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4825000000057

第57章 《嘹望》

[创刊时间]1981年4月20日。

[创刊地点]北京。

[创刊背景]

《嘹望》新闻周刊是由党中央批准,由新华社主办的。其创刊的背景之一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但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思想和情绪。为了引导舆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1981年4月20日《嘹望》(月刊)问世。在创刊号《中南海纪事》栏目里,开篇之作《中南海的春天》(通讯)首次报道了中央书记处书记为解决文革以来积压的大量政治课题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情况,引起极大的轰动。而《中南海纪事》这个专门报道中央的重大决策和中央领导的工作的栏目,得到了邓小平的亲自批准,实在具有突破禁区的意义。

[作者穆青小传]

穆青,河南人,回族,生于1921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新华社社长,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而享誉新闻界。

[创刊词摘录]

时代的声音历史的记录瞭望是生活的瞭望手。

我们要依靠党为我们提供的“望远镜”。目不转睛地观察眼前的波涛,注视远处的风云;我们要利用人民给我们提供的“收讯机”,夜以继日地搜索生活的大海所发出的各种战斗的讯息。

我们一定要继承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人民记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不懈地战斗在实际生活的第一线,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党和人民提供可以信赖的报告。

关于这个刊物的文风。我们也热切地希望它逐步为广大读者进行一些能与我们生机勃勃的时代相称的新尝试。

[焦点评析]

穆青是《瞭望》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在他写的创刊词中,充满激情地希望《嘹望》成为“目不转睛地观察眼前的波涛,注视远处的风云的收讯机”,他还呼唤文风的多样化和创新,希望它“逐步为广大读者进行一些能与我们生机勃勃的时代相称的新尝试”。这正是《嘹望》“融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定位。

显然,《嘹望》的读者群定位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决策者和参谋人员”。经过20年的努力,它已经拥有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其中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和学生、媒体从业人员等,占80%以上。现在《嘹望》的社会发行量位居我国时政类周刊的首位,除国内发行外,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汉城、巴黎、利马和香港等地设有发行点和代办机构,并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世界各地发行。

1984年1月,《嘹望》改为周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大型政治时事性新闻周刊。从创刊到现在,《嘹望》一直坚持“政治家办刊”的编辑方针,并已成为“中国嘹望世界的窗口,世界嘹望中国的窗口,广大群众嘹望中国大局的窗口和机关干部瞭望基层的窗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称之为“我国时政类新闻周刊中的一面旗帜”,并希望《嘹望》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型新闻周刊,石宗源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一种甚至几种发行量较大的时政新闻周刊。由于新闻周刊的特殊优势和读者层的特征。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中国都需要一本权威的、覆盖面很广的时政新闻周刊,这是党的宣传工作大局的需要,是国家整体形象的需要,也是与西方媒体争夺舆论阵地的需要。”

由此可以想见,截至今日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刊物能与其并驾齐驱,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与西方媒体“争夺舆论阵地的需要”。这种情况。当是前无古人的。它永远站在政治与文化的制高点。“夜以继日地搜索生活的大海所发出的各种战斗的讯息。”体现出超乎寻常办报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失为《嘹望》的嘹望之语境及其深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