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4826500000075

第75章 勤政廉政类(1)

§§§第一节 勤于政务

【刘裕改善朝廷风气】在以前,东晋朝廷承袭西晋的乱政局面,百官松懈放肆,桓玄虽然想进行改革纠正,但众官员都不听从。刘裕当政后,以身作则,先以威严整肃朝廷内外,百官都恭敬严肃对待本职工作,几天时间,朝廷的风气发生了根本变化。■/南朝梁·沈约《宋书·武帝纪》:充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改,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

【家犬不识徐勉】当时正遇南朝梁北伐北魏,前方的军事文书纷纷送至。徐勉负责军事文书的处理,日夜操劳,经常几十天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家里的狗对他狂叫。徐勉感叹说:“我忧虑国事而忘了家,竟达到如此程度。假如我死后,这也是我传记中的一条材料。”■/唐·姚思廉《梁书·徐勉传》:时王师北伐,候驿填委。勉参掌军书,劬劳夙夜,动经数旬,乃一还宅。每还,群犬惊吠,勉叹曰:“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

【“三旨”宰相】王珪从政直至官拜宰相,总共有十六年时间。在这十六年间,毫无建树,所遵循的是阿谀奉承、顺从皇上旨意,当时被称作三旨宰相。因他上殿向皇帝呈文说:领取圣旨;等皇帝表态,给予肯定、否定的答复后,就说:谨领圣旨;下朝后,向禀告的人传达说:已经得到圣旨。■/元·脱脱等撰《宋史·王珪传》:然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也。

【鞠躬尽瘁好总理】有一次,周总理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当天晚上又安排了七个会。累得病又犯了,疼痛难忍。就站起来用椅背顶住腹部,继续耐心地听大家汇报。参加会议的同志请总理坐下,总理低声说:“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了。”总理所在的党支部看到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便以党支部的名义作了一个决议,要总理增加休息时间。可是,对这个决议,总理往往执行得不好。后来大家又写了一张告示,贴到总理的门上,要他严格执行支部决议,注意休息。周总理看了后,笑着对大家说:“我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更加抓紧时间为党工作。”■/摘自李昌凡等《一代廉洁楷模》

【任弼时死而后已】任弼时为了革命拼命工作,深夜了,只要听到电话铃响,就马上起来,如是开会,他一定参加。1950年10月25日晚,他还认真研究朝鲜战局,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他直了直腰,活动一下酸麻的双臂,感到一阵晕眩,头涨痛得厉害。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想着继续工作,他把地图和几份文件搬到床上,躺下来,但他再也没有起来,因脑溢血而不省人事了。■/摘自李昌凡《一代廉洁楷模》

【七过家门而不入】从1949年4月党中央让张学思具体负责筹办海军学校,到1950年2月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建成开学,整整十个月时间,他没给夫人写过一封信,7次途经沈阳都未回家。张学思的这种舍家建校的忘我工作精神,感动了许多同志。他的老战友——大连海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李东野,在海校正式诞生时,同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说老张啊,当年大禹治水,也只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你倒好,超过大禹一倍还多,七过家门而不入!”■/摘自胡志刚《将帅轶事》

§§§第二节 克己奉公

【不畏来自不恋栈】有一个和尚在一家寺院中挂单,有人谋划要排斥他,这和尚就挂了一双草鞋在方丈前,并题了一首诗说:“我挂草鞋方丈前,去留一切任安排。天下四处任我走,不必老死此处埋。”一切做官的,对官位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杨诚斋在作朝官时,将从京城回家的旅费专门放在一个箱子里,锁好后放在自己的卧室。告诫家中人不要添置东西,怕增加回家时的负担。天天好像就要动身的样子。又听说过去有个作京都府尹的人,忘记了他的名字。他不带家眷,只有一担破箱子。每天起床后,就撤掉帐子卷起席子。吃完饭,洗碗收筷。用一拐杖撑着破箱子放在厅堂前,经常好像一个旅行的人立即动身一样。所以能作到打击好强恶霸,拒绝太监宦官的请托,毫无畏惧。■/清·潘永固《宋稗类钞》:有僧住山,或谋攘之。僧乃挂草鞋一双于方丈前,题诗云:“方丈前头挂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脚底从来阔,未必骷髅就此埋。”凡士大夫去就,亦当如此。杨诚斋立朝时,计数自京返家之费,贮以一箧,钥而置之卧所。戒家人不许市一物,恐累归担。日日若促装者。又闻昔有京尹忘其名,不携家,惟弊箧一担,每晨起,则撤帐卷席。食毕,则洗钵收箸。以拄棒撑弊箧于厅事之前,常若逆旅人前将行者。故搏击豪强,拒绝宦寺,悉五所畏。

