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智者喜宴:第三条道路经典诗人作品集
4833200000068

第68章 谯达摩卷(下)(1)

承远大师(712——802),俗姓谢,汉州(今四川广汉)

人。24岁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剃度

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律师

受具足戒。南下广州谒见慧日大师

得念佛三昧真传,专修净土

公元742年,承远大师回衡山

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

“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

换言之,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

则吃野果花草,羸形诟面,躬负薪樵

将阿弥陀佛名号书于街头巷尾

刻石溪谷。代宗皇帝亦前来参礼,并先后赐其道场

为“般舟道场”之号,“弥勒寺”之额

承远大师世寿90岁,公元802年

柳宗元才29岁,公元819年,46岁的柳宗元也去世了

诗曰: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

2007年12月13日上午,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法照大师(747—821)

应该改变一种写法:净土宗的第四祖

法照大师的家世不见记载

根据资料,我们首先找来一个盛粥的

钵,有熬好的粥吗

好吧,我们在钵里盛上满满一碗

粥——是的,这碗粥是为法照大师准备的

身披袈裟,法照大师翩然而至

此刻是公元766年

我们看见的是弥陀台

我们看见的是南岳衡山的弥陀台

公元766年,法照大师到了弥陀台

师事莲宗三祖承远大师,专修般舟三昧

让我们继续下去:刚才我们说到了那碗

粥——是的,此刻是公元767年

法照大师栖息于衡山云峰寺

在寺内,在僧堂内,他开始喝粥了

不,且慢,法照大师突然停了下来

那碗粥里,竟然飘着五彩禅云,云下有山

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内五里有寺

金榜题为“大圣竹林寺”

又看见五台山诸寺均在其中

又看见文殊菩萨等一万圣众均在其中

除此之外,法照大师在粥里还看见了诸佛净国

此刻是公元770年4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佛光寺

终于看见了粥钵中所现景物

而衡山

与五台山

一南

一北

法照大师甚感喜悦,遂于其地建碑记之

需要强调的是,法照大师(747——821)

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门

被称为“五会念佛”,又叫“五会真声”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关于法照大师

我们就先写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2007年12月13日下午,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少康大师(?—805)

今天上午写的是莲宗三祖承远大师

今天下午写的是莲宗四祖法照大师

今天晚上写的是莲宗五祖少康大师

用诗人芒克的话说:“今天是哪天?”

今天我很幸福,在今天,至少有一秒钟

我是佛。《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

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少康大师(?——805),俗姓周,浙江仙都山

(今浙江缙云)人。大师长到7岁

还不会说话,有一天,母亲带他到灵山寺

拜佛,问他:“认识佛像吗?”

大师忽然回答:“这是释迦牟尼佛。”

母亲听了很惊异,知道儿子宿具善根

便令儿子出家修道。于是,开始说话的

大师7岁出家,15岁受戒于越州嘉祥寺

20岁赴江苏江宁龙兴寺听讲《华严经》

与《瑜伽论》。唐贞元初,游学洛阳白马寺

读到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从此专修净土

据相关研究资料,江浙念佛之风由少康大师开始

最初,人未从化,大师乞食得钱后

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

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过了几个月

念佛的儿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佛号给一钱

如是经过一年的劝化,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道路

机缘已经成熟,接着,便于乌龙山启建净土道场

公元805年10月,少康大师预知时至

也就是能准确地预知自己什么时候圆寂

乃召集弟子作最后的嘱示:“当于净土,起增进心……”

说罢,溘然而化。尔时,狂风四起,百鸟悲鸣

2007年12月13日晚,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永明大师(904—975)

金的光,银的光,琉璃的光,玻璃的光

砗磲的光,赤珠的光,玛瑙的光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光与光互相包容着,互相含摄着,互相吞吐着

在光中

我看见永明大师

倒驾慈航,公元904年,莲宗第六祖

同时还是禅宗法眼宗第三祖

永明大师出生了

诗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在光中,我们向永明大师致敬,向无量光致敬

向无边光致敬,向无碍光致敬,向无对光

致敬,向炎王光致敬,向清净光致敬

向欢喜光致敬,向智慧光致敬

向不断光致敬,向难思光

致敬,向无称光致敬

向超日月光致敬

接着,我们知道永明大师,俗姓王

出生在浙江杭县

当时叫临安府余杭

据说永明大师读诵《法华经》

声不辍响,群羊跪听

据说永明大师在天台山天柱峰

修禅定,可以连续三个月不出定

以致于小鸟在他的衣褶中诗意地栖居

在比较了禅宗和净土宗之后,大师盛赞净土

诗曰: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当然,如果既没有禅,也没有净土

永明大师就会提醒我们

诗曰: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通过上述《四料简偈》,我们看见了

佛的心,看见了禅宗的禅,净土宗的净土

2007年12月14日晚,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省常大师(959—1020)

