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4824700000020

第20章 戏剧鉴赏(4)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打渔杀家》中只借助一片小桨,却把一个渔家女儿划船的整个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身体艰难的平衡,使我们感到水流的湍急;流畅平稳的台步走个小圆场,就把我们带进了一溪小河弯。一叶轻舟在水中行驶,一幅充满诗情的画立即在联想中浮现,而新的河弯要来到时,我们又能感到那可能出现的激流和险情。渔家女的行船生活,在严谨的虚拟动作中得到了抒情的展现,实在令人折服。

(二)“似与不似”的意境美这是虚拟化表演创造的一种审美的高境界。戏剧舞台上常演的《武松打虎》,当观众看到有的演员用渲染酒醉恶心的呕吐情状来表演武松时,只能让人倒胃口;而看了“活武松”盖叫天的表演,那就是另一番风味了。但见他几大碗酒喝下去,武松的醉意便一步比一步加浓,那欲吐又止的神情,表现出一种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在观众看来,他是醉汉,更是武松,那失去平衡的身体有节奏地踏着摇摆的醉步,让人担心,但更使人隐隐地感受到他内在的武功。当观众接受了戏曲表演虚拟化所创造的这种真真假假、似而不似的意境,人们便在戏曲鉴赏中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可从一片木桨看到惊涛骇浪,可从几根马鞭看到万马奔腾,可从指指脑袋的手势看到角色怎样将思想“装进”内心,可从两人面对面的窥视中看到双方怎样隔着门缝瞧人。各种奇妙的表演,都变得熟悉和真切起来。戏曲,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迷宫!

三、戏曲特有的形式美戏曲特有的形式美,是完美的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戏曲脸谱、服装行头以及写意化的舞台美术等方面。

(一)戏曲脸谱。脸谱的主要审美价值表现在勾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上。作为戏曲化妆的一种特有形式的脸谱,主要用于净脚。如包拯的黑脸,表现人物铁面无私的性格,额头的月牙图案或太极图案象征明镜高悬。脸谱构图寄托着群众对“清官”的希望和歌颂,反映了民众的审美意识。通常是白脸奸诈、红脸忠直、黑花脸粗犷,红花脸勇猛,三花脸刁狡古怪。

脸谱审美价值的另一方面,是构图变化的韵律美与图案美。绝大多数脸部都呈现左右对称形式,富有图案特色,而且线条流畅,色彩鲜明,一个脸谱就是一张画、一朵“花”。有些构图别致的脸谱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如粤剧中钟无盐的脸谱,那是一张阴阳脸,其构图法则颇有毕加索的风格;京剧孙悟空的猴脸,使人从似猴又非猴的造型中,获得一种类似欣赏布莱希待的表演艺术的那种“间离”效果。

(二)戏曲行头。戏曲行头华美,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常说的“行头”,是戏曲脚色所穿戴的服装的统称,包括盔帽、蟒、靠、褶、帔、靴等。且不说绣龙堆锦的各式衣物有不尽的美,就是那些佩的戴的珠花翠玉,都可说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服装中有一种叫“富贵衣”,这衣是在“黑褶子”上补缀若干块杂色绸子,五彩斑斓,表示衣服破烂浑身补缀的意思。从这种独出心裁的装饰性服装设计中,可以见出戏曲形式美的一斑。

关于戏曲的舞台布置,就不多作说明了。传统戏曲是不布实景的,观众可从各类帷幕的布置安放情况,了解到表演空间的内外和宽窄等。

四、戏曲表演的风格与流派(一)了解戏曲流派的概况,从不同的风格流派的比较鉴别中,认识戏曲表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戏曲艺术的风格流派系指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方面形成的一些不同的表演特色和风格。它随艺术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艺术修养、自身条件,个性特征的不同而有区别。戏曲的风格流派,还因剧种,地域,代表性演员的差异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戏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戏曲表演艺术某一阶段的最高成就的总结,同时也是向后一阶段发展的开端。这样代代相传,渊源流长,才有我国戏曲艺术这座丰富博大的美学宝库。流派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鉴赏提供了广博的内容。以京剧四大名旦的唱腔为例,梅(兰芳)派流畅大方,荀(慧生)派活泼热情,尚(小云)派宽亮、刚劲,程(砚秋)派幽咽婉转,各有各的韵味。演唱风格的不同,还反映在不同的剧种中。如昆曲典雅飘逸,婉约含蓄,京剧博大精深、体系完整,梆子粗犷开阔,花鼓活泼幽默等。戏曲风格流派的丰富与多样性,使戏曲长期以来受到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观众的喜爱,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

(二)不同流派独树一帜的精湛表演,是流派艺术鉴赏的主要对象。其中有不少是艺术家一生奋斗之精华的积累,有无尽的艺术宝藏需要开掘。曾经长期和程砚秋合作过的昆曲艺术家俞振飞,对程派唱腔作过这样的评介:

……如果注意倾听一下程腔时,就会清楚感觉到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声调中,别有一股锋利逼人的东西存在。它显示着一股刚劲的精神,领导着整个节奏向前倾诉。滔滔的长江流水,虽然还未出三峡,幽咽回环,但是那股磅礴的气势,却完全可以令人感受得到。这种不可抑制的刚劲气势,使得程腔别具一种巨大的震撼力。”

这是何等深厚的艺术功力,又是怎样内在而刚劲的艺术美啊!戏曲的流派风格用自身卓绝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任何忽视流派艺术的繁衍和发展的做法,都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的。

戏曲艺术因其发展历史长久,流传广泛,品类繁多,作为具体的审美对象,值得研究的事物还很多。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朋友,积极参加戏曲鉴赏活动,以促进戏曲的发展。

