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61

第61章 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位于中国宁夏西南部的海原县等六盘山广大地区,突然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XII度,导致海原、固原、西吉、静宁等四座大县城全部毁灭,23.4万人死亡。

六盘山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而闻名,南北长约240公里,为陕北高原与陇中高原界山。中国地震学家将此划定为“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即“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从北西西向的河西走廊、祁连山,经宁夏海原附近向南转,直至四川大邑一带,呈弧形分布”,或称“南北地震带北端”。

12月中旬,海原、固原等县城先后出现“四面天边变黄如焰,晴空干燥,人均感焦灼烦躁”的反常现象。12月16日晚8时6分,整个六盘山区传来一阵阵“如炮声散长,似春雷出土”的巨响,旋即地动山摇,墙崩土裂,屋宇坍塌。地震影响波及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震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31%。由于极震区地处黄土高原,顷刻间,山体滑坡无数,山谷裂陷数尽;地下冒黑水,山头飞黄烟;大大小小的滑坡群体,形成一系列串珠状的“堰塞湖”(即“海子”或叫地震湖),其中最大的长5公里,宽约250米。有专家指出:这种震后出现的群体滑坡,可以说是世界地震史上首屈一指的——滑坡点居然多达657处,滑坡总面积高达5万平方公里,并在黄土高原留下了一道永久性地沟,一条由西北至东南方向约230多公里的地震断裂带。

当时有报道描述说:在以海原县为中心约2万平方公里的极震区,“全城的房屋均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山崩土裂,山河变更,无以辨认”;有的乡镇被夷为平地;有的数十里荒无人烟;有的两山合而为一;有的河道突来小山丘……在海原、固原、西吉、静宁、会宁、通渭、靖远等县,到处是一片“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留”的悲惨景象。

地震发生后,北洋政府居然对震惊中外的海原地震视若无睹,漠不关心,撒手不管,甚至巧言令色。按当时甘肃省省长张健(其时海原县隶属甘肃省管辖)的话说:北方5个大省相继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上头的旨意是要力保北方,我西北防区要舍己为人,牺牲小家顾大家;开仓放赈就只能免了。加之时逢寒冬,即使在地震中侥幸生还的,又被严寒、饥饿、瘟疫夺去了生命;致使震灾更加惨烈,造成23.4万人死亡;其中,海原县达7.3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50%以上。

震后不久,西北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人民纷纷抱怨张健的省政府撒手不管老百姓死活,舆论纷纷猛烈抨击当局视人命如草芥,不积极组织抗震救灾。事后不久,甘肃省省长张健被“上司”摘掉乌纱,被迫回京请罪。这是20世纪地震史上地震冲击范围最广的灾难性大地震,同时也是最早的“三大毁灭性地震”事件。

小贴示: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I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II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III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IV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V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VI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VII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开始计入破坏区;

VIII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IX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X度:大多数房屋倾倒,不堪修复,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基岩上拱桥破坏,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绝大多数房屋倒塌毁灭,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大量山崩滑坡,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度:一切建筑物普遍倒平毁灭,动植物遭毁灭,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其中烈度VII度及以上区为破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