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4898000000065

第65章 戴震的坦然生死观

戴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欲,易失之盈,盈斯悖乎天德之中正矣……君子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使人忽悖于道义,如斯而已矣。”

意思是:人都有欲望,一旦满足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满足是与人应有的品德相违背的……君子能把欲望放在道义上。让人和道义相背,如此而已。

怎样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生一大课题。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体,生老病死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天的法则,人力是无力回天的,所以人固有一死。但关键在于:当生与死、个人生命与正义事业发生尖锐矛盾时,怎样选择,怎样面对生与死。

儒家的选择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这并不表明儒家轻“生”

去“欲”,相反,儒家也是提倡保生的。因为儒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人应该在顺乎自然环境中求得个体生命的壮大、健全和发展。为了生存,有些“欲”是正当的、合理的。所以孔子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天性。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孟子也肯定食色之欲、求生之欲的正当性。荀子也认为“人生而有欲”,“虽为天子,欲不可尽”,并认为这是“性之具也”。问题是怎样使人的这些欲望限制在合乎封建道德礼仪的范围之内,正是为了普遍、长久地满足人们,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合理欲望和需要,儒家才倡导“重义轻利”,主张以“义”

制“欲”。清代经学大师戴震的一段话已说得非常清楚:“人有欲,易失之盈,盈斯悖乎天德之中正矣……君子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使人忽悖于道义,如斯而已矣。”

公元550年,东魏丞相高洋篡夺了帝位,建立了北齐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一面残杀元氏宗亲,一面又收买元氏势力中的叛逆。

定襄令元景安贪生怕死,愿乞求高洋赐姓高,以示效忠。他在一次与堂兄元景皓等人密商应付时局对策时,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遭到元景皓的坚决反对,说“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得以保全,怎么能改从他人姓氏而抛弃自己的本宗呢?”

元景安把他的话报告给高洋,结果元景皓被杀害。

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由此而来,认为宁愿为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也不愿屈从失节而苟且偷生。“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既反映了一种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也表达了人们对生与死的正确看法。

而当“生”与“义”发生冲突时,就应该舍弃“利”、“欲”,甚至生命,去实现其道德理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而成全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观点,认为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必要时,不惜“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从孟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知孟子是重“义”的,他把“义”看得比生命都可贵,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而取义”。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甚于生者”。

孟子的“舍生取义”说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如一些格言诗句:

“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求活?”(《南史·王弘传》)附王曾达传)

“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诗句格言,都有这层意思。白居易在《汉将李陵论》中也说:

“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培养熏陶下,造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如持志不屈的苏武,宁死不降的张睢阳,威武不屈的颜真卿等,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重公义、重正义而轻私利、轻生死的传统道德观念。

杨朱派的选择是“贵生”、“重己”,认为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主张极端的利己主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种观点,就是俗语所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分人认为活命是人生的最高原则,什么道德、正义、荣辱、事业,统统都让位于保命。

因此,他们在自身面临危险之际,不惜临阵脱逃,叛卖变节,出卖灵魂和正义事业,向邪恶势力屈从,与其同流合污,甚至助纣为虐。

这类人自古有之,也自古为人所不齿。

南北朝时,有个叫同弘让的人,在梁当隐士,频征不出,但在侯景篡位以后,却做了中书侍郎。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昔王道正直,得以礼进退,今乾坤易位,不至将害于人,吾畏死耳。”也就是说,为了求生,就不惜抛弃隐士的节操了。

梁朝着名文学家庾信,为简文帝驻守朱雀航,当侯景到来之时,临阵脱逃,望敌先奔,又出仕北朝,写了大量歌颂、吹捧北朝统治者的诗文,为后人所诟。全祖望等人斥他“蒙面而谈”,并以他比明末降清的钱谦益一类无耻文人是有些道理的。

正因为有两种不同的生死观,又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所以其生与死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在《报任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向我们昭示:为正义事业、为人民利益、为坚持真理而死,虽死犹生,就像碎玉,仍然放射出玉的光彩。贪生怕死、失节投敌,这种人虽生犹死,就如同被保全的泥瓦一样,为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