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4826500000071

第71章 兴废存亡类(1)

§§§第一节 励精图治

【唐太宗思虑治国之道】唐太宗对裴寂说:近来有好多人上奏章对很多事情提出建议,我都将这些奏章粘贴在卧室的墙壁上,以备进出时阅读思考。我每每思虑治国的道理,直到深夜才就寝,你们这些大臣们,也应努力勤奋做好本职工作,才合乎我将国家治理好的愿望。唐太宗竭尽思虑寻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多次征召魏征到卧室之中,询问政策措施的优劣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唐太宗都十分愉快地加以采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唐太宗以弓论治国】唐太宗告诉太子少师萧踽说:“我小时候爱好弓箭,获得几十张好弓,自认为都是最好的,最近拿给制弓的匠人看,却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们其中的道理,匠人说:‘树心不直,木材的纹理就不正了,即使是硬弓,射出去的箭也是歪的。’我这才恍然大悟,以前观察得不细致。我凭藉弓箭平定天下,对弓的辨认还不能透彻,何况治理全国的事务,如何能全部了解呢!”于是命令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住在中书内省衙门中值班,屡次召见他们,询问百姓的疾苦,政事的优劣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柳公权以大节要求唐文宗】唐文宗开成二年夏季,四月十一日,皇上在日常闲坐的宫中,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面对面坐着,皇上举起自己的衣袖给柳公权看,并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3次了!”在座的其他人都赞美皇上俭朴的美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皇上问柳公权为什么没有说话,柳公权回答说:“陛下是高贵的天子,全国的财富都是你的,应当选拔贤人,罢斥不良的人,采纳臣下的诤谏,赏罚分明,这样才可以使国家上下和睦欢乐、皇恩光明普照。穿着洗过的衣服,这只是细微末节而已。”皇上说:“我知道任中书舍人不应降级去任谏议大夫,因为您有这样直谏大臣的风采,我要委屈您去担任谏议大夫。”十二日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其他的官衔照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夏,四月,甲辰,上对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于便殿,上举杉袖示之曰:“此衣已三浣矣!”众皆美上之俭德,公权独无言,上问其故,对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诤谏,明赏罚,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衣,乃末节耳。”上曰:“朕知舍人不应复为谏议,以卿有诤臣风采,须屈卿为之。”乙巳,以公权为谏议大夫,余如故。

【为政如务农】长梧地方管理国境线的人向孔子弟子子牢说:“你施政不要粗心大意,管理百姓不要轻率马虎。以前我种庄稼,耕地时粗心大意,收获的粮食就很少;锄草轻率马虎,收获的粮食也很少。与我轻率马虎相一致。第二年,我改变了耕作方法,耕得深锄得勤,禾苗长得十分茂盛,一年到头吃得饱饱的。”■/《庄子·则阳》: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飱。”

【吴越王钱锷辛勤政务】五代吴越王钱体从小从军,夜晚从来没有好好睡过觉,困极了就找一块圆木头当枕头,或以大铃为枕,睡熟后身子一歪就会惊醒,他称这种枕头叫“警枕”。他在卧室内放一白色的盘子,想起什么事需要记的,就写在这盘子里,这一作风一直坚持到晚年。……他曾微服外出,回来晚了,敲北城门,守卫人不肯开门,说:“即使大王来也不给开。”于是只好从其他门回城。第二天,他召北门守卫人来,重重赏他。■/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钱)谬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辄歌而寤,名曰“警枕”。……尝微行,夜叩北城门,吏不肯启关,曰:“虽大王来亦不可启。”乃自他门入。明日,召北门吏,厚易之。

【冯道以行路喻治国之道】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四年的九月,明宗和冯道闲谈时讲到连年丰收,与周围国家没有战争。冯道说:“臣下曾记得过去在先王军府中当书记官,有次被派遣出使中山(地在今河北定县),路经井陉十分险峻的出道,臣下耽心马失足,十分小心地提着马缰绳,终于平安地过来了;可是,走到平坦之处,放下了马缰绳,任马自己奔跑,很快就从马上摔了下来。治理天下的人也像这件事一样。”明宗十分同意这一说法。■/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九月,上与冯道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放辔自逸,俄至颠陨。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上深以为然。

