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庸管理的艺术
4832900000024

第24章 好察迩言——沟通艺术(5)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领导者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这位领导者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某公司办公室陈主任,有一天对一位女打字员说:“你今天穿了这样一套漂亮的衣服,更显出了你的美丽大方。”那位女打字员突然听到了主任对她这样的称誉,受宠若惊,内心高兴万分,面孔都红了起来。陈主任于是再接下去说道:“可是,我要告诉你,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要使你的心里高兴,我希望你今后打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标点才好。”

陈主任这样说话,虽然未免太露骨一些,然而,他的这种方法,是值得领导者仿效的。因为,他如果爽直地告诉女打字员,叫她对于标点要加以注意,她心里就要感觉到今天受了领导者的责备,这是十分羞愧的事,甚至心里很生气,也许几天不痛快。或者她要为自己辩护,说她很小心,因为原稿上有着错误或是不清楚,所以,她不能负这错误的全部责任。这一来,陈主任的规劝不但失了效,说不定还会惹来一场没趣的争吵呢,给双方造成不快。

如果你要人家遵照你的意思去做事情时,得应该用商量的口气。比如说:“我要你这样那样的做。”不如用商量的口气说道:“你看这样做好不好呢?”假使你要秘书写一封信,把大意讲了以后,要再问一下:“你看这样写是不是妥当?”你看了要修改的地方,又说道:“如果这样写,你看怎样?”你虽然站在发号施令的地位,可是你懂得人家是不爱听命令的,所以不用命令的口气。公司可不是军队,必须用下命令去执行。

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正憩息着,一位监工走上去把大家臭骂一顿,说拿了工钱坐着不做工是不对的。工人们怕监工,立刻站起来去工作了,可是当监工一走,他们便又停手了。那位监工不了解工人们的心理,他用一种强硬的态度,反而使工人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偏偏要消极怠工与他作对。如果监工看见工人们在休息,怀着体谅的心情,上前和颜悦色地说:“天气真是热死人,坐着不动身上也还是不断地流汗。唉,这怎么办呢?兄弟们,工程不能耽误呀,我们忍耐一下,进度赶一赶好吗?早点干好了,你们早点回去洗个澡,清清爽爽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工人们就可能冒着酷暑干起来,并且监工离开后,也不会停下工作。

夸奖是一种满足对方“肯定欲望”的手段,更是一种让强硬态度软下来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里,以“头衔”为诱导手段处处可见。这诱导包括让权力意识妥协,让态度软化,以达到说服对方的效果。人在一定的位置,如有“头衔”者,往往权力意识比较强。正因为如此,头衔的功效,是针对一个人的荣誉感而产生的推动“肯定欲望”的诱导术,就好像给挂上一个正当的名分一样,有一家中小企业的柜台服务小姐,服务态度一直很不好。有一天,她的领导对她说:“我想我们公司最好再选一位柜台小姐,因为公司的柜台小姐,就像站在第一线的重要业务员一样。”

从此以后,这个柜台小姐的态度就大大改变了。以前她总认为柜台工作丝毫没有价值,而现在认为有价值。与其说是领导的话激起了她的干劲,不如说是领导正面肯定柜台小姐的价值而使她害怕丧失这一位置。

没有人喜欢动辄对人训斥的“暴君”,强制下的屈服是一时的,看上去权力畅通无阻,实际上却埋下了祸端,老子说:“刚强者死之徒。”你应该明白,再强大的火势都会有停下的时候,而水却不一样,它“润物细无声”。在商场上打拼的,无论是商人、企业家、公司领导,还是销售人员与公关人员,对外,好口才帮你“打天下”,而对内,即如何不发生内讧,如何带好一帮人共同去创造辉煌,同样需要利用口才。人心可以说合,也可以说散。说合了人心,无往而不胜。

十四、宽则得众:不要诋毁别人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

儒家中庸思想对当官的要求很多,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宽”,“宽”就是“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代的开初,为了给人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自负的领导,常常喜欢用口水来化妆他的下属,例如:“A那个家伙,老是冒冒失失”、“B太邋遢了”、“C是个模范员工”,而他们下这些评语的依据,往往只是来自一两次偶发的事件。像他对A的看法,是因为有一次A在除夕联欢会上疯狂地歌舞,丑态毕露。而对于C,则是因为他连休假都放弃,每月的薪水又原封不动地拿回家。像这样的论断,实在是过于武断,也就失去“和”了。

研究发现,即使是最易了解的性格,至少也要使用七个句子来形容,才能明白表示。而一般人所拥有的词汇,都太少了,偏偏又喜欢以这些贫乏的词汇来形容别人。再说,中国话奥妙精深,一句话往往蕴藏数种含义,例如有人以为“有礼貌的人”是指很懂礼貌的人,有些人就会认为是指服装整洁的人,但有时却会令人联想到“死板”、“难以接近”的印象。总之,同一句话给人的感受,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了解语言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对人妄下评语,在批评下属的时候,要注意到下列两点:

第一,不要光用形容词,一定要举出具体事实,加以说明。

第二,尽可能做多方面的观察,再下评语。

赞扬也好,批评也好,总之要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要忽此忽彼;这样,下属才会打心底里接受领导者的批评或赞扬。而不分青红皂白的论断,会严重地伤害下属的感情!

“我的下属,脑筋很不灵活,像小张,一件事要讲三次,才知道怎么去做。”像这类的批评,经常会在领导的谈话间出现。一般的领导,喜欢在有事没事时,一一褒贬下属。尤其到了人事考核时,若不挑剔,心里就着实不好过。

的确,下属有不完美的地方,不过身为领导应该列举事实,想出最适当的指导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尤其在公司以外的场合,是绝对不能说下属坏话的。假使是诚心想指正他,就应该当面告诉他,而不要让别人听到。否则,要有心理准备,下属将会一个个地弃你而去。

还有一些领导,专爱说自己上司的坏话,尤其喜欢当着下属的面批评自己的上司。这种人满以为自己具有正义感,为下属打抱不平,而事实上,他多少带点毁谤的意味。除此之外,他还会经常跑到总公司,找自己的上级揭露下属的隐私,像这样的领导,当大家看清他的面目后,终会为人们所唾弃的。

一个聪明的领导,是不会在他人背后作恶意诋毁自己的下属的,即使是多么无理的下属,尽可当面表示不满,绝不能蓄意扯其后腿,这不是一个有涵养的人的行为。

对下属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选择优良的职业场所,跟随成功的领导,愉快地工作。如果遭领导诋毁,心情破坏了,难免会给工作环境制造一些麻烦或不和谐的气氛。所以作为领导,切记在给下属下论断之前,先给自己定下一个客观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