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4826500000074

第74章 兴废存亡类(4)

【隋文帝厉行节俭】隋文帝亲自实行节俭,皇后嫔妃都穿洗旧的衣服。隋文帝乘坐的车子及所用的器物,如因陈旧而破损,即下令修补继续使用,都不另作新的。不是祭祀或宴请,平日食用只有一样肉菜罢了。管理官吏曾经献上干姜,用布袋来盛贮,文帝认为浪费,狠狠地加以谴责。以后有人进奉香料,用毡袋盛贮,文帝对负责官吏处以鞭打,以此作为后来者的鉴戒。因此朝廷内外部恪遵职守,国库钱财充实,百官的俸禄和奖赏功臣,都有丰富的财力作保证。■/唐·魏征《隋书·食货志》: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而已。有司尝进干姜,以布袋贮之,帝用为伤费,大加谴责。后进香,复以毡袋,因笞所司,以为后诫焉。由是内外率职,府帑充实,百官禄赐及赏功臣,皆出于丰厚焉。

【隋朝亡于奢侈虐民】秦王李世民攻占洛阳后,参观隋的宫殿,感叹说:“炀帝暴虐无道,榨尽全国的人力物力从事奢侈浮夸。”薛收说:“正因为隋炀帝一味奢侈暴虐,死于臣下之手,被后世所耻笑。”张元素说:“自古以来,没有像隋朝末年那样混乱的。难道不是由于君主专断、法制一天比一天混乱吗?建造乾阳殿,到豫章(今江西)去伐木,一根木材就要费几十万工。乾阳殿建造完毕,隋朝就人人思乱了。”魏征说:“炀帝凭借国家的富强,不考虑以后的灾祸,搜刮各种物资供自己享乐,一味求取子女玉帛、装饰宫殿台榭。表面上威严持重,内心却阴险妒忌,君臣相互欺蒙。人们受不了暴虐的政令,以致被臣下所杀。”■/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秦隋之恶》薛收传:秦王平洛阳,观隋宫室,叹曰:“炀帝无道,殚人力以事夸侈。”收曰:“后主奢虐是矜,死一夫之手,为后世笑。”张元素曰:“自古未有如隋乱者,得非君自专、法日乱乎!造乾阳殿,伐木于豫章,一材之费已数十万工。乾阳毕功,隋人解体。”魏征曰:“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役万物以自奉养,子女玉帛是求、宫室台榭是饰。外示威重,内行险忌,上下相蒙。人不堪命,以致陨匹夫之手。”

【太宗以身作则】唐玄宗时,高力士在唐太宗的陵园寝宫内,看到一个梳妆箱。其中有一把柞木梳、一把黑角篦、一个草根刷子。高力士看后感叹说:“先帝以身作则,树立了帝王的榜样,使国家成为太平盛世,随身日常用品仅仅保存这个箱子,目的是要留给子孙看,永远保持节俭的品德。”他将这一切上奏唐玄宗。唐玄宗亲自到陵寝观看,并让史官将这事载入史册。■/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宫,见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蓖一、草根刷子一。叹曰:“先帝亲正皇极,以致升平,随身服用唯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具以奏闻。明皇诣陵至寝宫,问所留示者何在?……即命史官书之典册。

【“对于幸福应该像这样的爱惜才好。”】唐肃宗李亨做太子时,曾陪伴父王用餐。御厨摆上切熟肉的刀和砧板,端来炖羊前腿。玄宗让太子将它切碎。肃宗切完以后,刀上全是羊油和碎肉,他就拿起一个饼子将刀擦拭干净。玄宗一直看着他,脸上不太高兴。肃宗慢慢地拿起饼子,将它吃了。玄宗见了,才高兴了起来,对太子说:“对于幸福应该像这样的爱惜才好。”■/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肃宗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顾使太子割。肃宗既割、余污浸在刃,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徐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第九节 减轻赋税

【增加赋税只能导致亡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中行氏荀寅即将逃亡国外时,召来太祝简,要对他进行惩罚,说:“你替我向神明祈福时,所用于祭祀的牛羊是否不肥美?或者斋戒时是否不肃敬?你要我亡国,安的是什么心?”简回答说:“过去,先君中行穆子荀吴在位时,只有皮车十辆,他不耽心太少,只耽心自己恩德仁义的不够。国君您现在有革车百辆,不耽心恩德仁义的不够,只耽心车子太少。对船只车辆进行装饰,就要向人民多征收赋税,向人民征收赋税多了,人们就怨恨诅咒。如果认为向神明祈福有益于国家,那么人们的诅咒也会使国家灭亡。我一个人替你祈福,而全国人民却在诅咒你,一个人的祈福怎么能敌得过万人的诅咒,国家的灭亡不是顺理成章的吗!我这个作太祝的有什么罪过呢?”荀寅听了,才感到了惭愧。■/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中行寅将亡,乃召其太祝,而欲加罪焉。曰:“子为我祝,牺牲不肥泽耶?且斋戒不敬耶?使吾国亡,何也?”祝简对曰:“昔者,吾先君中行穆子皮车十乘,不忧其薄也,忧德义之不足也。今主君有革车百乘,不忧德义之薄也,唯患车之不足也。夫舟车饰则赋敛厚,赋敛厚则民怨诅矣。且将以为祝有益于国乎?则诅亦将为亡矣。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中行子乃惭。

