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80

第80章 亡命人阿里斯蒂德——两次流亡的喜与悲(2)

1月6日深夜,曾任杜瓦利埃政府国防部长的罗歇·拉丰唐率领十几名军人攻占了总统府的国民宫,将临时总统特鲁洛女士扣为人质,逼她辞去临时总统一职。同时,拉丰唐宣布自己为临时总统。

仅有十几人发动的政变竟然如此轻松地成功了,不过拉丰唐的笑容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国民的反抗,而武装部队司令亚伯拉罕是位具有正义感和民主意识的将军,支持文人政府,于是他率兵包围了总统府,拉丰唐及其追随者被逮捕。民主最终取得了胜利,民主成果也因此得以留存。

1991年2月7日,阿里斯蒂德正式宣誓就职。

总统宝座从来不是一把安乐椅,海地总统之位更是如此。对于阿里斯蒂德这位刚刚就任总统的神父来说,他要面临的将是一道又一道令人头疼的难题。

由于是文人政府,阿里斯蒂德尤其担心能否得到军队的支持,军人是否支持政府是政权稳固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当时海地的情况来看,武装部队司令亚伯拉罕将军不像以往的军队首脑对权力充满野心,相反,他十分支持文人政府,而且在几次政变中都对民选政府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他曾明确表示军队不应该干涉政治,应该做职业军人。但是海地军队素有参与政治的传统,那些野心勃勃的军人会听从亚伯拉罕的话,乖乖做一个军人么?这一问题是亚伯拉罕担心的,也是阿里斯蒂德所担心的。

阿里斯蒂德是一个神职人员,从来没摸过枪,在军队中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海地这个拥有军人参政传统且又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里,军人是不会轻易服从文人政府的。既要稳定政局防止军人干政,又要利用军队,阿里斯蒂德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改组军队。

虽然杜瓦利埃流亡国外,但余党还在,并掌握着部分兵权。为此,阿里斯蒂德辞退了8名高级将领中的6名,同时又提拔重用了一些主张民主的年轻军官取而代之,其中便有42岁的塞德拉斯,他被委任为海地武装部队临时司令。阿里斯蒂德希望这些年轻军人能支持文人政府的民主改革,成为民主政治和新政府的保护神。

除此之外,海地窘迫的经济状况也是阿里斯蒂德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海地长期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民不聊生。1990年,海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1%,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如果新政府没有恢复经济的良策,恐怕还会引起海地民众的不满,到时一些反对派、杜瓦利埃余党、军队中的野心家必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推翻新政府。

说到反对派就不得不说说阿里斯蒂德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政府成立后,海地各党派能否同心协力共同治理海地。

虽然海地的各政党在推翻杜瓦利埃独裁统治上取得了一致,但会不会在取得胜利之后为争夺权力发生内讧还是一个未知数。坦白说,阿里斯蒂埃毫无治国经验,在海地这样一个政局动荡的国家里,没有一个铁腕人物坐镇恐怕是难以驾驭混乱的局面的。

自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后,海地国内暴力事件不断,针对总统的行刺、暗杀活动层出不穷。为了保障总统的人身安全,阿里斯蒂德没有完全听命于武装部队安排的警卫,而是不惜花重金从瑞士请人专门组建和训练总统私人卫队。这支卫队由曾作为殖民者压迫海地人民的法国人组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直接受总统指挥。

然而,不久之后,这支总统卫队成员成了塞德拉斯政变的借口,他说阿里斯蒂德利用曾殖民统治过海地的殖民者保护自己,是不念国耻的行为。阿里斯蒂德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塞德拉斯会成为领兵谋反的人。在悔恨的叹息声中,刚刚当选总统8个月的阿里斯蒂德被迫放弃总统职位,开始了流亡生涯。

四重返海地

塞德拉斯成功将阿里斯蒂德赶下总统宝座后,随即宣布全国戒严。

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的消息震惊了全国,太子港的市民不顾戒严令自发上街举行示威游行,高举阿里斯蒂德的画像,抗议军人政变推翻民选政府。

海地政变的消息不仅震惊了海地国民,也震惊了世界。

海地邻居美国、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国均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谴责海地军人中断民主进程的做法,就连遥远的法国、苏联和日本都对海地军人政变持否定态度,坚决支持阿里斯蒂德总统恢复合法政府。

小小海地的一次政府更迭引起了如此多国家的关注,这显得有些异常,但仔细推敲也属情理之中。

50年代,拉美国家几乎都是文官执政。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文官政府接连垮台,拉美的12个国家先后发生政变,除少数几个国家如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外,几乎都是军人政府。进入8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出现了高度的通货膨胀,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经济日益恶化,而军人政府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社会各界要求恢复文官执政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国际社会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向军人政府施加压力,支持拉美国家恢复文官政府、推行民主化。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军人政府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叫美国难以安眠。而且,军人政府已经不符合美国输出民主的国家策略。

