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53

第53章 亡命人阿明——坎帕拉城的“食人王”(4)

阿明的公开言论和政策有时候带有明显的极端民族主义。他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作为一名信奉实干的行动主义者,他坚信二战时期纳粹头目希特勒“有权力”屠杀600万犹太人。阿明的仆人全是白人,他曾说非洲要翻身,非洲人也要翻身,而翻身的标志就是骑在白人头上,像过去他们骑在黑人头上一样。对除黑人以外的人种,阿明都带有明显的排挤、歧视行为。1972年,他把所有亚洲人从乌干达驱逐出去;在访问几内亚的时候,他告诉几内亚的游击队不要对葡萄牙的妇女、儿童手软;在赞比亚进行反殖民斗争的时候,阿明鼓励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要汇集所有力量,抱有誓死的决心就一定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他如此那般的实干型的强硬作风,的确让很多殖民地人民坚定了争取权利和自由的信心与勇气。

阿明崇尚暴力,对那些比他软弱的国家领导人毫不留情地指责和嘲笑。他本想和以色列搞好关系,但以色列在武器援助方面过于吝啬,对此他大为恼火,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以色列总理梅厄的吝啬;在埃及决定同以色列签订停火协议的时候,他又煽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要阿拉伯人和非洲人同犹太复国主义战斗到底。

有人评价阿明是有点类似于卡扎菲式的人物,称他说起话来跟卡扎菲很像。在蒙巴萨,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为他举行欢迎会时,他在会上呼吁东非国家联合在一起,组成联邦,由肯雅塔担任总统。因为只有这样,非洲的力量才能增强,国际社会才能不再忽视、看扁非洲。

阿明做事果断、桀骜不驯、充满自信,在他军人式的坦率和粗犷后面,还有一些狡猾的味道。尽管他总是发表一些令人吃惊的言论,做出一些世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但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得到人民的支持,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

1974年初,阿明做了一件令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他任命托罗部落的伊丽莎白公主为乌干达驻埃及大使,随后又成为乌干达在联合国的常驻代表。托罗部落的统治在1966年就结束了,伊丽莎白公主在这之后一直居住在国外,她曾经当过时装模特,是乌干达唯一一位有资格在最高法院出席的女律师。阿明对伊丽莎白公主的重用让很多乌干达人相信,阿明这个穆斯林教徒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这一任命又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而且,自从伊丽莎白公主参政以后,她一直都是阿明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有支持的,必然有反对的。

阿明乖张的行为和惊人的言论也给他带来了不少斥责声,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就是其中之一。阿明还曾经叫嚣要和尼雷尔举行一场拳击比赛,“用拳头说话”。1974年,非洲统一组织会议召开,尼雷尔是非洲统一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卡翁达总统借机劝阿明与尼雷尔和解。阿明起初坚决不同意,因为他对尼雷尔收留自己的政敌怀恨在心,甚至声称早晚有一天要报复他。但在卡翁达分析利弊之后,阿明勉强同意了。

众所周知,阿明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他要固执起来几头牛都拉不回来。卡翁达对于自己能说服阿明而感到很高兴,阿明也觉得自己卖了卡翁达一个人情。可和解这件事所带来的结果却绝非这么简单,这个“不凡的政绩”让阿明在几年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国防,使他能集中力量加强在国内的统治。在决定与尼雷尔和解之后,阿明发表了一篇极为诚恳、极为顾全大局的讲话,尼雷尔被阿明的真诚所感动,两个掌握国家命运的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事件对东非的安全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评价这是阿明当政期间做的唯一一件有意义的事。

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阿明处心积虑地缓和国内矛盾。

巴干达族是乌干达境内最大的部落,他们的力量往往能影响整个乌干达政局。奥博特当政时期,将出身巴干达族的国王穆特萨赶出了乌干达,并下令禁止巴干达族人在王陵进行悼念活动,这种做法得罪了大部分巴干达族人。阿明聪明地吸取了奥博特的教训,积极拉拢巴干达族人。他打着“全国和解,民族平等”的口号,责令一个高级部长委员会和4个巴干达王室成员组成了顾问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安排在英国去世的穆特萨的葬礼。为此,阿明还亲自奔赴伦敦说服穆特萨的家人,让他们同意将穆特萨的遗体运回国安葬。而王陵已经在1964年的门戈山之役中变成了一座废墟,阿明便调动大批士兵充当建筑工,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复了王陵。

1973年5月20日,穆特萨的灵柩在恩德机场降落,阿明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发表了讲话,之后,灵柩被送到已经杂草丛生的王宫。

在那里,曾经破坏王宫的机械化营和伞兵训练队对穆特萨表示了崇高的敬意,接着灵柩又被送到了坎帕拉的纳米伦贝教堂,举行了4天的礼拜活动,之后被安葬到了王陵。

阿明的行动取得了成功,他对国王穆特萨的态度让巴干达族人喜笑颜开,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乌干达民众对现政府的仇视情绪也基本消失了。

