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4824700000004

第4章 民间文学鉴赏(1)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广为流传,有着历史的深度和广阔的社会覆盖面。它扎根在民族文化的沃壤之上,绽开五彩缤纷的奇葩异草。其中有洋洋数十万行的史诗,也有三言两语的笑话,有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也有朴实无华的歌谣。民间文学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联,世代相传,并以其富于营养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优秀作家,向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

下面通过从民间文学各类不同的作品入手,探讨鉴赏民间文学的方法。通过鉴赏内容丰富、体裁繁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去了解民族文学的渊源和传统,品味其中蕴含的纯朴、健康的情感,领略劳动人民积极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惊人的艺术才华,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民间文学的性质、类别和审美特征

民间文学是历代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民间文学是人类文学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书面文学主要掌握在上层统治者手中,广大劳动群众则继续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运用他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技巧,创作出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今天,人民大众掌握了文字工具,有可能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创作。但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至今仍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并活跃在电台、电视节目及互联网之中。评书、相声等曲艺节目,赢得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广大群众的喜爱。

无论是上古神话、史诗还是今天流传的生活故事,都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讲的那样:“哪儿激发着人民群众的强力、崇高的感情,哪儿人民在树立着丰功伟业,……哪儿就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使它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人民性,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反抗阶级压迫的要求。它歌颂劳动、智慧、正直、勇敢和善良,抨击贪婪、自私、掠夺和虚伪,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爱憎。

是非观念和美学观点。民间文学汲取、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是集体观点和感情的艺术结晶,在具体作品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民间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关于它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民间文学大致可分为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民间叙事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几大类。

民间文学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它丰富的内容中充满着智慧和生命力,散发着健康的道德气息,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民间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口头流传,集体创作民间文学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在人民群众之中口耳相传,是活在人民口头的语言艺术。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带有明显的口头语言特点。它以浅显、简洁的语言,粗犷,质朴的风格,将一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展现在广袤千里的草原上;它象一幅笔法精练、着墨不多的水墨画,又象一张线条明快、背景开阔的摄影作品,使人品味出无穷意境,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作品是不识字的作家的作品,并说:“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从而准确地概括出了口头文学的语言特点——简洁、确切地表现生活本身的美。这种质朴、亲切,带有乡土气息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比,无疑是新鲜、生动,便于记忆和传诵的。

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方式还使语言带有各方言语区的特点。例如,北京流传的风物传说,总是京味十足,苏州评话则使用吴侬歌语,款款道来,四川方言故事就更是风趣、诙谐,使人忍俊不禁。这一特点使民间文学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亲切感人,适合于劳动群众的鉴赏习惯和艺术情趣,形成特定的鉴赏群。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这种口耳相传方式的弱点,它依赖于传诵者的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所以一部分民间口头作品与书面文学相比,在艺术形式上一般较为粗糙。

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流传,同鉴赏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书面文学来说,施耐庵写出《水浒传》,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是通过纸张、文字记载下来的。而对于口头文学来讲,在创作过程中,鉴赏活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群众作为审美主体,对于符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口头作品进行鉴赏,经过感受、品味、领会、理解,形成新的形象,然后再传诵给他人,斯大林说过:“人民把自己的歌曲在好几世纪中琢磨着,并使它达到艺术的最高阶段”。民间文学就是在这种反复传诵审美中萌生、发展、成熟起来,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不断变异,内涵随时代发展更新民间文学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流传、发展,它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变异、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书面文学不同,民间文学作品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的作品。历代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口头传诵中,总是根据本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来赋予作品以新的内涵,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封建社会中,人民喜欢清官传说,尤其是包拯的传说。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在传诵中不断加工,塑造出一个与一般封建官吏截然不同的包拯。人民利用这个经过艺术夸张了的人物形象,去抨击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的封建官吏。今天,人民仍然喜爱这类清官传说,但已在它的思想内容中熔铸了当代人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赋予了作品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新相声《包公怒铡陈小美》,就是将包公铡陈世美的传说进一步加工,提高到宣传法制的高度:使作品具有崭新的思想内容。作品针对前几年社会上的违法乱纪现象和有法不执、有法难执的不正之风,塑造出新时代的“包拯”形象,讴歌了司法战线上的先进分子。这个相声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健全法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心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同时也将清官传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三、继承传统,保留形式民间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又有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体现在民间文学的传统题材和较为稳定的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题材,即:同情弱小者,反抗强暴者;主持正义,反对邪恶;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等等。在这些传统题材中,体现着历代劳动群众的社会理想。例如,在动物故事中,弱小的兔子能战胜凶残的狮子;在民间笑话中,抨击、嘲讽的对象大多是贪婪的官吏和狡诈的奸商,在歌谣里,总是讴歌劳动生活,嘲讽寄生的皇帝和地主,等等。

