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感恩,拒绝抱怨
483300000009

第9章 行动的吸引力法则 (2)

第三章 行动的吸引力法则 (2)

从前,有一个国家,连一匹马都没有。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忧虑,他下决心不惜重金四处购买骏马。

不久,买来了500匹高大的骏马,国王见后,心中非常欢喜,立即命令加以训练。

当500匹战马被训练得能够冲锋陷阵的时候,邻国和他的国家建立了邦交,互派使节,表现得非常和气。

国王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样和平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国王看到这500匹马一直白吃白喝,无事可做,而且这一笔经费确实为数不少,不禁又烦恼起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主意:“何不把这些马送去从事生产呢?这样不仅减少了开支,而且还能增加国家财政的收入,真是两全其美!”于是,他下令将这500匹马牵到磨房去磨米。

这500匹马每天就被工人们用布紧紧蒙住眼睛,又用鞭子抽打,逼着它们拉着石磨旋转。起初,这些马非常不习惯,到处乱窜,但后来,这500匹战马慢慢地被驯服了,对拉磨也就习以为常了。

国王知道这些情况后,笑道:“这些马既能保国,又能生产,我的主意真是一举两得啊!”

不久,邻国突然进兵侵入他的国境。国王即刻下令召集那500匹马应战。国王亲自领着500骑兵,浩浩荡荡向战场进发。

到了战场,两军交锋,国王的500匹战马虽很壮硕,但平常都习惯了拉磨,此时和敌军交战也不断地旋转着。骑兵们着急地提鞭抽打,没想到抽打得越快,马旋转得越快。敌军见状大喜,遂驱军直进,横杀直刺、无不如意,国王的马兵被杀得落花流水,四散而去。

马儿因为惯性,即使敌军压境,也只想着拉磨,可见惯性的可怕。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那些经常抱怨的人,他们已经习惯了终日诉说他们的不满,所以即使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小事,他们也会陷入抱怨的轮回,表现出很厌烦的样子。其实生活中谁都会遇到麻烦事,只要我们看开一些,心放宽一些,也就过去了。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整片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着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本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祈求您,再赐给我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冲冲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快速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中暗想:“原来体形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它并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不言而喻,稍微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那么我们将会错失许多美好的机会。

赞美要比指责更令人向往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忙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回顾你的生命,并找出那些改变了你的前途的嘉许之言,你就会发现:人生都是由这些夸赞的真正魅力,来做令人心动的注脚的。当批评减少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减少。

来洛杉矶的约翰·林杰波夫就拿这种态度对待他的孩子。如同许多家庭一样,从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形式是吼叫。许多家庭的例子显示,照上述做法做一段时期之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好了。

林杰波夫先生决定用在卡耐基课堂上学的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决定以称赞别人来代替挑剔别人的过失。当我们看到他们做的都是负面的事情时,这非常不容易做到,要找些事情来称赞,真的是很难。我们想办法去找他们值得赞美的事情,而他们以前所做的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真的就不再发生了。接着,他们的一些别的错误也消失了,他们开始照着我们的赞许去做,竟出乎常规,他们变得连我们也不敢相信。当然,他们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但比以前要好得多了,现在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纠正他们。孩子们做对的事要比做错的事多得多。这些全都是赞美的功劳,即使赞美他最细微的进步,也比斥责他的过失要好得多。”

谈到改变人,卡耐基说:“假如你我愿意激励一个人来了解他所拥有的内在宝藏,那我们所能做的就不只是改变人了,我们能彻底地改造他。”

夸张吗?听听威廉·詹姆斯睿智的话语吧!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

卡耐基认为:在这些习惯性地、未能运用的能力之中,有一种你肯定没有发挥出来,那就是赞美别人、鼓励别人、激励人们发挥潜能的能力。

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要成为人人敬重的领导者,就采用以下的原则: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赞扬每一次的进步。要诚恳地认同和慷慨地赞美。

没有人喜欢抱怨者

我们抱怨的时候,尽管能够从中获得别人同情的甜头,可是抱怨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常年抱怨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还可能被周围的人排斥,因为他们已经听够了那些抱怨的言辞,再也不想在心理上遭受折磨了。再者,抱怨就好像是毒瘾,经常跟抱怨的人在一起,自己的情绪也会逐渐低落,从前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别人的不好情绪所影响,所以在人群里,经常抱怨的人常常是最不受欢迎的人。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马驮着很重的货物艰难地走在大路上,它低着头默默地向前迈步,身后总听到车轮子吱吱地叫苦不迭。“今天这货物真重,路又坑坑洼洼……”车轮子愤愤不平地说。

对于车轮子的抱怨,马并没有理会,它仍然向前行进,枯燥的路途中伴随着轮子的滚动声和埋怨声。行程走过一大半,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车轮子的抱怨声却是越来越响。马把车停下来,回头惊奇地说:“朋友,这是怎么回事?拉着满车重载的是我,而不是你!你为何连声抱怨?”

生活就有像车轮这样的人,自己没做什么,还整天抱怨。没有人喜欢与爱抱怨的人合作,经常抱怨的人,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

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就行,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把后面那匹马杀了。

生活中,有许多人事事要求公平,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如果稍有差错,就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他们抱怨: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得不到回报呢?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受到对方的关注和尊重,自己的付出别人理所当然就应该给予回报,应该满足自己的要求;并且潜意识中又往往想少付出而多得到,这都是一些不合理的过分要求,自己却又难以认识到。一旦这些过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有一种被捉弄和被欺骗感,心中愤愤不平,于是各种抱怨就出来了。

当你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如果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出来,本来有可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但如果你不分场合、不顾及影响,大发牢骚,就会使本来有理的事变成无理取闹,失去解决机会。

舌头是善恶之源

犹太人常常对他们的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拉比西蒙·本·噶玛利尔对他的仆人塔拜说:“到市场去给我买些好东西。”

塔拜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

拉比西蒙又对塔拜说:“到市场上给我买些不好的东西。”

塔拜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

拉比西蒙对他说:“为什么我说‘好东西’你带回来一个舌头,我说‘不好的东西’,你还是带回来一个舌头?”

塔拜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舌头的重要性。人之所以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巴,是为了让人多听少说。于是,那些懂得听话艺术的人总是让人尊敬,而那些只知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的人只能让人更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