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新编自助旅游知识大全
4831500000070

第70章 美国、欧洲、俄联邦(1)

游客到欧洲各国、美国、纽西兰以及加拿大等地去时,大都可以凭着我们在国内所得之认识来判断,所以可说比较令人放心。

首先谈到欧美的礼节,必须彻底做到“女士第一”的原则,这是世界到处通用的。东方人的大男人主义至今尚未消减,所以刚去时,必须特别留心“Lady first”的原则。

由于崇洋心理的作祟,往往国人一到欧洲或美洲时,就显得很自卑,这都是不健康的观念。

近来,出国观光的人愈来愈多,这种心理障碍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然而困难的是语言方面的隔阂,不过旅游时,不必太在乎语言的问题,因为旅行社会好好地为我们安排导游人员翻译,解决语言的困难。

但要是在国外住下,情形就不同了,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与当地人交往,所以必在极短期间内,将语言训练好,最好是在出国之前,就将语文能力练好,才不致临时失措。

除了学习语言之外,事先必须同时学习当地礼节,到了当地后,还必须多交几个当地朋友。

在家里招待客人,应把屋内外打扫清洁,欧美人认为清洁的程度和民众素质的高低成正比,同时室内装潢也代表主人教养的尺度,这都是必须注意的事。

澳洲和纽西兰的房子,都有大庭院,住在那里都要仔细照顾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不可任其荒芜或杂草丛生,否则会引起邻居的不快。

应邀参加派对后,礼貌上要再回请一次。在派对中男女平等,可以随便交谈,也是个人的涵养表现,所以不可缩头缩尾,显出一付寒仓的样子来。

无论听或说,Yes或No,都是彼此了解的结论。常有人说,中国人谈话委婉而含糊,这可能是因中国人人情味重而不忍心拒绝之故。所以到欧美各地,对任何人的态度都应明显,尤其女性更是如此,不可逢人便露着微笑而不说话,这就容易引起别人不确定的判断。

如果自认自己的语文能力不佳,就应该与一位能替你翻译的人去参加派对。听不懂话时,要请个翻译,把自己所想要说的话明明确确地说出,不可随意应付。

1.干杯要干到底

——俄罗斯

俄罗斯的干杯和我国一样,一定要名符其实地喝得一滴不剩才可以。

干杯后,还要把杯子倒过来,表示杯里已经没有酒,这才是正式的礼貌。杯子一空,主人立刻又会为你倒酒,倒了酒后就得喝,不喝就违反礼节,如此一杯接着一杯喝,大多会醉,再说俄国有很多酒,酒精含量高,所以必须特别小心,真正不能喝时,应该声明。不过,最近主随客便的情形较普遍了,按着自己的酒量喝酒,主人不太会强灌。

2.搭便车难免有危险

——美国、欧洲各国

无论到美国或欧洲各国,最好不要贪小便宜,为了省钱而搭便车,尤其是女性旅游者,如果凭着好奇心搭便车,等于是自杀的行为,谁都不敢保证不会发生任何的意外。

搭便车吃了亏,是无处申告的,到了警局去哭诉亦无济于事,他们只有一句话:“你自己不小心才会这样!”不只是不要搭别人的便车,也不要让别人搭便车。有很多搭便车的人,其实是另有目的,多数心怀不轨,所以常有人被洗劫一空,而车子也被抢走的事件,这种情形已司空见惯,一点也不稀奇。

不只如此,有时,一个女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会有人自告奋勇停下车来说:“我送你回去吧!”一付护花使者的样子,但是只要一上车,那就是你的末日到了,应该特别提高警觉,绝不可搭便车才是安全之道。