【岳飞不贪图享乐】吴玠平日十分佩服岳飞,希望与岳飞做个好朋友,送了一名十分美丽的女子给他。岳飞说:“皇上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忧虑着国事,眼下难道是大将安乐的时候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就更加敬佩岳飞了。岳飞年轻时一次喝了很多酒,高宗告诫他说:“以后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再痛饮。”从此他就再也不饮酒了。高宗起初要给岳飞营建住宅,岳飞推辞说:“敌人尚未消灭,我要家干什么呢?”■/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吴玠素服飞,愿与交驩,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居官脂膏地而一尘不染】东汉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聘请孔奋担任议曹掾,兼姑臧县长。建武八年,因在姑臧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当时国内尚处于混乱情况,只有河西地区比较太平,而姑臧又是河西的富庶之地,是汉族和羌胡等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集散地,每天集市四次。在此县当官的,不要几个月就发财囊满,孔奋在此作了四年县长,个人财产没有增加,本人和妻子儿女平日都吃蔬菜。当时国内还没统一安定,士人大都不注重个人的节操,而孔奋致力于品行的清正廉洁,遭到很多人讥笑,有人认为孔奋官处肥美之地,没捞一点油水,是白白地吃辛受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奋传》: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周总理坚决坐国产车】周总理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国产红旗车。有一年国家进口了一辆“奔驰500”车,有关部门提出要给总理用。周总理得知后,坚决不要,他说:“总理应该坐国产车,戴国产表,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尊严,这个头我一定要带好,进口车给外交部长。”于是,这辆奔驰车就给了陈毅同志。■/摘自李昌凡等《一代廉洁楷模》

【周总理对待问题不讲“以后”】周恩来住的是旧房子,方砖地高低不平,泛潮泛碱,天花板和四壁都已灰黑,门缝窗缝是用纸糊的。总理膝部不好,办公时地面潮湿,腿疼,有时要裹着毯子。而总理一直不让修缮。1959年趁他外出,管理人员替他翻修了房子,装上了地板,换了地毯、窗帘、洗澡盆,总理外出归来,一进院子就发现了变化,少有的发了脾气,把有关同志严厉批评了一顿,并且愤然离去,不肯回家。有关同志多次认错检查,又请陈毅等老同志出面讲话,周恩来仍然不肯回家,并且主动在国务院作检查,要大家吸取教训,还专门召集会议做自我批评,要大家引以为戒。一些老同志劝说:“已经这样了,以后注意就行了。”周总理说。不能以后,一讲以后就止不住了。”结果,除了地板之类无法取下的东西外,凡能取下来的东西都退回了公家。■/摘自李昌凡等《一代廉洁楷模》

§§§第三节 俭以养廉

【长孙道生毁宅思危】北魏时,官居三公之列的长孙道生清廉节俭,没有华丽的衣饰,吃饭只备一样菜。一张熊皮的鄣泥,用了几十年也不换,当时人将他比作春秋时齐国的贤相晏婴。他的住宅低矮简陋,当他出任方镇后,他的儿子就大兴土木,重新修缮,造了厅堂和厢房。道生回京后,叹息说:“从前汉代的霍去病,汉武帝要为他造府第,他说:匈奴还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现在强悍的敌人盘据在漠北,四处流动骚扰,我怎么能安心住这华美的房屋呢!”将孩子们严厉地斥责了一番,吩咐把新建的房屋拆掉。■/北齐·魏收《魏书·长孙道生传》: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尸熊皮郭泥(按:骑马时,垂于马腹两侧,用以遮挡尘土的马具。),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叹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

【潘府做官有“三上”】明宪宗成化末年的进士潘府。曾经说:“做官要遵循三条根本原则:为官廉洁,一定植根于生活简朴之上;为官勤于政务,一定植根于不贪恋女色不沉溺娱乐之上;为官明断,一定植根于不听谗言和摒弃私心杂念之上。”■/清·张廷玉等《明史·儒林·潘府传》:(潘府)尝曰:“居官之本有三,薄奉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

