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有好多年了,走在大都市的柏油马路上还是不习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快速的生活节奏总是让我喘不过气来。喜欢走着走着,突然拐进不起眼的小巷子里,躲开车水马龙的喧嚣,在安静中慢慢地穿过街道。街边看上去旧旧的小店,曾经的白色招牌已经发黄,沾满了油渍,“凉面凉皮”几个字也是缺胳膊少腿,店前几张木质桌椅随意地排开。老板低着头熟练地做着面条,偶尔抬头憨厚地笑一笑。老板娘抄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客人。我心一动便说:“老板来碗凉面,多加辣。”
……
有多久没吃到凉面了?记不清了,反正很久很久了。在老家的时候,每到夏天,天刚刚热起来,就拉着外婆的手嘟着嘴讨凉面吃,外婆总是一口答应,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市场买来水面(带碱的面)和各式新鲜的配料。
大锅放上满满的凉水,放在煤炭炉子上烧,等水滚开的时候,把面条抖散了放在沸水里,沸水马上就安静了;等水再一次滚开,加入一大碗冷水;等水第三次滚开了,再放一碗冷水;等第四次水滚开了,用长长的竹筷捞出凉面,摊开放在竹编的筛子上,老式电风扇开到三档对着面吹。外婆一只手用竹筷不停地把面挑起来抖动散热,另一只手把熟菜籽油均匀涂抹在面条上——这是给面条上油。外婆年轻的时候就是做面条生意的,凉面是从老一辈卖面人那里传承的手艺,她老人家说,这样做出来的面不仅筋道,还很香,吃起来爽口。
好的凉面自然有好的配料。外婆的凉面要放上十多味料:红萝卜、黄瓜、绿豆芽、葱、姜、蒜、油炸黄豆、榨菜条、花生酱、香油、花椒油、油辣椒、醋、酱油、盐、味精。红萝卜和黄瓜要切成细丝;新鲜的豆芽要焯过水后放在凉水里冷却,再控干水分备用;姜、蒜放在擂钵里捣成泥。
作为四川凉面的精髓,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外婆的秘制油辣椒,用的是最辣的朝天椒面,在锅里不放油稍稍炒一下,把里面的水分烘干。另起锅热油,放入八角、香叶、草果、桂皮、花椒、蒜瓣,等所有的味道都渗入油里,关火,把香料都捞出来,控好油温,放入芝麻和辣椒面不停搅拌,让辣椒面均匀受热,不一会,秘制辣椒油就出锅啦!把香香的油拌进小小的一碗凉面里,小小的我,每次都能吃上两碗呢!外婆总是在一旁叮嘱我少吃一点,凉的吃多了会生病,手却忙个不停早已为我拌好了第二碗面。
……
这家店虽然也是四川人开的,在做面时,却少了给面上油的工序,又放久了,面条吃起来烂烂的,少了凉面清凉爽滑的口感,配料换成了海带和豆干,调料也少了好几味,最精髓的辣椒油中也只是辣椒和油。
面剩了大半碗,我轻轻叹口气,付过钱继续我异乡的漂泊。远在故乡的外婆早已年迈,再也不能给我做凉面了,但我会记得这只属于外婆的味道,祈望她老人家身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