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日记
4904900000096

第96章 圣人真的很悲摧

九月十八日

早,清理文件。饭后习字二纸。写左季高、郭云仙信,各添二片。中饭后温《史记》《卫世家》、《宋世家》,至营务处久谈。夜与少荃久谈,温《石徂徕墓志》,本日病尚未愈,委顿殊甚,不克治事。夜腹泄二次。身旁无人,颇凄冷也。竟夕不能熟睡,盖老境日臻矣。

这篇日记,是曾国藩一生中的真情流露。

颇凄冷也——他的一生,情感生活是一片空白,除了与妻子“房闼不敬”按部就班生儿育女之外,没说过一句象样的情话。还有,除早年京师他在病中时,曾有朋友带了帮女生去他的寓所聚会之外,曾国藩活了62岁,没有一个异性朋友,没去过一次娱乐场所,他等于和这世界,和人世间的情感世界,彻底断裂开来。

为何他的生活是如此之悲摧?

因为他要做一个圣人。

这个圣人他非做不可。因为天道有三恶,除了圣人,大家不会认你,除了圣人,就无以为中华儒学传人竖一杆生生不灭的战旗,对抗洪秀全的精神异常大发作,以维护儒学教义在中国人心中应有的地位。

只有成为圣人,才能够以儒学教义为感召,调动包括朝廷在内的所有战争资源,将洪秀全这个莫名其妙的神权帝国扼死在萌芽中。

他要成为圣人,就得和广大的女群众拉开距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比于曾国藩,继他而起的第二代传人李鸿章,就轻松了许多。李鸿章就可以靠着他这棵大树,以更灵活的方式,更机敏的智慧,来调度社会资源,完成曾国藩未竞事业。

所以在这则日记中,曾国藩与李鸿章李少荃久谈。

李鸿章投奔曾国藩的幕府,说起来也是一波三折。还是咸丰二年时候的事,李鸿章官拜翰林院编修,逛书店买书,遇到老乡,对他说:李鸿章啊,太平军长毛,打到了咱们安徽了,家乡父老惨遭涂炭啊。你好歹是个翰林院编修,不替自己家乡说句话,让皇上快点救救安徽吗?

于是李鸿章立即去找自己的老乡,工部侍郎吕贤基,因为吕贤基才有上疏写奏章的权力,要求吕贤基为家乡父老请命,央求皇上发兵救安徽。可是吕贤基正忙,就对李鸿章说:那好啊,不过我腾不出手来写,这样好了,你写奏章,我署个名递上去就是了。

于是李鸿章大笔一挥,草就奏章,吕贤基看也没看,署了名字递上去。咸丰皇帝打开奏章一看,大喜,曰:吕爱卿,还是你忠心为国啊,贼军都打到了安徽,竟无一人替朕分忧,只有你挺身而出。赶紧,你马上写辞职书,朕拨点银子给你带上,你回家二次创业,训练团丁,拒长毛于安徽之外。这事对你来说肯定不难,没把握你也不会写这个奏章,对吧?

当时吕贤基就傻了眼,教训啊。如果你解决不了问题,就千万别指出问题。问题不需要你指出,明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的。之所以大家绕着问题走,就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只好把问题留在那里。你既然指出问题,OK,你就应该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没有解决方案,你只是告诉大家都知道的事,存心给大家添堵,这岂不是扯蛋吗?

由是吕贤基被李鸿章一纸奏章,送上战场。情知此行必然赴死,吕贤基恨死了李鸿章,临走之前奏曰:启奏陛下,翰林院编修李鸿章,本事大大的有,他去解决安徽的问题,绝对是个合适的人选,臣请李鸿章与臣同行。

咸丰皇帝大喜,曰:同去同去,翰林院不缺编修,就缺在前线跟贼拼刺刀的人,李鸿章马上收拾行李上路。

就这样,李鸿章也给弄到了前线,此后他就在安徽老家,带着千数来人,于数十万太平军及捻军的夹缝中,东逃西窜,浪战残生。史料记载说,有一次他率团练逃回去,进门发现所有人都已经逃走,灶上刚刚煮熟的饭还没有掀锅,李鸿章就把锅一掀,盛了一碗饭,一只脚蹬在锅台上,大声吼道:赶紧吃,趁饭热乎大家赶紧吃,吃完了快逃。

吕贤基在舒城战死,而李鸿章却沦为了游击队长,在安徽整整打了六年的游击,理论上来说他活下来的概率不大,但这老兄为人机警,逃得又快,无数次死里逃生。到了咸丰八年底,安徽游击战的前景已经越来越悲观,由是李鸿章奔曾国藩幕府。

此后的天下,将是李鸿章笑傲风云的时代。这,就是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