【治国如治病】唐太宗跟左右侍臣说:“治理国家好像治病一样,病虽痊愈,还要十分注意护理。如果立即放纵自己,就会旧病复发,不可救了。现在中国本土总算安定,四周邻国都臣服,纵观历史,能做到这样实在不多,但是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小心,惟恐到头来出现什么乱子,所以希望经常听到你们的诤言。”魏征马上说:“国家内外安定,我并不把它看作喜事,陛下能居安思危,这才是最大的喜事阿!”■/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唐纪》: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稀,然朕日慎一日,惟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第二节 以民为本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西周初年,鲁公伯禽受封前往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汇报治理的情况。周公说:“为什么经过这么长时间才来?”伯禽说:“改变当地的习俗,变革当地的礼仪,服丧3年然后除服,所以来得晚。”在此之前,太公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5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治理的情况。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呀!”太公说:“我简化君臣之间的礼仪,一切作法都根据当地的习俗。”周公听过伯禽汇报后,感叹地说:“唉!鲁国的后代将要臣服于齐国了!政务不简约,推行就不容易,君民之间不会亲近;平和简易才能接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附拥护。”■/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刘备危难不弃百姓】曹操攻打荆州,刘琮投降。刘备率领兵马往江陵撤退,而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很多归附刘备,等到达当阳时,人数已达10余万,装载什物的车子有几千辆,一天才能走十几里。有人向刘备建议:“应该急行军去保住江陵,现在虽有很多人,但战士很少,如曹操兵赶到,凭什么去抵抗呢?”刘备说:“成就大事最根本的是获得人民的拥戴,现在人民归附我,我怎忍心抛弃他们!”■/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琼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列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周总理三次慰问灾区】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先后3次来到灾区。4月1日那天,在何家寨大队村头的帐篷里,周总理和70多名干部群众代表举行座谈。总理问震情、问损失、问生产、问生活。那天,风卷着沙,碗里刚倒上的水,就落一层尘土,周总理端起粗瓷大碗,轻轻吹了吹上面的尘土,就喝了下去。那天,总理从早晨5点到晚上9点,一口饭没吃,一刻钟没停,连续工作了十六七个小时。许多人恳切地请求总理到城里用饭,总理说:“不必了。”他到营房与战士一起吃了一点烙饼和炒白菜。在场的干部、战士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激动,热泪夺眶而出。■/事见李昌凡等《一代廉洁楷模》

§§§第三节 以古为镜

【孙权以勤学勉励吕蒙】孙权跟吕蒙说:“您现在在国家的关键地方管事,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情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要您学习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广泛阅读,以便熟知历史而已!您说事多。淮能像我多。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益非浅。”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浔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您现在的才干,已经不是当年吴地那个阿蒙可比!”吕蒙说:“士人三天不见,就要另眼看待。大哥为什么对这道理,领悟得这么晚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唐太宗论桀纣亡国】唐太宗和左右大臣们说:“我听说西域有一做买卖的胡人,获得一颗美好的珠子,就割开自身皮肉将它收藏在里面,有这事情吗?”左右大臣说:“有这件事。”唐太宗说:“人们都笑话这个人爱惜珠子,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接受贿赂犯法,帝王一味追求奢侈贪欲而导致亡国,与那个可笑的胡人有什么不同啊!”魏征说:“过去鲁哀公跟孔子说:‘有个丢三拉四的人,搬家时忘记将妻子一起搬走。’孔子说:‘还有更严重的,夏朝桀、商朝纣竟然把自己个人的安危和国家的存亡都忘掉了。’这与割肉藏珠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太宗说:“是的,我和诸位应努力互相帮助,希望避免被人笑话。”■/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而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齐主“自食其肉”】唐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征说:“最近读周、齐等朝的历史,末代亡国的皇帝,所干的坏事都差不多。齐后主十分奢侈,将国家库存的财物挥霍一空。最后竟然到了关卡、市场没有一处不在尽力征税敛财的。我经常说,这种做法好像贪吃的人自己吃自己的肉,将肉吃完肯定一命呜呼。帝王加重征收苛捐杂税,老百姓破产凋敝,帝王也就会亡国,齐后主就是这样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征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

【唐太宗以古为镜】魏征死后,唐太宗念念不忘,跟左右大臣们说:“人们用铜作成镜子,可以用来使衣服发冠穿戴得端正,以古代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厉朝历代兴盛和废替的原因,以别人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知道个人言行的得失,魏征去世,我失掉了这一面镜子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毛泽东的藏书和读书】经过中央档案馆的清点,毛泽东的藏书共有9万多册,包括经、史、子、集线装古籍和中外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著作。其中毛泽东作过重要眉批和圈批的有1300多册,有的反复勾划过,说明看过好几遍。■/摘自《党建》1993年第7期

§§§第四节 选贤举能

【重用别国人才】战国七雄相互争夺天下,都设法吸引四方人才,但六国所任用的相,都是国君的宗族或国内的人,如齐国以田忌、田婴、田文为相;韩国以公仲、公叔为相;赵国用奉阳、平原君为相;魏王甚至以太子为相。只有秦国不如此,最早为秦国奠定霸业的是魏国人公孙鞅。其他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睢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国国君将国事悉数托付给他们,充分信任、毫不怀疑,秦国所以能统一天下,都是以上这些人的功劳。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三人几乎灭掉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吴起是卫国人。■/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它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人才是国宝】战国时,齐威王和魏惠王共同在边界地区打猎。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国宝吗?”威王说:“没有。”惠王说:“我国虽然是个小国,还有直径一寸的宝珠,光耀能照见前面和后面各12辆车子,这样的珠子我国有10颗。难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而没有国宝吗?”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国宝跟您不同。我的大臣中有一位枟子,让他镇守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60里),楚国不敢来侵扰,泗水旁边12个小诸侯都来臣服朝见。我的大臣中有位盼子,让他镇守高唐(在今山东禹城县西南40里),赵国人不敢东下到黄河里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让他镇守徐州(今河北大城县),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西门祭祀求福,迁徙而从属黔夫的有7000多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担任防备盗贼的工作,结果治理得路不拾遗。这四位大臣光耀千里,难道仅仅是光耀12辆车子吗!”惠王听后,羞愧得满脸通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枟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