3.多说谢谢和对不起

——美国、欧洲各国

当与人擦身而过,不小心撞了一下肩膀,就得立刻说声:“对不起!”在社交生活上,这是最起码的礼貌。

另一句话是:“谢谢!”短短的一句,能在各方面使得人际关系顺利圆滑。请个小孩子帮点忙,也一定要说“谢谢!”表示你的感激之意。

所以平常就应该把“谢谢!”“对不起!”当做生活中的习惯用语,用的愈多愈好。

有个美国教授说,愈是有知识的社会人士,愈能说出这两句话。在别人说对不起之前,自己就得先说出,如此一来,不管自己和对方都会舒服得多。

4.老是谈自己的专业部门,会显得很俗气

——美国、欧洲各国

参加派对,如果你想聊天,可以找左右的人说说话,但绝不可多谈属于自己专业的事。

我们中国人有个通病,除了聊些类似“天气好不好”与“吃饱了没有”等无意义的话题之外,就只会为自己的商品做宣传,一开口就是经济问题,乃至国际贸易的收支等等。但是这种行径,在欧美人眼光,是很俗气的。他们有被强迫推销的感觉,同时也会认为你是个没有深度的人。交谈在人际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多多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见闻是必须的,否则三句话不离本行,就太乏味了。

5.要清清楚楚地说“不”

——美国、欧洲各国

到国外去,无论与什么人说话,都要清清楚楚地说“不”字才好,绝不可含糊其词,这才算是礼貌。有人发问时,我们的回答要简洁清晰而有力,肯定地给予“Yes”或“No”。

其中由于“No”是很难启口的,因此回答不要模棱两可,否则容易发生误会。应抱歉或否定时,都必须明确表示,不要以为别人能察言观色,懂得你那不愿明说的弦外之音,这在实事求是的外国是行不通的。女性遇到有男性搭讪,或要拒绝喝酒时,都必须明确表示。尤其是商场交易,应说“No”时,尤须坚决,不能说不好意思或不便启口等等,那是得不到谅解的。

6.指自己时要指鼻尖

要招呼距离稍远之人,不是大声喊一下,就是招招手示意,而东方人一向的习惯是手掌向下摆动招手,这在欧美各国看来是不礼貌的。

在美国或欧洲,如果摆出东方人惯有的招手手势,会被误以为是“再见”。如果手势再稍微变化一下,就含有嘲笑的意味。

东方人的许多手势与欧美人不尽相同,故也易于引起误会,要招手叫人时,应该手掌向上,并且向着自己的一边,轻轻地弯曲食指和中指,不必拼命做很多次,只要让对方看到就行。

各国常有不同的动作,表示不同的意义,所以到国外时不得不注意。

8.欧洲和美国也有身分制度

——美国、欧洲各国

有一度时期,吉格斯和玛姬的漫画风行一世。故事中的男主角吉格斯是个暴发户,吉格斯夫人玛姬非常爱慕虚荣,在他们有了一笔为数不小的意外之财后,玛姬整天就想挤身上流阶层,于是装成一副贵夫人的样子,她以教育丈夫为己任,希望把丈夫那些俗不可耐的习惯改掉。吉格斯常常背着太太玛姬去找从前穷困时代的旧识。他最喜欢老朋友们一起吃下等的腌牛肉炒橄榄菜。每一次歌剧初演的那一天,玛姬就会打扮入时,拉着吉格斯去观赏。那一天社交界有头有脸的绅士淑女都会来到。大家手上都拿着望远镜,互相望对方来否,欣赏歌剧本身还在其次。可怜无知的吉格斯哪里吃得消,每回他总要打瞌睡。这篇漫画就是讽刺美国社会的写照。

然而那是以前淘金热潮后,所形成的暴发户景象。

有些国家只要道出所居住的地方,人们便因此而确定他的身分。

有一位外国记者到伦敦驻访,然而许久以来,一直采访不到重要消息,真教他摸不着头脑。

于是他雇用了一个英国人为助手,有一天,这英国人故意侧着脸看着那个记者租来的房子,自言自语地说:“住在这种地方,休想采访到任何消息!”

