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是指地之广大,是说贤人由学能致广大就好像大地有生养之德。“尽精微”指“生养之德”达到了广大的地步就能懂得育物之精细之处,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广博至极点,也就能无微不尽。“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指的是天,是说贤人由于学习达到了最高点,既可以懂得“天之高明之德道”又能通达于中庸之理。
谦虚、谦让就是一种广大精微的做人学问。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无论在任何时候,态度都很谦逊,在他几件最光耀的事业成功之后,他的一个老朋友还并不知悉,直到后来无意中在别人处方得知真实的情形。鲁迅,同样的,用十二分的谦逊,让他的功勋自行表彰。成功的人,常常这样建树起他们的声誉。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不以这样的谦逊著称。
在中国历史上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促成西汉中兴,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庶子,被封为代王。他为人仁慈宽厚,当残暴篡权的吕后死后,诸吕的反叛被粉碎,朝中拥戴文帝继位。
一天,汉文帝上殿,各大臣一一叩见之后,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他问道:“丞相陈平为何不来?”
站在下面的太尉周勃站出来说道:“丞相陈平正在生病,体力不支,不能叩见皇上,皇上原谅。”汉文帝心里纳闷,昨日还见他身体好好的,怎么今天就病了?不过他不动声色,只是说:“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后,汉文帝想派人去请陈平,但又一想,陈平是开国老臣,自己应当把他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父亲有病,儿子只能前去探望,哪有招见之理。于是文帝便到后宫换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陈平家去探视。陈平在家躺着正在看书,见汉文帝来慌忙起身行礼。汉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说:“不敢,朕视卿为父亲,以后除了在朝廷上,其它场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礼。”汉文帝扫视一下屋里的陈设,又说:“今天听太尉说您病了,特地前来探望,不知是否请过御医诊视?你年岁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搁呀!”文帝如此关怀,使陈平非常感动。他觉得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对文帝讲了心里话:“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对不起皇上的一片爱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原来陈平并没有病,是装病。他为什么要装病呢?他不想当丞相,要把相位让给周勃。汉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就把他让相的理由说出来了,原来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保证汉朝宗室的传承,规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高祖死后,惠帝懦弱,吕后不顾高祖遗训,又立吕氏家族子弟为王,使得诸吕势力越来越大,刘家的势力却日益衰微。吕后死后,诸吕结党,欲谋叛乱,丞相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认为消灭吕氏集团,主谋是陈平。陈平便假装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为丞相,也使周勃义不容辞担起丞相职务。
陈平把这一切都对文帝说清之后。又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太尉。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文帝本来不知消灭诸吕的细节,他是在诸吕倒台后,才被陈平和周勃接到长安的。听了陈平的解释,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陈平的请求,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想做个有作为的皇帝,他要亲自过问国家大事。一天上朝时,他问右丞相周勃:“现在一天的时间里,全国被判刑的有多少人?”周勃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有多少,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多少?”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感到惭傀至极,无地自容。文帝看周勃答不出来,就问左丞相陈平:“陈丞相,那你说呢?”陈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可以给您找来掌管这些事的人。”文帝问:“那么谁负责管理这些事呢?”陈平回答:“陛下要问被判刑的人数,我可以去找廷尉,要问钱粮的出入,我可以找治粟内史,他们会告诉您详细的数字。”文帝有些不高兴,脸色沉下来说道:“既然什么事都各有主管,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上能辅佐皇帝,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四夷、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每个大臣能尽到自己的责任。”陈平回答得有条不紊,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连连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
站在一边的周勃如释重负,十分佩服陈平能言善辩,辅政有方,深感自己是个武夫,才干在陈平之下。他回到家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己虽说平定诸吕有功,但是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方面的才能比起陈平差远了,为了国家百姓着想,还是应该让陈平做丞相。于是周勃也假称有病,向文帝提出辞呈。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陈平和周勃两位老臣,都是汉朝开国元老,却“虚己盈人”,互让相位,光彩照人。
不仅仅是周勃陈平,孔融让梨、鲁肃荐贤等等谦让的故事,世世代代教育着华夏大地上的儿孙们。今日,谦让不仅仅是美德,更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之一。例如,同在一家公司,或同一个部门,懂得谦让的人能够很好的协调上下关系,使得工作有条不紊,遇到小小矛盾也会一笑置之,这样的员工怎么能不受重用呢?相反,如果是小肚鸡肠,勾心斗角的人,不仅仅会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影响,别人也会受到牵连,这样的员工,老板敢用吗?
