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全集
4826600000032

第32章 隋代(2)

杨玄感来到闺乡(今河南灵宝县西北文乡)时,被卫玄、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的四路大军追上。杨玄感在五十里的地域里摆下一字长蛇阵,边战边走。由于兵力分散,杨玄感一天之内就打了三次败仗。

8月,隋军在董杜原(今河南灵宝县西北)与敌军决战。由于众寡不敌,杨玄感大败,全军覆没,与其弟杨积善逃走。杨玄感非常难过,就让杨积善将自己杀死。隋军逮捕杨积善,将他杀死,并在洛阳车裂杨玄感尸体,屠杀参加兵变的士卒。

■隋炀帝三游江都

隋炀帝登基之后,特别喜欢享受。他担任晋王时,曾在扬州当过总管,知道南方有很多美景,所以总想到南方去游玩。

那时候,南方的粮食充足,如何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仍然是一个大问题。605年,隋炀帝决定以邗沟为基础,开凿一条横贯中国南北的运河。这样的结果是:能将南方的粮食及时运到京城,同时也可为皇帝出巡江都(今江苏扬州)提供便利。

由于隋炀帝调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运河很快修成。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长度共有1782千米。这条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交通。

官员们在运河岸上,每隔两个驿站就设置一座斋宫,皇帝巡游时可在那里休息。从洛阳到江都共建造了四十多座斋宫。

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派人前去验收。验收者制造了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让它漂流而下。如果木鹅在河中停住,就证明水浅,质量不过关。结果,木鹅在运河中停了一百多处。隋炀帝大怒,将施工不力的官吏、民夫等五万人捆住手脚,在岸上活埋。

修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让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去江南制造龙舟和其他船只。为了完成造船任务,官府征调几十万人去南方务工。由于工作量繁重,很多民工被活活累死。运载尸体的车子东至成皋,北至河阳,络绎不绝。

8月,隋炀帝离开洛阳,第一次巡游江都。炀帝乘坐的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度达到200尺。龙舟共分四层。上层包括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包括120个房间,下层专供宦官居住。龙舟金碧辉煌,如同一座可移动的宫殿。

十艘大龙舟连在一起,专供隋炀帝使用。大龙舟的周围有五百只中型龙舟,供妃嫔们居住。再往外则有六千艘小龙舟,有一百多尺长,供百官、侍从居住。在岸上拉船的纤夫多达八万,另有二十余万军队在岸上前进,保卫天子。

一路之上,州县官员为了讨好隋炀帝,让老百姓为皇帝准备精美饮食,叫做“献食”。隋炀帝吃不了那么多美食,就把吃剩下的食物埋掉。强制“献食”之举使不少百姓破产,甚至流离失所。

611年,隋炀帝第二次巡游江都。这一次,隋炀帝又挥霍了不少钱财。他到了江都以后,还摆下酒席,请江淮以南的名士赴宴,显示皇家气派。

616年,隋炀帝又要去江都游玩。当时,各地的农民纷纷起来造反,形势对隋朝不利。有很多大臣都劝阻炀帝南行。可是隋炀帝杀死了提意见的大臣,坚持要去江都享乐。那时候,洛阳的龙舟被起义军烧了,炀帝就命人重造。

隋炀帝到了江都后,一住就是两年。那时候,各地的起义军日渐壮大,兵强马壮。大臣们劝炀帝回转长安,再图大计,炀帝大怒,将劝谏的臣子杀死。面对不利于己的形势,隋炀帝终于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皇后说:“我这颗好头颅,不知由谁来砍?”他准备了一些毒药,准备在危急时服用。

■瓦岗起义

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瓦岗军是最有影响的。这支军队的领袖是翟(音zhái)让。他本是隋朝东郡衙门里的法曹(管理司法的小官),因为触犯了上司,被抓到监狱中,处以死刑。狱吏黄君汉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放了。

翟让四处潜逃,后来躲到东郡附近的瓦岗寨,与一些农民造起反来。他带领瓦岗军到荥阳一带作战,诛杀贪官污吏,将官府的钱粮运回山寨。东郡一带的农民受不了官府的压迫,都来投奔翟让。瓦岗军很快就扩充到一万多人。

613年8月,杨玄感兵变被隋朝镇压下去。杨玄感的部将李密冲出了隋军的包围圈,但不久之后仍然被捕。官府将李密等人押往邯郸,李密在路上带领囚犯逃跑,从此隐姓埋名,过起了艰苦的流亡生活。

后来,李密来到一个乡村,以教书为业,生活稳定下来。但李密想到壮志难酬,便终日忧郁,甚至在墙壁上写了一首五言诗,哀叹命运的不公。乡民见李密形迹可疑,就去官府告发他。李密无奈,只得再次流亡。

616年,李密听说瓦岗寨招贤纳士,就去投奔翟让。他对翟让说:“现在杨广昏庸无道,对百姓非常严酷,百姓对他极为不满。这种状况,与秦朝末年完全一样。您如果率领军队攻取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必能推翻朝廷,解除人民的苦难!”

