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76

第76章 亡命人李承晚——倔傲的峥嵘岁月(3)

“朝鲜欧美委员会”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朝鲜抗日运动中,其海外活动的资金很大部分都是由这个组织募捐来的。除了募集资金之外,“朝鲜欧美委员会”还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李承晚带领着这个组织走南闯北,在美国四处寻求支持。1921年的时候,该组织成功将朝鲜独立问题送到了美国国会面前,成了跟当时爱尔兰独立一样炙手可热的讨论议题。尽管结局并不如朝鲜人民所愿,但是起码引起了美国对朝鲜问题的重视。

如此这般,李承晚和“朝鲜欧美委员会”很快成为日本当局的眼中钉,日本撒下了天罗地网抓捕李承晚,而且开出了30万的高价来悬赏李承晚的人头。李承晚身边杀机四伏,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晚还执意要去上海临时政府指导工作。这次上海之行着实辛苦,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艘运送尸体的船只。这只船里放着的都是在美国死亡的华工尸体,李承晚和同行的伙伴林炳积就混在这若干尸体之内,在海上颠簸20多天后,到达了上海。

到达上海的第三天,临时政府才得知李承晚的到来,大家的热情姿态不言而喻。这是李承晚被临时政府推选为“临时大统领”之后第一次在上海露面,也是第一次以统领的身份处理这里的事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临时政府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些革命人原本期待着李承晚能够带来一些活动资金和像样的纲领,可没想到这两样东西李承晚都没带来,在失望之余,不少革命人士离开了临时政府。很明显,李承晚的上海之行并不算成功,他在这里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在美国发挥的大。于是,在些许的失落中,李承晚回到了美国。

上海之行的混乱并没有影响李承晚的革命心情,他依旧很努力地完成每一件事。就在李承晚努力的同时,日本也在努力在东亚版图上划出更大的势力范围。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膨胀欲裂的抗日情绪同样在中国民间蔓延开来,一时间,中国跟朝鲜的关系更亲近了一些。

于是,朝鲜临时政府也成了中国人抗日的合作伙伴,金九在这个时候被广大中国人熟知并推崇。火热的抗日情绪燃烧了中朝两国,日本为自己树立起了两个坚强并日益觉醒的敌人。

四路漫漫,上下求索

中国的抗日热情一旦被点燃那就是熊熊烈火,加上朝鲜持续了几十年的抗日习惯,日本有些招架不住了。李承晚趁这个时候去了瑞士日内瓦,希望“国联”能够接受朝鲜独立的议案,但是被拒之门外。

在瑞士的碰壁让李承晚多少有点失落,不过在这里发生的另一件事却足以让他感激一生。都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在瑞士的政治活动这扇门是被关了个严实,可爱情这扇窗却明晃晃地开在李承晚的面前。

1933年2月21日,是日内瓦“国际联盟”国际会议的开幕式,地点在当地的罗萨酒店,李承晚也在参与者之列,不过并不受重视。在餐桌上,李承晚并没有注意到,有位欧洲小姐正在关注着他,这位欧洲小姐就是后来的李夫人——弗朗西斯卡,当年她刚30岁出头,是跟随母亲来参加“国际联盟”会议开幕式的。弗朗西斯卡并不是个一眼就能被人记住的女人,她从穿着到行为举止都十分低调,以至于李承晚根本没有留意到她。为了引起李承晚的注意,弗朗西斯卡挑选了一些跟朝鲜有关的话题跟李承晚聊,直到这个时候,李承晚对弗朗西斯卡的感觉不过是个对朝鲜历史略有所知的女人而已。

不过弗朗西斯卡绝对不是李承晚想象中那么简单,她接受过相当不错的高等教育,除了母语德语之外还精通英语和法语。弗朗西斯卡是个地道的奥地利人,她的父亲是一个私人企业的老板,由于没有儿子,弗朗西斯卡便成了父亲的全部希望。为了让弗朗西斯卡继承家业,父亲特地送她去读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又到苏格兰去留学。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弗朗西斯卡学会了速记和多种语言,还拿到了英语翻译官的国际资格证。

李承晚真正对弗朗西斯卡产生好感是在几个月后,当时弗朗西斯卡帮助李承晚成功要回了一笔债务。受到帮助的李承晚算是对弗朗西斯卡另眼相看了,这样一个能干的女人正是李承晚所需要的,两人的恋爱关系就这样朦胧地开始了。1934年,李承晚希望弗朗西斯卡到美国结婚,但是维也纳驻美国领事馆却不肯给弗朗西斯卡发放签证,最后,李承晚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好不容易才把弗朗西斯卡弄到了美国,这样拖拖拉拉几个月才把婚给结了。