在众多国家的施压下,拉美国家的军人政权不得不让政于文官。到1990年,拉美所有国家都完成了由军政府向文官政府的过渡,民主化进程在拉美全面展开。在此形势下,海地突然发生军人政变,推翻了民主的文官政府,这无疑是对整个拉美国家民主化的一个挑战。显然,海地不能做这个异类。

而且,拉美国家的文官政府也担心海地政变后军人重新执政会在整个拉美刮起一股军人夺权的飓风,点燃其他国家军人政变的火苗。委内瑞拉总统就表示,反对海地政变不仅是感情和道义问题,更重要的是保卫拉美国家的民主问题。

就在塞德拉斯发动政变的第二天,美洲国家组织召开了理事会会议,强烈要求海地政变当局立即恢复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的权力。

1991年10月2日,阿里斯蒂德前往美国会晤布什总统,并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阿里斯蒂德揭露了海地政变当局践踏民主和破坏宪法的恶劣行径,呼吁美洲国家派代表去海地,敦促政变分子交出政权。他表示自己不会就此罢休,定会返回海地,为海地的民主事业继续奋斗。阿里斯蒂德的建议得到了美洲国家的认同,决定派美洲各国部长组成代表团奔赴海地同政变政府谈判。会议当天代表团成立,并赶赴海地。

在到达海地之后,代表团积极努力与政变当局展开谈判。代表团明确指出,如果军队不返回军营,美洲组织会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必要时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塞德拉斯不得不表示,阿里斯蒂德可以回到海地,但要求全国各方达成一致,并有各方担保。为了圆满解决这一问题,代表团同意组成由加拿大、委内瑞拉、阿根廷部队支持的一个“担保委员会”,以保障阿里斯蒂德恢复权力,同时表示可以考虑保留政变领导人塞德拉斯武装部队司令的职务。

但是,海地军方到底还是没买代表团的账,坚决不肯退让,双方没能达成协议。

7日,代表团再次来到海地,与军人政府举行谈判。这一次,在太子港的谈判过程中,居然有100多名政变军人闯进会场,野蛮地将代表团驱逐出境。外交斡旋再次宣告失败。

野蛮的驱逐行为激怒了美洲国家组织,它们重申了对阿里斯蒂德总统的支持,并要求各成员国对海地实行贸易和金融封锁,组建一个由文官组成的使团,参与海地的重建以及加强法制民主建设。

联合国大会对海地军事政变的事件也颇为关注,他们谴责发动政变的军方,呼吁恢复被推翻的阿里斯蒂德总统的职权,号召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采取行动支持美洲国家组织做出的制裁措施。很快,世界各国配合联合国大会决议、配合美洲国家组织展开了对海地的经济制裁。委内瑞拉宣布不再向海地提供石油;欧共体宣布中断对海地的经济援助;美国宣布不承认塞德拉斯政府,中断对海地的经济援助,实行经济封锁,冻结海地在美国的资产。

国际社会对海地的经济制裁对海地来说是致命的。要知道,海地是世界着名的“国际乞丐”,每年要接受大量的经济援助才能维持国家运转、国民生活。而今,“粮食”断了,要维持生计是难上加难。

在如此强大的压力面前,塞德拉斯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反而派部队包围了议会大厦,并向大厦开火扫射。在强大的武力威胁下,议会被迫同意任命67岁的最高法院法官内雷特为海地临时总统,并宣布解除原内阁的所有成员。8日,内雷特宣布就职。

10月16日,海地临时政府内阁成员在政变军人的保护下,由临时总理和外交部长奥诺拉特主持,在太子港举行了总统就职仪式。尽管总统并非塞德拉斯本人担任,但他仍旧军权在握,在背后控制着海地政局。

流亡美国的阿里斯蒂德见此心急如焚。他利用自己民选总统的身份积极在美国上下活动,期望能得到美国的支持。

由于叛军强硬的态度,国际社会决定对其实行军事制裁。美国方面也参加了行动,但这一次他们与往日大不相同,很是低调。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劝说阿里斯蒂德与海地的温和派合作,以政治协商的方式解决危机。对此阿里斯蒂德不能接受,他指责克林顿忽视护送他回国复位的诺言,并在美国国会上下游说,希望国会能批准出兵海地。克林顿承压虽大,但由于美军之前在索马里惨败,加上国会中期选举在即,轻易不敢对外动武,因此他派出由前总统卡特、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参议员纳恩前往海地,同临时政府直接对话。

在谈判过程中,军政府拒不退让。这下美国可恼了,于是克林顿一声令下出兵海地,从空中和海上向海地进逼。军政府在强大的武力威慑下,终于同意交出政权。

1994年10月15日,海地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终于结束流亡生活,在美国2万人马的保护下回到了阔别1111天的海地。

尽管阿里斯蒂德回到了海地,但由于海地局势尚不稳定,暴力流血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安全起见,美国国务院特意与一家由退役美国保安人员组成的公司签订了保护阿里斯蒂德的保全合同。根据合同规定,该1994年10月15日,海地流亡总统阿里斯蒂德(前排右一)重新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