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81

第81章 亡命人阿里斯蒂德——两次流亡的喜与悲(3)

公司将派遣有经验的专业保安人员协助海地保安部队保证阿里斯蒂德的安全。

回国后的阿里斯蒂德立即解散了军队,由穷人组成的警察部队取而代之。但并没有对发动政变的前政府高级人员施以严惩,只将他们流放到了海外。这一“仁慈”的举动为他第二次执政埋下了隐患,也直接导致了他的第二次流亡。

五成于斯,败于斯

阿里斯蒂德回到海地之后,一直忙于稳定局势、恢复海地经济,为推进海地民主化积极努力着。到了1996年,也就是任职期满之时,海地局势基本得到控制。

由于海地宪法规定总统不能连任,阿里斯蒂德决定离开政坛、养精蓄锐。1995年底海地实行大选,普雷瓦尔做为执政的“拉瓦拉斯政治组织”

候选人当选总统,阿里斯蒂德放心地将政权交给了他。这是海地历史上首次实现政权的和平过渡,阿里斯蒂德也因此得到了多枚国际勋章。

普雷瓦尔上台之后积极与美国及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合作,致力于恢复海地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任职5年间,他修建学校、推行土地改革,将化肥降价卖给农民,鼓励农业发展,海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普雷瓦尔实行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政策使海地的贫富分化严重,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对,国内稳定再次面临考验。另外,普雷瓦尔为了维护所在政党的利益,三次推迟议会选举日期。将这些看在眼里的美国,开始忍不住直接插手,派特使私访海地,要求尽快实行选举,并声称愿意提供资助。

2000年海地大选开始,阿里斯蒂德回到海地参加选举。选举开始之后,海地的政局再次陷入动乱之中。执政党的支持者和反对党派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警察逮捕了大批反对党候选人和活动家,但对同样采取暴力手段的执政党的支持者却听之任之。如此明显的偏袒行为,激普雷瓦尔宣誓就任海地新一任总统。

起了反对党派和一部分民众的反对和谴责,他们声称选举存在大规模、有系统的舞弊现象,随即宣布抵制选举。

11月26日,政府方面对反对声充耳不闻,迅速宣布了选举结果:阿里斯蒂德当选为海地总统。选举结果公布以后,立即引发了反对派的抗议浪潮。次日,7名全副武装的枪手突然现身于海地总统府,向猝不及防的总统安全部队和武装警察猛烈开火。最终,这7名枪手不敌训练有素的安全部队,政变宣告失败。

海地又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有人说,重掌大权之后的阿里斯蒂德似乎改变了很多。他过去那种体恤民情的态度全无,他所关心的不过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政府。阿里斯蒂德这样做实际上也无可厚非,在动乱的海地,没有稳定的政府,一切都是空话。海地多年处于独裁统治和军人政权的控制之下,富人和军人是海地政坛的主导者,海地50%的国家财富掌握在1%的有钱人手中。而阿里斯蒂德代表的是占海地人口80%的穷人的利益,他所颁布的政令自然是有利于穷人的,如此一来阿里斯蒂德得不到富人和军人阶层的支持也是自然。面对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在颁布的政令难以执行的情况下,阿里斯蒂德无奈之下只能从稳固政权、铲除异己着手。

在之后阿里斯蒂德担任总统的三年中,海地经济常年受制于人,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民不聊生。在政府内部,时不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事件,大选舞弊的丑闻更是不绝于耳。这些状况都在使阿里斯蒂德这是1996年2月7日,刚刚卸任的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前左)携夫人在首都太子港出席新任总统普雷瓦尔的就职宣誓仪式。

的威望不断下降,而各反对派也频频借题发挥,陆续开始了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的活动。

从2003年底开始,海地反政府人员的活动越发频繁,各地暴力冲突不断。“海地进步与发展阵线”和“阿蒂博尼塔抵抗阵线”是海地反政府力量的两支主力军。前者被阿里斯蒂德视为“宿敌”,其成员大部分是前军队的成员,曾于1991年发动政变,暗杀过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400多名阿里斯蒂德的支持者。后者曾经是阿里斯蒂德的政治盟友,但在该组织主要领导人阿米奥·梅塔耶于2003年9月遇刺身亡后,则倒戈相向站到了总统的对立面。此外,海地还有一个文人反对派组织——“民主纲领”,这是一个广泛的反对党派联盟,不赞成反政府武装的暴力活动。

尽管这几股反对派势力政见迥异,但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为了这一共同的目的,他们联合起来,组织策划了各种反政府的示威游行、暴力活动。

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动势力,阿里斯蒂德政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1995年解散军队开始,阿里斯蒂德有意削减军队对政治的影响,组成了警察部队。这一部队仅有4000人马,而且训练不足、装备落后,根本无法和前政府军成员组成的反政府武装抗衡。

2004年2月5日,海地反政府武装发动兵变,以武力占领了海地的第四大城市戈纳伊夫,此后,武装暴力活动迅速向海地北部和西部蔓延,全国十几个城市相继发生动乱。与此同时,流亡国外的反政府组织领导人相继回国,反对派的势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2月,阿里斯蒂德再次出任海地总统。图为他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出席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情形。