一个是流亡在外年高59岁的革命分子,没什么钱财,每天还过得提心吊胆;一个是奥地利年仅34岁的大家闺秀,虽说不算什么名门之后但也拥有起码的社会地位,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人竟然走到了一起,爱情比任何东西都来得奇妙。李承晚真得感谢弗朗西斯卡,尤其是他晚年流亡美国的时候,正因为身边有了弗朗西斯卡的陪伴,才多少给流亡的凄苦生活存留了一丝甜蜜和温存。

两人的结合是甜美的开始,但国际局势并没有因为李承晚的幸福生活而有所稳定。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跟朝鲜抗日遥相呼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逐渐弥漫全球,很快,欧洲也成为主战场,一时烽烟四起,到处血流成河。

这是个好机会,日本的贪婪模样让全世界人民感到恶心,李承晚感到只要能在这个时候鼓动美国参与战争,那么朝鲜危机就迎刃而解了。

李承晚抓住时机开始在美国官员耳边煽风点火,还专门出了本书叫《日本出击》来阐述日美冲突的可能性。在这本书刚刚出版的时候,美国还认为李承晚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呼吁美国帮助朝鲜,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才对李承晚的预测坚信不疑。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李承晚跟他的《日本出击》火透美国。美国的不少社会名流对李承晚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个朝鲜人似乎真的有洞晓先机的本领。

社会的推崇对李承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此说服美国帮助朝鲜独立,同时增强他在朝鲜历史上的重要性。的确,李承晚当时的声誉瞬间高过了远在中国的金九,因为他所能依靠的后盾比金九的要坚实许多,朝鲜抗日力量逐渐把希望从自身难保的中国转移到国富力强的美国身上。然而,美国对于承认朝鲜在中国的临时政府不感兴趣,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把心思都放在跟日本的战争上,以及如何在这场危及全人类的战争中谋点好处。李承晚起初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他信心满满地在为临时政府争取合法身份和国际地位而努力。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第三天,李承晚将一份要求美国承认朝鲜临时政府的文件交给了美国总统,其中提及了希望美国以及二战盟国能承认临时政府,并让朝鲜成为盟国一员对日本开战,以及在战后的独立国际发言权等问题。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李承晚就曾递交过一份类似的文件,但结果石沉大海,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次同样如此。

美国姿态几乎让李承晚崩溃,他声嘶力竭地告诉美国人,不管你们承不承认,这世界上就只有一个合法的朝鲜政府。李承晚高声疾呼,说美国的这种态度是在纵容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霸占。可惜,李承晚这边把嗓门都喊哑了,美国那边却依然如故。

其实美国也不是对此置之不理,它也考虑过朝鲜临时政府这档子事,只不过跟李承晚看法不同罢了。在美国看来,朝鲜临时政府就是几个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乌合之众成立起来的民间组织,没有经过选举,没有在朝鲜本土实行过任何行政权,不具备任何法律地位。按照美国后来的官方发言,美国政府的冷处理态度是为了避免让朝鲜人民因感到压力而被迫认可临时政府,他们是希望朝鲜人民能毫无负担地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政府机构和管理者。

然而,美国政府所给出的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服李承晚。为了进一步向美国政府施压,李承晚特地召开了一次“朝美协议会”,与会者都是一些支持朝鲜独立的美国名士。李承晚这次用的不仅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演说,还有气势逼人的警告,他告诉美国如果再不做出回应,苏联就可能插手,到时候东北亚的版图就要任苏联随意摆弄了。“朝美协议会”完了后紧接着又是“在美朝鲜人联合委员会”,反正是不让美国政府耳根清净。在这次会议上,也有美国议员承认临时政府,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太平洋战争委员会就曾说过要承认朝鲜临时政府,但最终还是被美国政府给驳回了。毕竟朝鲜牵连着很多个实力不俗的国家,轻举妄动搞不好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说实话,朝鲜临时政府的背景和实力确实令人堪忧,正如美国政府所言,它成立在中国,自顾不暇哪会有精力去指导朝鲜本土的工作?更要命的是,临时政府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未休止。不能否认,李承晚希望朝鲜实现独立的心意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但是临时政府的状态实在不能委以重任,想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事实上,对朝鲜问题抱以冷淡态度的不只是美国,参与二战的几个大国包括英国和苏联的看法基本上都很类似。朝鲜问题不过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些大国无法撇开德国这个主要对手而去帮助朝鲜搞独立。