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也都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例如,《诗经·国风》中所采用的比兴手法、反复咏叹的复沓手法,以及逐渐形成的五、七言的形式,都为历代民间歌谣所吸收、继承下来。人民群众把功利倾向和社会理想,融化在这些能够激发人们美感愉悦、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创作出丰富多采的作品。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增加了民间文学的感染力量,形成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风格,并且使作品适于口头传诵和记忆。

我们在鉴赏民间文学作品时,要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以今天的思想、艺术水平去苛求劳动群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也不应随意拔高而贬低作家的书面文学作品;它们中间的优秀作品,都是各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对于传统口头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也应进行分析和鉴别。

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诗的鉴赏

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时期”都曾产生过优美动人、充满神奇幻想色彩的神话、传说和史诗,它们伴随着本民族的历史流传至今,始终保持着独待的艺术魅力。

在鉴赏上古神话时,要注意体验、品味其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神奇瑰丽、大胆奔放的幻想,并由此感受到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领略到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美。

无论是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还是古希腊的《神的家谱》、《普罗米修斯造人》,或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创世纪》、《洪水方舟》等等上古神话,它们都体现着人类祖先的求索精神,闪烁着惊人的艺术光彩。

在我国西汉时期,刘安编纂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这个神话描述了世界洪荒时期的可怕景象:天坍、地裂、火山、洪水、凶禽猛兽,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然而,原始人类并不屈服,他们奋起与强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女娲补天的神话,塑造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女娲的形象。她炼五色石上补苍天,积芦灰下止洪水,杀黑龙以济苍生,这些神奇、大胆的想象,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这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今天看来是非科学、非现实的,然而,我们从中却能感受到人类祖先的严肃思考和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神话故事为后代许多优秀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使其创作出不朽的篇章。例如《庄子·逍遥游》、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以大量的神话材料和上下驰骋的丰富幻想,表达了人民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实践上发挥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展观出感人的艺术光彩。

上古传说大多是英雄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它与神话的区别,在于它赋予英雄人物以更多的社会属性。

正如茅盾说的:“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祖先或最古的帝王)所行之事”。上古传说记载了各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如我国的《羿射日除害》、《夏禹治水》;古希腊的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件奇功的传说,古希伯莱人的摩西拯救以色列的传说,等等。传说中的人物多与一定的历史事件有关,既有幻想、夸张的成分,又有一定的历史成分。

我们在鉴赏上古传说时,要注意把握英雄人物的崇高献身精神。如《孟子·滕文公》中记载的夏禹治水的传说: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这个传说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和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

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疏导江河,制服洪水,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我们将其与《旧约·创世纪》

中受上帝启示,造方舟逃生的挪亚相比,就会感受到,我们祖先身上所闪现的光辉品格是:刻苦耐劳、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精神。大禹形象是民族精神和集体力量的化身。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崇高的美感。

上古史诗与神话、传说一样,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早期阶段,多以神话、传说为素材,密切联系本民族的发生、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内容、宏伟的结构和诗的语言记叙了本民族的斗争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鉴赏史诗时首先要重视它的历史价值。一部民族史诗,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而产生、而发展的,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起源、迁徙、征服自然及同邻近部落的斗争历史。例如《吉加美士》这部最古老的史诗,再现了古代巴比伦人民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斗争生活。古代印度产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我们研究古代印度社会斗争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记载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爱琴海峡上希腊联军与特洛亚人的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通过这部史诗,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古希腊社会的各个侧面,诸如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航海、造船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有—个大概的了解。

其次,我们在鉴赏上古史诗时要重视它的珍贵的文学价值,领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取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如我们鉴赏《荷马史诗》,就应从把握艺术形象入手。

莱辛说过:“在行动上他们都是超凡的人,在情感上他们却是真正的人。”只有雄心勃勃而又傲慢自负的阿伽门农、勇敢强悍而又精细多情的赫克托耳、机智勇敢而又狡诈多疑的俄底修斯、骁勇善战而又任性凶残的阿喀琉斯等众多英雄在我们面前挥戈跃马、咆哮厮杀时,即经过我们的审美感受、想象、体验,再创造为活生生的形象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伟大的史诗。同时,也只有当我们不仅看到这些民族英雄身上表现出的共性,而且抓住他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荷马史诗》

这部凝聚着古代希腊人民智慧与才华的艺术珍品所具有的永久的艺术魅力,才能理解为什么这部史诗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原因。

民间故事、寓言的鉴赏

民间故事萌芽于原始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前期,是民间文学作品中较为丰富的一类。它形象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一种易于口耳相传、直接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

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的使命是使劳动者在劳动之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记自己的劳累……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在这里,恩格斯正确地指出了民间故事对于劳动者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民间故事不仅在民间口头流传,许多民族还产生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集,如古代印度著名的《五卷书》,阿拉伯国家的《一千零一夜》等。另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并由此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如著名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

民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幻想性较强的幻想故事;一类是现实性较强的生活故事和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