随着暴力活动不断升级,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食品和医疗物资短缺,并已发生多起哄抢物品事件。此外,由于缺乏燃料,控制在阿里斯蒂德总统支持者手中的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电力仍未恢复,海地角这座城市处于一片漆黑之中。

也就是说,政府此时不但无法控制反政府武装暴力活动的蔓延,甚至连人民的生活都无法保证了。因为这个,不少宗教人士、学生和商人发起示威游行,纷纷要求总统阿里斯蒂德下台,海地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

反政府武装很快推进到了太子港附近的城市,并在此与政府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太子港西北70公里的圣马克市,反对派武装焚烧了该市的警察局,并在主要道路上设置路障,附近地区的居民不得不举家逃离该市。2月16日,反对派武装“海地进步与发展阵线”夺取了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的林奇市,使稍有缓和的海地局势再度紧张起来。同一天,约50名反对派武装分子占领了海地中部城市安什,并杀死该市的警察局局长,释放了被关押的犯人。他们狂妄地宣布下一步进攻的目标将是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和首都太子港。

海地政局动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方面首先表示不会承认一个靠武力夺取政权的海地政府,希望阿里斯蒂德能和反对派达成共识,尽快解决冲突。同样关注海地局势的加勒比共同体成员国的领导人与阿里斯蒂德举行会晤,共同商讨解决危机的方案。会议商讨提出了和平计划,即由总统重新任命一位新总理,在6个月内举行大选。

阿里斯蒂德清楚地知道,在外部势力没有介入的情况下,以他目前阿里斯蒂德的反对者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活动。

的实力根本不能和反政府武装抗衡,他自然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次危机。于是,他接受了和平计划。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反对派的拒绝,他们知道阿里斯蒂德领导的“拉瓦拉斯运动”仍旧是海地最具影响的政治团体,举行大选,阿里斯蒂德必然稳操胜券。

主要反政府武装势力和反对派联盟告诉阿里斯蒂德,要想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他下台。阿里斯蒂德也表态了,在2006年任期满之前,自己绝不会辞去总统职位。双方难以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

2月22日,海地反政府武装占领了海地的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并控制了除首都太子港以外的各大主要城市,对太子港已经形成合围之势。阿里斯蒂德政府掌握的海地警察部队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

已在困局之中的阿里斯蒂德只能再次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希望各国能伸出援手,挫败反政府武装的阴谋。他还向曾经给予他很大支持的美国求助,希望美国还能像上次一样助自己一臂之力,但这次阿里斯蒂德失望了,他得到的是布什总统的委婉拒绝。尽管布什总统一再表示支持阿里斯蒂德政府,但那也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随着海地警察部队的失利,美国已经对阿里斯蒂德政府失望至极,甚至还建议阿里斯蒂德为了海地局势着想放弃总统职位。

阿里斯蒂德忽略了,当时的美国正忙于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事,根海地前总统阿里斯蒂德抵达南非开始无限期流亡。

本不愿意在海地问题上浪费时间和力气,再说它也无暇顾及。而且阿里斯蒂德的下台能更有利于建立一个亲美、符合美国利益的政府。因此,它抛弃了已经毫无希望摆平动乱的阿里斯蒂德。

没有了外部势力的支持,在国内强大的反对攻势面前,阿里斯蒂德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只能辞职。2004年2月29日清晨,阿里斯蒂德神情黯然地签署了辞职书,乘坐飞机离开首都太子港,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涯。

阿里斯蒂德辞职数小时后,美国方面宣布将派遣海军陆战队前往海地,帮助海地维持秩序和稳定,当晚,2000名美海军陆战队员开进太子港。

阿里斯蒂德的辞职似乎为持续近一个月的海地政治危机画上了句号,但暴力活动依旧在继续,国家政局也无法迅速稳定下来。而且,身为穷人“代言人”的阿里斯蒂德的辞职,必然会引发中下层海地人的不满,因此海地社会很可能会继续动荡下去。

离开海地之后,阿里斯蒂德来到了中非共和国,随后又辗转于牙买加、南非。流亡中的阿里斯蒂德曾公开表示,自己是被手枪顶着离开国家的,是被美国逼迫下台的。在2004年3月31日,阿里斯蒂德还通过在法国巴黎的代理律师科拉尔,指控法国政府曾在当年2月的海地动乱中和美国合伙胁迫他下台及流亡国外。对于阿里斯蒂德的指控,美国立即否认。

阿里斯蒂德究竟是不是国内反对势力与美国合谋政变的牺牲品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贫穷小国,尤其是当它的战略意义对某些大国来说稍显重要的时候,它是没有自主权的,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也是一样。

他们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然而却不懂得怎样运用掌中的权力为民谋福,克拉克西和藤森被丑闻缠身逃脱不得,阿卡耶夫做学问会更有建树,而伊萨贝尔·庇隆也许更适合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他们的下台流亡,终其原因,也许应该说是他们从开始就选错了政治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