退回去一千年,退啊退,退回钱塘江

直到清净的天空挂着旃檀月——

省常大师,我已退到您的身边

我想说:“您真的很幸福,七岁出家

十七岁受具足戒,而这一切

取决于您的福德因缘,您的累世修行。”

七岁那年,我还在一边上小学,一边

把牛羊赶入大海——我说的是云和雾的大海

钱塘江是大海的大嘴巴吗?吞进去的

是海鸥,吐出来的是鱼

而我十七岁之前却没有看见过海鸥

但我肯定,我的家乡是云贵高原的大嘴巴

省常大师的海鸥在这里

可以与乌鸦交流,可以与麻雀交流,可以与猫头鹰交流

退回去一千年,退啊退,退回我的家乡

现在的家乡是我那时的家乡吗

那时我是谁?在宋朝,我是否站在贵州的

一座山上,把牛羊赶入虚无——

不,是本无。宋淳化年中(公元990——994)

省常大师在杭州昭庆院,专修净土宗

以旃檀木雕刻阿弥陀佛像,并焚香发愿:

“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

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

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

说实话,我很惭愧,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向庐山慧远大师

学习,向省常大师学习——省常大师

慕庐山的莲社之遗风,于西湖边

结白莲社,后改名净行社,取《华严经·净行品》之意

宰相王旦参与其中,士大夫参与其中的有120人

参与其中的比丘多达1000人,再现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

为了写这首诗,昨天我读的是《华严经·华藏世界品》

今天读的是《华严经·入法界品》

说实话,我很惭愧,省常大师——

曾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

每书一字,三拜而围绕,三称佛名

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

公元1020年农历1月12日

大师于寺中端坐念佛,突然大声唱道:

“佛来了!”随之而化,满地金光良久乃退

退回去一千年,退啊退,退回灵隐寺

我看见省常大师葬在鸟窠禅师墓侧

我双手合十,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我退回来了,退回到公元2007年,12月,23日

2007年12月23日夜,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莲池大师(1535—1615)

最近在阅读一些和净土宗有关的书籍

其中一本书的封面图案是一具棺材

棺材?是的,我想起美国桂冠诗人威尔伯的

那首题目叫《退场》的短诗

结尾两句如下——

“蟋蟀像一具缩小的棺材

爬出田里的枯草。”

是的,棺材的意思是,官也好,财也好

一切的一切,都将一笔勾掉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的第八位祖师

莲池大师(1535——1615)也是一位了不起的

诗人,在他的诗集《云栖诗偈》中

有两首《七笔勾》(曹雪芹在创作《好了歌》时,就受其影响),

其中一首有以下七个句子:

“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因此把鱼水

夫妻一笔勾”,“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因此

把功名富贵一笔勾”,“因此把家园

田舍一笔勾”,“因此把

盖世文章一笔勾”,“因此把风月情怀

一笔勾”——

莲池大师说勾掉就勾掉了。莲池大师

俗姓沈,浙江杭州人,1566年

出家,投西山性天法师落发,随无尘法师受具足戒

接着北游,谒遍融法师,后参笑岩法师

在返回杭州的路上,忽闻樵鼓声而大悟

乃作偈曰:

“三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

魔佛空争是与非。”

1571年,莲池大师入杭州云栖山

见山水幽绝而爱之,卜居山中

开始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

僧俗云集,遂成一大丛林。1584年

编辑完成《往生集》,建放生池,作《戒杀放生文》

公元1615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三年

莲池大师预先知道自己即将圆寂

于是到城中和诸弟子告别

只说:“我将到其他地方去。”

然后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

告诉大家,明天他就走了

次日,城中的弟子们赶到,哀请大师留嘱

大师睁开眼睛说道:

“老实念佛,

莫换题目。”

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面作金色,头顶暖气如生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回龙观

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益大师(1599—1655)

慈悲的故事可以这样叙述吗

我们首先在汉语里寻找一个字:蕅

这时,另一个字会自动出现

这个字就是:藕——它的意思是——

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许多管状小孔

当然,慈悲的故事还可以这样叙述

藕——就是蕅益大师

莲——就是莲池大师

蕅益大师十七岁读到莲池大师的

《自知录》和《竹窗随笔》,于是弃儒学佛

佛这个重要的字终于出现了:佛

我们可以继续这个慈悲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姓钟,江苏吴县人,这个孩子

从七岁就开始吃素——你已经知道了,我叙述的

确实是蕅益大师(1599——1655)。大师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