他顿时开悟,马上到最高级的住宅区租了一间富丽堂皇的房子,不到几天,邀请函就如雪片纷飞而来,成为社交界的一个常客,任何消息也都垂手可得。

9.有牙签也不可用

——欧洲各国·美国、俄罗斯(中南美各国)

通常欧洲式的餐桌上都不备牙签。即使餐桌上有牙签,也不可在餐桌上使用,至于自备牙签亦不可当着众人面前使用。

如果说你有用牙签的习惯,那么最好到洗手间去解决,否则当着饭桌上的客人,张开口来剔牙,实在有碍观瞻,而且也不礼貌。

然而牙签的用处,确有其功效,有个中国人去赴晚宴,餐后很想用牙签,但不好意思也不便当着众人面前使用,遂飞也似地钻入洗手间,从口袋中拿出牙签来。而他的一位外国朋友刚好也在那里,看见他的牙签,便说:“原来你有这种好东西!”说着就把他的牙签抢走了,可见并不是大家不喜欢用牙签,而是为了礼貌,避免在席上用罢了!

10.弄脏了桌子时

——美国、欧洲各国、俄罗斯(中南美各国)

“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亦有其缺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在精通并熟练欧式的礼貌之余,也难免会不小心掉了刀子、叉子,甚至盘子,或者打翻了羹汤,遇到这种情形,千万不要惊惶失措,不必向任何在座的客人道歉,也不要自己去收拾残局。

餐桌上礼仪的最高原则是“如同王侯贵族般地行动”,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要自己去做,即使膝盖上的餐巾掉落地下,也要让仆役捡起,并且尽量不要让别的客人知道才算是礼貌。无论主人或别的客人,遇到这种情形时,也都要视若无睹。

但是,到普通家庭赴宴时,有时没有仆役,就要自己动手去收拾,如果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饮料,就先暂时把餐巾铺在弄湿的地方上,把它吸干净,在女主人站起来帮你忙之前,适当地处理好。要是不小心弄破了盘子,派对的第二天就得赔偿,并且附上一封道歉的信和一束花,叫别人送去也可以,自己带去顺便道歉也可以。

11.利用酒保

——美国、欧洲各国

喝葡萄酒的惯例是,如果菜肴以鱼类为主,大都喝白葡萄酒;如果菜肴以肉类为主,喝的大多为红葡萄酒,其实从前并无此规矩,很可能是长期喝酒的经验使然。后来遂沿用成习。

欧洲人喝酒时,对于酒类的年份非常挑剔,如葡萄酒是一八……年的或一九……年的等等。

到餐厅时,向女侍或仆役点好了菜之后,酒保就会走过来问你喝什么酒,假如你对当地酒类缺乏认识时,就把一切交予酒保去调配好了。首先告诉酒保自己所点的是什么菜,再请教他那一种酒较适合,对于量的方面亦如此,如:“我们三个人应该喝多少较适合?”等等,都由酒保来决定。酒保所调出的酒,必须能配合菜肴,否则便是他的过失。

“喝米酒,吃花生”,这是最可口的,如果一边吃花生米,一边喝洋酒,那就有点不中不西了。如果菜和酒无法配合起来,那就是不懂品酒的人。因此除了葡萄酒系列之外,各种酒类都讲究配菜。

欧洲方式的喝法,是注意酒和菜的配合,所点的菜和酒的性质不配或差距过大,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不懂事的客人,所以如果不解此道,一切要委托酒保全权处理,这和我们国内不太讲究的情形,确有不同。

12.既然有人请。就不要客气

——美国、欧洲各国

有一位中国人,携家带眷去拜访德国家庭,此时德国人端出家常便菜来,说了一声:“请。”中国人回答说:“怎么好意思打扰呢?你们用吧,等你们吃饱了饭我们再谈!“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中国,主人岂会罢休,一次请不动,还要请第二次,要是见你仍无动静,非把你架到餐桌边去不可。可是德国情形却不一样,当德国人听到推辞的话后,就不再请第二次了,而自顾自的吃起来。如果这时你真的还没吃过饭,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话必须说清楚,客气是没有用的。

