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72

第72章 1921年淮河水灾

1921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据考证,这是本世纪以来该流域著名的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之一。这一年淮河流域降雨持续时间很长。自6月至9月,连绵不断,有关文献资料中“大雨数月”的记载很普遍。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沿岸广大地区因此出现严重洪涝灾害。河南省自阴历五月底,直至中秋节,约计80余日中阴雨连绵,“不雨者仅三数日,雨量之大为近五十年中所仅见”。境内河水横流,庐舍荡然,豫东、豫南灾情尤为严重,豫东淮阳、西华、太康、嵩水、项城、沈丘、扶沟等县,“平地水深六七尺,一望无际。所有禾苗棉豆均被淹没,房屋因之倾倒者更不计其数”。陇海线亦被冲断,“哀鸿遍野,惨不忍闯”。豫南之信阳因沙河“水势陡涨五六丈深,堤岸溃决,洪水横流。距河数十里内,都成泽国”,淹毙人口牲畜无数,财物米粮漂没一空,城内民房倒塌1万余间,城墙崩毁数十丈,压毙数十人。安徽省罹灾最重,皖北的寿县、泗县、五河、宿县、凤阳、风台、怀远、灵壁、颍上、毫县、涡阳、盱眙、蒙城、霍邱等10余县沿淮圩堤均被洪水冲决,“田庐牲畜,悉行漂没”,“人民亦随浪溺死”,“尸骸遍野”。颍州府城内房屋多被淹倒。蚌埠平地尽成泽国。“街道可以行舟,淝河两岸,上至龙山湖,下至母河口一带,数百里之遥,水深数尺,禾稼均遭淹没”。

亳州亦发生“极猛烈之大水”,“在第十五区无家可归者约有万人,大水蔓延一百三十里”。宿县境内,由于暴雨连朝,加上上游洪水“奔腾灌注,势如建瓴”,平地水深数尺至丈余不等,“房舍坍塌。人畜溺毙,树木摧折,财物漂流”,宿城地势极高,“竟至水通城门,浸灌入关厢,居民逃避一空,铁道崩毁,城垣崩陷”,报称“惨祸奇灾,为数百年所仅见者”。江苏省淮运大涨,灾情为近年来所未有,淮阳、徐海各属受灾较重。泰州北部“水深二十五尺,房屋被毁者数千间,田禾尽失,伤亡甚多”。盐城县永丰堰溃决,“堰内民房千余户,倾圮净尽,杂物漂流,不计其数”。山东沂、沐、泗洪水灾情也严重,东明、菏泽等地“秋禾尽被淹没”。据《中国历史大洪水》统计,此次淮河流域水灾,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4省田淹没面积5000亩,灾民766万余人,死亡人口25000人,房屋毁坏8万间,庄稼损失3267万石,损失总值为2.15亿(银元)。

小贴示:

淮河流域正处江南多雨区和华北少雨区的过渡地区,年雨量变化梯度很大,淮河流域兼有南北方雨季,雨带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经过和停留的时间是6月下旬到7月中旬。因为此时正值梅子黄熟,因此又称“梅雨”。7月下旬开始,雨带北移,淮河以南地区进入高温伏旱季节,以北的华北和东北则进入全年雨量集中的雨季盛期了。所以,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气系统路径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摆动,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两个雨季汛期。所以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时间内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50%之多。特别是梅雨期间,因北方冷空气尚较强,梅雨雨带窄且雨强大,位置又相对稳定,每遇冷暖空气都较强且持续时间又较长的年份,就会发生特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