存在中国的青史上,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等,清朝的顺治皇帝在扫平中原期间,靠“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竞底政策,大肆屠杀数千万平民。这些人由于他们的成功,而受到后人的景仰,也强化着后人的竞底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说,“慈不掌兵”,这说的是带兵打仗是一项严酷的活动,心地仁慈善良的人难以胜任。竞底是要把他人或自己打到底线,同样需要铁石心肠。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将中国历史人物的成功秘诀,总结为“厚”“黑”两字。即为了成功,脸皮要厚,良心要黑——可谓点出了那些枭雄们的精髓。

实际上,《厚黑学》与竞底有共通之处,所谓的“厚”即对自己竞底要狠得下心;而所谓的“黑”即对他人竞底要下得了手。

不管是对内竞底还是对外竞底,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否则,竞底者在别人的悲情哀告,或自己的艰难困苦面前,容易打退堂鼓。

案例:竞底精神的较量:华为与巨龙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