【艰苦朴素的作风】朱德一生都保持战争年代养成的艰苦朴素作风。他的一双拖鞋,已经不知是哪年买的了,帮底都破了,也舍不得丢掉,一直用到逝世;他的被褥,用了20多年未换,上面打了不少补钉;那只用了多年的保温杯,塑料壳裂了好几道口子,他总是让工作人员用胶布粘上继续使用;他坐的那张旧沙发比较矮,年岁大了,坐、起感到吃力,就请工作人员用四根木头把沙发的腿接高一截,坚决不让换一张高的。■/摘自胡志刚《将帅轶事》

§§§第四节 两袖清风

【诸葛亮廉洁自律】诸葛亮死前曾上表后主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贫瘠田地十五顷,这些收入供孩子们衣食之需,绰绰有余。至于臣下任职在外,没有什么其他开支,自身的衣食所需,都由官家供给,不另谋生财之道,以增加收入。这样臣死后,内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就不会有负于陛下了。”死后,确实作到如生前所说的那样清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裴公惠爱正直】北朝西魏裴侠被任命为河北郡守,到任后,以身作则倡导俭朴,爱民如子,平日所吃的只是些豆麦盐莱罢了。官吏、百姓对他没有人不敬佩的。原先郡内有个老规矩,专门配备三十个渔夫和猎手捕捉野味水产供郡守食用,裴侠说:“为了口腹而去役使人,我不能这样做。”就下令取消了这项规定。郡内又有壮丁三十人专供郡守使唤派遣,裴侠就让他们出去做雇工,赚来的钱,从不私取,而是为公家购买马匹,日积月累,马匹成群。离任之日,两袖清风一无所取。老百姓称颂他说:“不吃鱼、肉,不役使壮丁,裴公惠爱正直,是当世的楷模。”裴侠曾经与各郡的郡守一同回京述职,丞相宇文泰让裴侠单独站立,对其他郡守说:“裴侠清廉奉公,是天下最突出的,如果你们中有像他这样的,可以出列与他站在一起。”众人低头不语,谁也不敢回答。于是全国上下,一致佩服,称他为“独立君”。■/唐·令狐德棻《周书·裴侠传》:(裴侠)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直,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按:宇文泰时为西魏丞相,后为周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于谦家中没有多余财物】明代宗景泰年间,兵部尚书于谦生活十分节俭,所住的房子十分简陋,仅能遮蔽风雨。景帝赐给西华门府邸,他辞让说:“国家多灾多难,作臣子的怎敢自己安居。”推辞再三,皇上都不同意。于是他就将往日皇上所赏赐的墨书、蟒袍、金银等物,一一加标志封存,一年看一次罢了。等到英宗政变复位,于谦被杀。抄家时,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正房锁得十分严实。打开一看,原来是皇上所赏赐的蟒袍、剑器等物。■/清·张廷玉等《明史·于谦传》: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及籍没,家无余赀,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东晋初年,吴郡太守一职空缺,许多人想谋得这个职务,后来晋元帝任命了邓攸。邓攸自己装载着大米赴任,不领取俸禄,只是饮用吴郡的水罢了。当时吴郡发生饥荒,邓攸上表朝廷,请求赈济,没等回复,就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邓攸在吴郡任职期间,办案公正,为政清廉,老百姓都拥戴他,不愧为东晋中兴以来的优秀太守。后来,邓攸称病辞职。原先郡府内存有“迎送钱”几百万,邓攸离任时没有动用一文。临离吴郡时,数千百姓拉住船只,挽留邓攸,船无法启行。邓攸只好暂时停留。到了夜里,就悄悄地驾船离开了吴郡。■/唐·房玄龄等《晋书·邓攸传》:时吴郡阈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

【一碗阳春面】1950年上半年,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率军解放了海南岛。战役结束后,上级指示邓华和兵团前指离开海南岛,临行前召集部队领导和地方党政领导,对工作作了部署,并告知离岛的消息,特意打招呼,不搞送行之类的活动。动身那天早上,地方党政干部和群众代表按时赶到码头,邓华的船已经启航了。原来,邓华怕惊动大家,提前出发了。沿途邓华怕为他设宴洗尘,都是悄然到达、悄然离开。到了广州市郊,邓华对随行人员说:“太饿了,是不是买点吃的?”随行人员有些为难地说:“现在的钱只够每人吃一碗面条了。”邓华风趣地说:“那就找个茶楼尝尝广州的阳春面吧!”于是,他们一行三人找到一家茶楼,每人吃了一碗阳春面。■/摘自胡志刚《将帅轶事》

§§§第五节 爱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