戴尔生平有两则著名的轶事,通过他的轶事不难发现他的“驭人术”,非常符合中庸之道。
戴尔是以谦虚闻名的,第一则轶事,便是表示他的谦逊。第二则轶事所表示的,在表面上看来,正和他谦逊的美德显示着矛盾,其实这则轶事还是从谦逊而来的。现在先说第一则轶事:当戴尔在安慕斯既大学肄业最后的一年,他获得一枚金质奖章,这是全国看重的荣誉,由美国历史学会所奖给的。但是他没有把这事对任何人说起,甚至于对他自己的父亲,也没有说起。毕业以后,任用他的老板无意中从一份杂志里看到这件事的一节记载,那时距离戴尔领到这奖章已六星期了。在戴尔的全部事业中,从家乡的小办公桌,一直到自己攒钱买的第一个工作室再到最初的戴尔公司和如今的全球的大企业,他以这种真诚的谦逊、不邀身价的精神闻名。再来讲他第二则轶事:当戴尔第一次独立从事个人电脑零售时,他虚心的听取各个好友的意见,还认真请教了各个已经创业成功的师兄前辈的经验,无论是什么样的忠告或是建议,他都用心记住,成为他以后创业的法宝。所以,当他走出校园,要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能干的人是谦逊的,同时,他也是懂得如何自求升迁的方法的。在适宜的时机,用最迅捷的方法脱颖而出,真是平地一声雷。
众所周知,富兰克林是一位以谦逊闻名的人。他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联盟的战将,“天赋的谦逊”是富兰克林显著的特性。在西点军校时,他便以谦逊著称。后来他竭力陈说“石城”一役成功的美名,应属于他所辖一旅之众,而并不属于他自己。在墨西哥战争中,总司令斯格脱得将军对他的勇猛加以公开而洋溢的赞美,富兰克林后来从未提过,甚至于在他至亲好友跟前,也没有提过半句。
只有懦弱的人,短视的人,才当着大众粉饰自己,才永不停地叫人注意他做成了什么事。他只想获得一种浅薄的、自命不凡的声誉,他天天都会被这种愿望推动。
虚荣和夸大,其实是自我欺骗的表现。虚荣和夸大,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的。因为他把自己的才能估价得太高,所以大家不免都觉得他在其他事物上的估价难免是错误的。不过一个人,把自己估价得太低,过分的谦虚和羞怯,也是不对的。虚伪的谦逊,就是虚伪的自尊——是一种虚荣。只有谦虚,才能让你进步,让你的朋友,甚至你的敌人,都来帮助你或折服你。
(十五)信近于义——时机常常属于守时的人
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以干非。
——卢照邻《对蜀父老问》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说:“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现在人们常说要抢占先机,但首先要明白自己凭什么寻找机会,不错,靠能力;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品性和修养,一个说话算数的人远比轻诺寡信的人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慎重对待自己的许诺,那么时间就会发生效益,“时机”中的“时”字内涵很深,其中有“守时”的意思。做到守时,人的品性决定了机会是否青睐光临。古代的圣人说:“见机而作,不等待日子完。”又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形势的维系处为机,事情的转变处为机,事物的紧切处为机,时节的结合处为机。在目前就是机,一瞬间过去就不是机,有隙可乘就是机,失去它就没有机。谋就得深远,藏就得绝密,这就决定于见识,利在于决断,当以诚信为基础。