保住权力不仅要有人民的支持,还要有军队的拥护。阿明苦心经营军队,提升一些有思想、有谋略的士兵担任要职。1971政变中,苏丹雇佣军立下大功,其头目马莱拉·多迪被阿明提升为宪兵头目;阿明身边最有势力的狮子营长从前不过是一名军士长,但在一夜之间成了中校。由于有提携之恩,他们对阿明忠心耿耿,成为阿明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除了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植亲信之外,阿明对军队格外厚待,以期获得最大的支持。在乌干达经济极为困难、警察都领不到工资的时候,乌干达军队的士兵却依旧过着优裕的生活。

阿明对权力极为敏感,对统治国家之事从不授权他人。在他看来,谁都不是最可靠的,尤其是那些没有上过战场、软弱无比的文官。1973年,他给全体内阁部长放了长假,等假期结束部长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军官取代了。阿明不断将文职人员用新提拔上来的军官替掉,并让各职位的领导人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就连他的内弟、乌干达着名政治家瓦努梅·基贝迪都被他从外交部长的位置上赶了下来。

文职官员在阿明政府中屈指可数,成为阿明政府的一大特色。即使在职的文职官员也是胆战心惊,不知道阿明总统哪天心情不爽,就会把自己替换掉。据资料表明,阿明执政的8年间,内阁改组过19次,军队参谋长被频繁更换,6名内阁部长遭暗杀,15名部长逃往国外。

七雄狮总统,绵羊经济

阿明是一个成功的政客,他总是利用各种手段维持自己的权力,而且收效显着。他似乎只关心权力、关心军队、关心自己的腰包里有多少钱,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老百姓生活怎样,好像都和他没有关系。

在阿明的统治下,乌干达的国营企业简直就成了他的私有财产,想分给谁就分给谁。在阿明看来,这些财产不过是人民对他的敬献,就像对万能的真主无条件奉献自己的一切一样。就这样,阿明喊着“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的口号将乌干达的经济变成了一只软弱的小绵羊。实际上,自从阿明当上总统以后,他根本没有好好治理过乌干达的经济。每当经济部长去找阿明商讨乌干达经济发展计划的时候,阿明总是忙着和军官喝酒聊天、去军营视察工作等等,反正是没工夫管这些“闲事儿”。

乌干达位于赤道线上,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四季如春,被称为“非洲明珠”。境内的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非洲第一大淡水湖。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乌干达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来度假游玩。1971年,乌干达共接待游客8.7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1700万兰特。然而,到了1973年,来乌干达旅游的人还不足1971年的零头。那时候,即使有人愿意冒着被冷枪击中的生命危险来看看乌干达的美丽景色,但他们却无法忍受挨饿的状况。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旅馆,每周都要有几次啤酒、面包、牛奶等食品销售告急的启事。社会动乱不堪,食品供应短缺,谁还敢来这里旅游?乌干达财政因为失去旅游业这一增加外汇的主要行业而更加捉襟见肘。

然而在阿明看来,乌干达或者是他自己根本不在乎旅游业的那点收入,他有更多的办法帮政府弄到钱。1972年,阿明为了购买武器摒弃了一贯的合作伙伴以色列,转而投向卡扎菲政府,但卡扎菲提出了阿明必须驱逐以色列人的条件。结果,阿明不但驱逐了以色列人,还驱逐了所有亚洲人,因为阿明十分眼红这些人在乌干达经营的棉花、甘蔗等获利颇丰的产业。大批亚洲人被乌干达士兵驱逐出境,他们所留下来的产业全部被阿明拍卖或转赠给了阿明的军官、下属和亲人。同时,阿明又下令拍卖各类英国企业,英国企业主必须在限期之内离开乌干达。

阿明喜欢这样干,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但享受到了权力给他的成就感,还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不过他这样做失去了很多现代化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而这些恰恰是发展经济所必需的。没有了设备和工人,有好干部也能挽回一些局面,可阿明手下很多有头脑、有经验、干练的文职大臣都被换上了只知道开枪打仗的军官。乌干达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改善。

阿明所谓的“乌干达经济战”,养肥了军界新贵、士兵和阿明的亲信,却使大批工厂倒闭,田地荒芜,生产力急剧下降。有很多产品都停产,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那些能生产出来的都贵得吓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举个例子,早先乌干达最好的新轮胎售价是20兰特,可阿明执政后新轮胎售价高达60兰特,二手货也要30兰特才能买到。买东西要花的钱越来越多,可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从轿车、电池、备用机器零件到黄油、牛奶和鞋子,没一样不缺,老百姓有时连配给的食物都领不到。

乌干达的百姓吃不上饭,没有房子住,乌干达的军人却享受着几乎是最好的生活。1971年,阿明把军费从奥博特时期的230万英镑提高了10倍,以来取悦军队,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明用这笔军费给士兵提高军饷,改善生活条件,购买外国新式武器装备。阿明购买武器的对象除了卡扎菲之外,还有苏联。阿明将苏联看做是“乌干达最好的朋友”,时常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站在苏联一方,为苏联说话。

在他的治理下,乌干达的经济逐年萎缩,教育事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1974年2—3月的毕业考试中,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取得毕业的资格,因为这些学生一般都有一个学期没有上课或很少上课了。乌干达最着名的索罗蒂泰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差不多都走光了,到1974年的时候,原来的20名英国教师只剩下了三个。

虽然阿明将大部分英国人驱逐出乌干达,但还有将近1000名英国人留在了乌干达的各行各业中,阿明也经常称赞他们为乌干达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并保证为他们创造安定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