13.吃了大蒜之后,不可外出

——美国、欧洲各国

有些外国人,感觉特别敏锐。据说意大利人对声音敏感,法国人对语言敏感,照这些说法,美国人对气味就特别敏感了。

曾有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租房子。有一天,他在房子里做鱼干火锅,竟被房东驱逐出去,因为大蒜是房东最讨厌的气味之一。无论到美国、英国或欧洲,大蒜总是不受欢迎。要见人的时候,务必记住这一点,一定要把大蒜的气味消除之后再去。

14.不抽烟也要带打火机

——美国、欧洲各国

在国外每个男人都要带打火机,不论你是否吸烟。凡是有女士掏出香烟来的时候,旁边的男士就要趋前拿出打火机替女士服务。另外不抽烟之人也可请人抽烟,此时也一定要替对方点火才算是礼貌。

有女士拿出香烟,你绝不可视若无睹。如果以为自己不抽烟就不带火,就有违绅士风度了。

在社会上与人交际,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要自然,所以不妨经常留意一下周围的动态,你会发现非礼仪之必需品,一定要随身携带不可疏忽。

反过来说,女士就不必为男士点火,无论男士把香烟衔在嘴里多久,也不可能有个女士来为你点上火,无论到任何地方,只要有男士在场,女士拿出香烟后,不必自己点上,而可以大大方方等着男士来服务。

15.既然身为男士,就大大方方地更衣

——美国、欧洲各国

有个中国人,在游泳池的休息室里脱衣服,旁边的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脱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老要向后转?”

既然在场的全部都为男士,那就一点也不必隐瞒,堂堂正正地脱下衣服,如果羞羞答答地转过身去,反而会弄巧成拙,被认为是有问题。

16.不要忘了对孩子们也打招呼

——美国、欧洲各国

每一次去访问外国家庭,一定会有对方的孩子出来问安,这时必须记住,也要礼貌地与孩子们好好打招呼,不要认为只是孩子,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对主人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

大多数的国家,对孩子们的招呼都用招手或接吻来表达。

不要缩头缩尾,要郑重其事地伸出手来,如果孩子先吻你,你也一定要回吻他,以表礼尚往来。

但是也有些例外,如南斯拉夫等国家,孩子们不可主动要求大人握手或去吻大人,他们的家教本来就是如此,知道了这一个习惯后,应该多替孩子们考虑考虑,最好找个适当的机会,由自己先伸出手去,绝不可忽视孩子的存在。

17.当场记住人名

——美国、欧洲各国

在欧洲或美国,彼此认识了之后,都要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才可以,在说话时,不应用“你”称呼对方,这是很不礼貌的。

就是称呼第三者时,也不指着那一边说:“他!”同样的,无论对方也好,第三者也罢,称呼时都不用第二、第三人称的代名词来表示。应该说:“布朗先生,你的观感如何?”这种说法比较直接,也比较明确。所以一认识对方,就要说出对方的名字来,必须牢牢记住,不要有“刚才那个人姓什么?”的情形出现。

善于记住人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阶。学校老师的特殊能力之一便是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要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又怎能接近对方?

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很难记住,如果听不清楚的话还可以反覆地问,总而言之,必须在自己的脑子里一连复诵好几次,将之牢牢记住。

不管是生意的往来或个人的交际,都不可忘了这个原则,还有对方是一位女士,你就必须正确地判断,她是小姐或太太,否则叫错了,岂不难堪!

不过在法国或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里,情形就有些不同了,在那些地方不必勉强记住名字,只要用先生、夫人、小姐来称呼就可以了,不必连带喊出那些繁琐难记的名字。

18.同性不可一起共舞

——美国、欧洲各国同性共舞,这种行径不仅违反礼仪,搞不好还会被误认为同性恋者,一定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来!

跳舞一定要男女成队,就是没有舞伴,也不可随随便便找个同性来搭档1

19.穿着大衣带着帽子走进大门

——美国、欧洲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