李承晚的迫切要求一直到“罗马会议”之后才得到回应,美、苏、英、中公开发表声明,支持朝鲜人民的自由和独立。这个回应敷衍的程度很大,领导人们只不过口头上表示了一下各自的态度,却并没有说明朝鲜人民如何实现独立以及独立的契机。这让朝鲜人有些不痛快,特别是李承晚、金九等奋斗在抗日一线的人。这也难怪,只有有过切肤之痛的人才能体会到痛苦,美国、英国、苏联这些国家哪个不是冲在殖民掠夺的最前面,有哪个国家真正尝试过被殖民统治、失去主权的滋味?因此,朝鲜人的心思,美国等国家无法了解,李承晚等人的积极和焦虑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自私而矫情的行为罢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金九率先发难了,他向国际社会发出声明要求在日本投降后就实现朝鲜自治。这个要求被美国人当成了笑柄,在他们眼里朝鲜这样的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自治。富兰克林·罗斯福对这一点已经表示得十分明确了,他认为小国家的民族自治应该经历一个漫长的练习时间,就像菲律宾那样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当政府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需求的时候,自治就顺理成章了。众所周知,菲律宾被美国接管了近50年才实现自治,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

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罗斯福总统在会议上又一次阐明了自己对朝鲜自治的看法,认为朝鲜还没有能力自治,应该先由国际托管,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共同参与,这个托管过程大概20年或者更长。

李承晚火冒三丈,罗斯福明摆着是要牺牲朝鲜来换得苏联出兵抗日,绝对不能让美国的阴谋得逞。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杜鲁门上台,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并没有因易主而发生改变。这个时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德国率先投降,随后日本在挨了两颗原子弹后也失去了再战下去的决心,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朝鲜人在欢欣鼓舞送走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也垂头丧气地迎来了美苏。在美苏攻打日本以前的“波茨坦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曾达成共识:美国和苏联的海军、空军要划出各自的作战范围,以免作战期间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对于陆地作战区域倒是没做详细说明。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苏联第一个占领了朝鲜北部地区,美国则随后进驻朝鲜南部地区,南北的界线是北纬38度,被称为“三八线”。一时间,朝鲜面临着一分为二的严峻形势。

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不久,李承晚回到阔别已久的朝鲜。这大概是朝鲜人民最高兴的一件事,总算有个民族领袖回到国土了,安全感油然而生。在李承晚到达汉城的那一天,无数百姓自发在机场守候,这着实令李承晚十分感动。

不过,另一场恶斗才刚刚开始,李承晚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棘手,朝鲜被美苏两国分而治之,他该何去何从?

五一分为二的切肤之痛

朝鲜终究不是以朝鲜人民自己的力量解放的,这就导致了朝鲜人民选择未来命运时的力不从心。这样的纠结注定了朝鲜即将出现新的混乱,各个势力集团风起云涌试图掌握操纵朝鲜的大权,于是,朝鲜内战开始了。

在引出一连串的斗争和争吵之前,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这场混乱的主人公们。

——美国。朝鲜对于美国来说是实现东北亚版图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朝鲜隔壁就是中国,只要占领朝鲜既能觊觎中国又能牵制苏联,一石二鸟。

——苏联。在出兵朝鲜之前,美国、英国和苏联就已经商量好要多国托管朝鲜,正是因为朝鲜特殊的战略地位,苏联才出兵援助。更何况,美国的虎视眈眈令苏联坐立不安,必须有所行动。

——南朝鲜。以美国为利益依靠的朝鲜南部是李承晚的天下。在美苏争夺朝鲜的斗争中,李承晚直接参与并领导了南朝鲜政府的独立,正是这样他才由一个民族英雄变成了历史罪人。韩国后来很多领导人和政治家都对李承晚回国后的行为感到愤慨,不少韩国人至今提起李承晚都不会给予较好的评价,正是因为他的分裂行为。

——北朝鲜。以苏联为后盾的“三八线”以北的地区,是金日成以及共产党的根据地。

关于这场复杂的战争,后人评定不一。南北朝鲜的统一问题延续至今,本来都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现在却互相敌视和排斥,这让很多希望统一的人感到痛心。

混乱正式开始。

朝鲜随着日本的投降而解放,可惜的是,解放了的不是朝鲜人的命运而是美苏两国的欲望。那时美苏两国已分别成为各自阵营的老大,已从盟友变成了敌人。而且,既有德国已被他们搞分裂了的先例在前,朝鲜看来也岌岌可危。

美国要防止苏联通过朝鲜入驻日本,苏联则要防止美国通过朝鲜威胁自己。相同的担心让两国都不愿意放弃朝鲜,这就是朝鲜混乱的根本原因。当时人们只能祈祷美苏达成共识采取合作态度来对待朝鲜,一旦两国谈不拢,朝鲜就彻底分崩离析。朝鲜的独立与否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两个遥控者能不能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