朱元璋强大的兵力有两个来源,一是征召,一是改编敌军,后者显示了他宽阔的胸怀。朱元璋在起兵攻破采石矶后,长驱直入攻集庆,水陆并进,先攻破陈兆先的兵营,转手就利用他们。在降兵中挑选精壮的骁勇的士兵500人,直接归纳于军中。这500人都感到惊恐不安。朱元璋了解到他们心理后,便筹划着怎样才能让他们安稳不害怕,信任而不怀疑。最后,决定采用以自己对他们的信任,而招致他们相信的策略。在晚上进入宿区,让他们环卫侍候,自己也解甲就寝,而且把自己原来的人员调开,仅留冯国用一人侍睡在床前。此后,人心大定,都相信了他对降兵不怀疑,没有二心。
攻打集庆时,冯国用率领这500降兵,首先冲锋陷阵,在蒋山下打败元军,威逼城下。各路兵马快速奔进,一举攻克南京。这500人确实出了大力,立了大功。所以,一个人不守信,是难以让人服从的。
守信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例如“守时”就是守信的一种形式,一个约会常常迟到、付款常常延期的人,其信用度必定小得可怜,机会常常在身边流失。
要考虑到不守时的危害性。每次约会都准时的人,无形中也会增加自己的时间。拿破仑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战胜奥地利人,是由于奥地利人不知道5分钟的价值。而实际上,即使1分钟的不准时也会让自己遭遇一场不幸。兵贵神速,拖拖拉拉的军队必败无疑。如前文提到的汉朝张良授兵书的故事就喻示着“谁占有时间,谁就是胜者”的哲理。神秘老者约张良于某日凌晨于某座桥上相见,张良接连几次赶到那个地点的时候,老者已先于他待在那里,老者让张良回去,另约时间,直到张良在桥上等待老者的那一次,老者才把兵书授给了他。
机会不会等待迟到的人。在处世交友中,你守时,也是守信。有一次,拿破仑邀请他属下的一些将士来吃饭,到了时间也不见他们的身影,拿破仑就独自吃起来。在他吃完的时候,将士们来了,拿破仑摊了摊手,说:“很遗憾,中饭时间已过,我们立即办事。”
很多人因为办事不准时,而失去拥有高等职位的机会。
范德·比尔特一贯非常守时。在他看来,不准时就是一种难以容忍的罪恶。有一次,范德·比尔特与一个请求他帮忙的青年约好,某天上午的10点钟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见那位青年,然后陪那位青年去会见火车站站长,应聘铁路上的一个职位。到了这一天,那个青年比约定时间竟迟到了20分钟。所以,当那位青年到范德·比尔特的办公室时,范德·比尔特先生已经离开办公室,开会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青年再去求见范德·比尔特。范德·比尔特问他那天为什么失约,谁知那个青年人回答道:“呀,范德·比尔特先生,那天我是在10点20分钟来的!”
“但是,我们约定的时间是10点钟啊!”范德·比尔特提醒他。
那个青年支支吾吾:“迟到一二十分钟,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吧?”
范德·比尔特先生很严肃地对他说:“谁说没有关系?你要知道,能否准时赴约是一件极紧要的事情。就这件事来说,你因不能准时已失掉了拥有你所向往的那个职位的机会,因为就在那一天,铁路部门已接洽了另一个人。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你没有权利看轻我的20分钟时间,没有理由以为我白等你20分钟是不要紧的。老实告诉你,在那20分钟的时间中,我必须赴另外两个重要的约会,我也不能让别人白等。”
准时、准时、再准时,这就是中庸的处世智慧。已故的金融大亨摩根把每一个钟头都看成1000美元。许多年轻人处世经历少,吃亏也少,所以尚不知守时的重要,对于摩根每分钟是1000美元的话不以为然,但是想没想到,也许到了某一天,你就觉得自己的时间和摩根的时间一样值钱,甚至比他的更有价值。
要做到守时,就要养成对任何约定的事都按时办的习惯。准时的习惯也像其他的习惯一样,要早日加以训练。纳尔逊侯爵曾经说过:“我的事业要归功于总是提早一刻钟的习惯。准时是国王的礼貌、绅士的品位和商人的必要习惯,是做人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