【唐太宗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唐太宗曾对左右的侍臣说:“君主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要依赖人民而存在。刻薄人民来供奉国君,好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吃饱了,人也死了;君主富有,国家却因此而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来自其他地方,常常是产生于自身。如果君主的欲望很多,支出的费用就要增大;支出的费用增大,就要加重人民的赋税;人民的赋税重了,人民就愁苦;人民愁苦,国家就要危亡;国家危亡,君主本人也就不能存在了。我经常想着这个道理,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唐太宗论止盗】唐王朝建立初年,有一次太宗李世民跟大臣们讨论怎样防止盗贼,有人建议采取严刑峻法加以禁止。太宗摇头一笑,说:“老百姓之所以去作盗贼,是因为赋税徭役太重,官吏贪婪,残酷搜刮。百姓饥寒交迫,就顾不上廉耻了。我决定杜绝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和赋税,选拔廉洁的官吏。要让百姓衣食富足有余,自然就不再去作盗贼了。哪里还要用什么严刑峻法呢?”此后,仅几年功夫,全国就一片升平气象,到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客、游人可以随意露宿野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高宗减轻赋税徭役】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四月二十五日,高宗对左右的大臣说:“我正在考虑如何才能使人民安乐,但还不得其要领,请诸位为我想想,讲给我听听。”来济回答说:“过去齐桓公外出,看到一位老人,饥寒交迫。桓公命赐给他食物,老人说:‘希望对全国挨饿的人都进行赏赐。’又赐给他衣服,老人又说:‘希望对全国受冻的人都赐给衣服。’齐桓公说:‘我的仓库怎么够救济全国的挨饿受冻的人呢?’老人说:‘国君如果不耽误农时,全国百姓就有富裕的粮食了;不影响蚕事,全国百姓就有多余的衣服了!”’所以说,君上要使百姓安乐,关键在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罢了。现在华山以东从事各种劳役的壮丁,每年每项都要几万人,让他们从事徭役,百姓十分劳累;让他们出钱,百姓的费用很大。我希望陛下核计一下,除国家所必须的劳务以外,其余统统废除。”高宗同意了他的意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四月己未,上谓侍臣曰:“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余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余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余悉免之。”上从之。

§§§第十节 稳定物价

【粮价要适中】春秋时期计然对越王勾践说:“粮价,一斗米二十钱就损害农民利益,一斗米九十钱就损害了商人及手工业者的利益。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各地的财货就运不来;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好好耕种田地。粮价要适中,最高不超过每斗八十钱,最低不低于每斗三十钱,这样无论农民工商业者都有利可图,粮价公平合理影响其他物价的平稳,这样各种物品就源源不断进来,市场繁荣,这是治理国家所遵循的原则。”■/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计然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非法哄抬物价要坐牢】1993年5月,日本东京高级法院据反垄断法第三条:“不准业者结成垄断和进行不正当交易。”分别判处三井东压化学公司、三菱树脂公司、信越聚合物公司等8家企业的15名董事和部长级干部6个月至1年有期徒刑,并对8家公司追加600万至800万的日元罚款。这8家公司的负责人自1990年3月起,多次密谋策划,将生产的塑料包装纸两次同时提价,幅度达40%以上。他们秘密协商停止“圈内”竞争,共同对付最大的主顾——超级市场,从而犯了反垄断法。■/摘自《经济日报》1993年10月5日

§§§第十一节 重视农业生产

【太武皇废除开垦农田禁令】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问高允:“国家事务纷繁,什么事情要最先考虑?”当时,北魏有许多良田撂荒,禁止人民开垦,京城中吃闲饭的人很多,高允针对这种情况说:“臣下年幼时贫贱,所知道的只有农事,请允许我谈谈农事。古人说:“一里见方的土地有田3顷70亩,百里见方的土地就有田37000顷。如奖励耕作,每亩可以多收三斗;不加奖励,每亩减收三斗。百里见方的土地一增一减,其间的差数为222万斛,更何况全国广大的国图呢?如果国家和私人都有积蓄,即使遭遇灾荒,又有什么可担忧呢?”太武皇帝觉得讲得有道理,废除开垦农田的禁令,将良田全部分给百姓耕种。■/唐·李延寿《北史·高允传》:(太武)问允“万机何者为先”。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众。允因曰:“臣少见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方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劝之,则亩益三斗;不劝,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乎?”帝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百姓。

【陶侃鞭打不爱护庄家者】陶侃一次外出的途中,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子。陶侃问他:“你拿这个做什么?”这个人说:“走路时看到的,就随便拔下来了。”陶侃听完十分生气地说:“你自己不种田,却糟蹋别人的稻子来玩耍!”就将他抓起来鞭打处罚。因此,当地百姓都努力耕作,家家丰衣足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重金买害虫】植棉大县河南滑县,去年棉铃虫还相当严重,一下子就吃掉了近两个亿。今年棉铃虫更是来势汹汹,第一代落卵量是去年的3.6倍,第二代落卵量竟是去年的13.7倍,农药打了17遍也不能彻底控制。县委及县政府决定:重金买害虫。县、乡政府和县保险公司三家拿出了40多万元和400吨平价柴油。0.5公斤虫换15公斤平价柴油,0.5公斤蛾可兑换现款30元。县保险公司算了一笔账,按1公斤2600头虫,1公斤6700头蛾来算,从第一代棉铃虫到第三代棉铃虫,全县已消灭一亿多头害虫,共计3.6万多公斤,对保证棉花丰收有很大的作用。■/摘自《河南日报》1993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