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危及人类的100场灾难
4884100000006

第6章 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

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平洋海底,突然发生里氏8.1级大地震,导致远离震中的墨西哥城毁灭近半,震区内死亡3.5万人。

从“世界六大板块划分示意图”可以看出,科科斯板块(即美洲板块)与加勒比板块(即太平洋板块)的构造交接处,刚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东支中美洲段墨西哥境内。由于两大板块长期处于相互挤压、扭曲,甚至俯冲的活跃状态,使中美洲大陆地壳内部产生并积敛集聚了巨大引力和能量,从而构成了一种严重危及(穿透)该地区岩石承压的强大冲击力。

1985年9月19日凌晨7时19分,在北纬16.5度,西经103度的西太平洋海底,突然传来一阵阵巨大沉闷的隆隆声。刹那间,海面上掀起约十多米高的滔天巨浪,地面上出现忽上忽下的剧烈跳动,忽左忽右的猛推狠拉,且持续时间长达4分钟,震中剧烈发震时间也长达90秒钟,创世界地震史之最。

次日,墨西哥城又接二连三地遭到7.3级、6.5级、5.5级等38次大余震的袭击。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当即震撼了墨西哥的几个沿海州市,甚至远在1770公里外的美国休斯敦摩天大楼也摇晃起来了。奇怪的是,极震区的米烈肯州、格雷那州却只有轻微的损失,而400公里外的墨西哥城反倒成了高烈度异震区(约32平方公里),损失十分惨重。

据当时美国驻墨西哥大使约翰·加文现场视察证实:“我估计至少有一万人死亡或被埋,到此为止,我不得不认为,这些被埋的人已经死亡,实际死亡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墨西哥城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活动当即陷于瘫痪:地铁停驶,地面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中断,通讯中断,航空中心关闭,市政设施,面目全非,一片狼藉。市区35%的房屋等建筑约有8000多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有300幢全毁,尤其是最能代表墨西哥现代文明的180幢8层~22层(10幢为22层)细高型大厦,当时号称“多级抗震大楼”,几乎无一幸免地完全坍塌;还有老城区和华雷斯大街等繁华商业区,几乎完全变成“废墟一条街”。煤气管道断裂,市区火灾四起,使灾情更加惨烈。

有位墨西哥政治家和史学家站在废墟上悲痛万分地这样说:“1985年9月19日,是我们墨西哥合众国的国难日,它将作为最最悲惨的一天载入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当天上午,墨西哥当局立即组织“全国救灾委员会”,总统迈格尔·德拉·马德里坐镇墨城,指挥15万包括军队、警察、医疗救护和专业救灾人员的救灾大军,展开规模浩大的抗震救灾行动。

震后不久,联合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纷纷遣派得力救护人员前往援助。其中,法国和意大利的救援专家带来的“地震狗”,为墨西哥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据《震苑奇闻》记载:“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瓦砾之下,如何快速确定这些人的位置,判断他们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是抢救工作的核心。当今,虽然已经采取了超声波等先进的方法,但最简便有效的还是“狗导法”。狗灵敏的嗅觉范围可以达到10米,并能立刻确定这个范围是否有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有3只狗竟找出了527位压在瓦砾下的受难者。狗不仅能寻找受难者,还能用它那灵巧的身体钻进废墟为被压的人送信、食物和氧气。狗在墨西哥地震中解救了4096位难民。”

报道说,墨西哥一位地震学家从地质灾害学和物理学角度勘察论证,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答案:这座拥有1800万人口,号称“世界第二大城市”的墨西哥城“是湖泊沉积而成的一个封闭式盆地,南北两边是火山岩。由于过度吸取城市地下水(小时用水量达223200立方米),地表与岩石相依托,还较坚固;而市中心的沉积物则无火岩可依,一遇地震,房屋即倒”;而且墨西哥城的高层建筑物自然振动频率和地基土壤振动特性和“9·19”地震波(属传播型,周期为2秒)刚好相合,产生共振(或谐振),从而加剧了地震烈度。这是20世纪非地震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灾难性大地震。

小贴示:

墨西哥城是在古代海底建设起来的城市,有着黏土地基,极易受到地震影响。灾难后人们调查发现,由于财力不足和建筑行业中的问题,墨西哥城的很多建筑不符合抗震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房屋建筑高度密集,导致很多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不是直接来自地震,而是来自相邻建筑的倒塌。城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也是墨西哥地震灾难的原因之一。

因而这次地震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城市选址不当、腐败和劣质建筑、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都可能毁灭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