翟让本来胸无大志,只想杀些贪官,独占一方。在听了李密的分析后,他茅塞顿开,决心灭掉隋朝,成就大业。李密又去找东郡一带的众多义军领袖,劝他们与翟让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隋朝。这样,瓦岗军的力量得到壮大,令东郡官府不敢小视。

过了一段时间,翟让、李密率领军队攻打荥阳。荥阳太守不是瓦岗军的对手,就向朝廷请求救援。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率领重兵,对付起义军。翟让在敌军的正面实施攻击,让李密率领一千军队,隐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

张须陀是隋朝名将,根本瞧不起瓦岗军,他指挥军队向翟让发动猛攻。翟让诈败,向大海寺附近的森林退却。张须陀带领军队追了十多里,李密突然率领军队将他包围起来。隋朝军心大乱,张须陀往外冲杀,没有成功。最后,隋军全部被歼,张须陀也被瓦岗军所杀。

荥阳之战结束后,李密带领军队攻克洛阳城外的洛口仓,并将仓内的粮食分给百姓。这一举措,使瓦岗军深得民心。这时,镇守洛阳的越王杨侗派一支军队来夺取洛口仓,结果被李密击败。杨侗不敢出兵,瓦岗军名声大振。

翟让把瓦岗军领导人的地位让给李密,于是李密自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将洛口仓扩建为洛口,作为国都。李密请翟让守住洛口,自己则攻打回洛仓。在李密的奋勇攻击下,镇守回洛仓的七万隋军被击败,回洛仓落入瓦岗军手中。

617年,李密发出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猛攻洛阳。可是,由于越王杨侗指挥有方,瓦岗军久攻不下,李密受了箭伤。隋军乘机杀出,击败瓦岗军,夺回洛仓。李密退回洛口,洛阳大将王世充率军追来。瓦岗军奋勇拼杀,终于击败王世充。可是,没过多久,洛口却出现了内乱。

到了冬季,有人劝翟让夺取李密的大权,翟让不同意。李密怕翟让对自己不利,就请翟让饮酒,并埋伏下刀斧手。酒过三巡,李密拿出一张好弓,请翟让观看。就在翟让试射的时候,李密一声令下,刀斧手冲了出来,砍死翟让。然后,李密又屠杀支持翟让的将领。

李密不顾大局,杀死翟让及其亲信,使瓦岗军的力量大受损失。从此,李密失去了平定天下的力量,而统一全国的重任,则落到镇守太原的李渊及其子李世民的身上。

■李渊太原起兵

隋炀帝的表哥李渊,袭父爵为唐国公。615年,炀帝封李渊为太原留守,让他镇压山西境内的农民起义。李渊看到隋朝政权已经土崩瓦解,就产生了起兵造反之意。可是,李渊为人谨慎,连他的儿子也不知道他的意图。

李渊次子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渊总是认为时机不成熟,一口拒绝。晋阳县令刘文静是瓦岗军领袖李密的亲戚,因此被抓入太原监狱。刘文静足智多谋,有“小诸葛”之称,深得李世民的赏识。617年,李世民想找人商量造反之事,就到监狱中看望他。

刘文静对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除非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英雄,才能安定天下。”李世民说道:“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英雄?只是一般人见识浅薄,不能发现明主。现在我来见你,就是想和你商讨天下大事。”

刘文静说道:“公子是个英雄,应当乘乱起事,解救万民。现在皇帝在南方,无暇北顾。唐国公掌握着八万军队,只要登高一呼,杀进关中,一定可以安定天下。”李世民说:“可是他老人家执意不允,我也没有办法。”刘文静说道:“要唐国公起兵,说来倒也容易。”于是,他将嘴附在李世民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的主意。李世民听罢,连连点头。

原来,李渊与晋阳宫监裴寂的感情相当深厚。刘文静的意思是让裴寂劝说李渊造反。于是,李世民拿出钱来,让好友高斌廉与裴寂打牌,有意输给他一些金钱。裴寂见高斌廉打牌时有输无赢,就问他为什么。高斌廉这才把李世民请出,从此裴寂对李世民另眼相看。

半个月后,李世民把扯旗造反的想法对裴寂和盘托出,请他劝说李渊。裴寂说道:“你父亲为人谨慎,若要劝他,他必然不允。只有逼他造反。”

于是,裴寂将李渊约到晋阳宫中畅饮,将他灌醉。然后,裴寂命两名宫女陪李渊就寝。第二天,李渊醒来,见两位宫女与自己同卧一榻,非常害怕。裴寂乘机说:“二郎(指李世民)已经招兵买马,为的是推倒大隋,扶保你做天子。现在你与宫女发生关系,犯了死罪。如果不造反,实在没有别的活路啦。”

李渊只得答应起兵,将在外地作战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召回,并把刘文静放了出来。

这时,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太守,自立为天子,并夺取了汾阳宫。李渊借口讨伐刘武周,招募了一万士兵。太原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雄见李渊有谋反之意,准备在晋祠杀掉他。李渊先下手为强,以暗通突厥为名,将二人斩首,正式造反。

李渊自称大将军,封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为司马,率领三万军队夺取关中。一路上,李渊占领一地,就打开粮仓,将粮食分给百姓。老百姓见李渊这样仁厚,都支持他,加入李渊部队的人越来越多。

李渊在夺取关中的途中收编了许多农民起义军,来到长安城下时已拥有二十万军队。镇守长安的是十三岁的代王杨侑,大将阴世师坚守城池,不肯投降。李渊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终于攻破城池,阴世师又与李渊部队展开巷战。最后阴世师兵败被俘,代王杨侑也成为李渊的俘虏。

李渊封锁府库,收集政府图册,并约束军队,不让他们抢掠百姓。此时,李渊遥尊代王杨侑(音yòu)为帝,就是隋恭帝。李渊担任唐王、丞相,入居武德殿,掌握军政大权。

618年5月,隋将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死隋炀帝。李渊认为,再冒充隋朝忠臣已毫无意义,于是他废掉隋恭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他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