第七章电影、电视鉴赏第七章电影、电视鉴赏电影、电视是年轻的、新型的艺术。在现今世界上的诸种艺术中,只有电影、电视能最准确地“还原”自然的形体、色彩、运动和声音,给人以最强烈的生活逼真感,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艺术魅力。因此,影、视鉴赏是一种感染力最强的鉴赏活动。在影、视鉴赏中,既要遵循文艺鉴赏的一般规律,更要注意影、视独特的性质和特点。由于电视、电影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因此,影、视鉴赏就不同于一般的单一艺术的鉴赏,它要求鉴赏者具备多种审美能力,能够把握电影、电视的“新特质”,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综合艺术的眼光去鉴赏。只有如此,才能最有效地受到多种艺术的薰陶,不断地提高艺术鉴赏的素养。

第一节电影、电视的产生及其审美特征影、视鉴赏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上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受到思想薰陶、情绪感染的一种精神活动。在一切文学艺术鉴赏中,影、视鉴赏能给人以最强的愉悦和最大的享受,这是由影、视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那么,影、视艺术、有些什么样的审美特征呢?

影、视艺术是在观代科学技术的墓础上,吸收以往传统艺术的精髓汇聚交融而产生的一种年轻的,综合的新型艺术。

我们知道,影、视是用摄影机、录相机把人物,景物及其他对象先拍在胶片或录相带上,形成许多连续的影象(画格),然后按一定的艺术构思进行剪辑、制作,通过放映机或放像机播映出来,在银幕或荧屏上形成活动的画面,以此供观众自由地鉴赏的艺术。可见,没有光学、电学、化学、视觉生理学、无线电、微波、光导纤维等现代科技成果,没有传统的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的借鉴,也就没有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了。因此,电影、电视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儿。

同别的艺术门类比较起来,影、视艺术的出现是最晚的。据记载,电影诞生至今还不足一百年。十九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前人普拉多(比利时人)发现“视觉暂留”现象、乌却梯沃斯(奥地利人)制成“活动幻灯”、玛莱(法国人)发明“连续摄影机”、爱迪生(美国人)制成“电影视镜”等科学发现、发明的基础上,改革了“活动电影机”,以每秒十六个画格的速度放映影片,获得清晰、稳定的图象,从而制成并放映了《墙》、《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从此电影才呱呱坠地。电视的诞生则更晚些,一般都认为是英国人贝尔德于一九二六年发明的,一九三六年在亚历山大宫首次播出,宣告了电视的降生。这样,电视只有五十年的历史。

早期的电影还不是艺术,只是活动的照片。一九一五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交替的蒙太奇和特写镜头,并运用于影片《党同伐异》中,从此,电影才有别于照片,有别于舞台剧,从而成为一门艺术。那时的影片仅有影象而无音响,故叫“默片”。一九二七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里第一次出现声音,这样电影发展进入到有声电影阶段。声画结合,表现生活的能力更强,日益受到观众的喜爱,超越了其他的艺术。电视的降生虽晚于电影,但后来居上,它能穿墙入室,跑到餐桌边和卧室里,比电影有更广泛的群众性。

我国的电影、电视是从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影片开始的。不过,它们一踏上中华大地,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养料之后,其发展就极为迅速。一八九六年,我国开始自己录制戏曲片,创作故事片,到二、三十年代,便出现了天一、明星等大型的影业公司及郑正秋、史东山、蔡楚生等电影艺术家。我们党是重视电影艺术的,远在一九二九年,革命文艺工作者就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电影的口号,当时“左联”号召盟员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左翼电影运动,一九三二年,由夏衍,阿英等人成立了“党在电影界的第一个小组”。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我国电影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出现了一批堪与世界电影争雄媲美的优秀作品。解放后,我国的影、视艺术更加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影、视艺术发展如此迅速,这同它们独特的审美特征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第一、逼真性逼真性是影、视最基本的审美特性。德国克拉考尔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当然,任何艺术都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在逼近生活的程度上,各门艺术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文学艺术以文字描绘现实,读者从文字中获得信息,然后加以联想,才能在头脑里再现作品描绘的画面,戏剧运用动作、语言刻画人物,但是那些动作、语言充满夸张,而且局限于舞台,很难透视生活的广阔和复杂;摄影、绘画也用具体的画面再现生活,但他们的画面是静止的。影、视则不然,它们是用一系列运动着的画面反映生活,使人鉴赏到的形象具有无比的直观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它既能反映静态的事物,又能反映运动的过程,观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总是很快地被影、视吸收后化为自己表现生活的手段,以至使影、视恢复物质现实原貌的本领发展到几乎无所不能了。

如高空的风云变幻,海底的鱼类潜游,以至于人物眉梢的轻扬、眼珠的微转,肌肉的弱颤,及这些表情动作所蕴含的感情变化,都能用特写镜头轻而易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象影片《邻居》的开头,再现了筒子楼楼道里杂乱拥挤的摆设,做饭、炒菜的繁忙景象,以及喜队长家里的双层床、夫妻夜话翻身时弄得床板吱吱叫唤的声响,几乎把一切都表现得象实际生活一样的具体、逼真,这在别的艺术形式中,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这种逼真地再现生活的特性正是影、视的基本特性,也是影、视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因为影、视具有这种逼近生活、酷肖自然的功能,所以人们在鉴赏影、视时,便会忘记自己是在鉴赏艺术,而觉得是在审察周围的生活,并产生亲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这就是说,影、视鉴赏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审美判断力,获得最强烈美感享受的鉴赏活动。

第二、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又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夏衍同志指出:“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的因素,它又和科学技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它用情节、细节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就吸收了文学的特长;用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又有戏剧的特性;以特写的方式突出重要细节以及光影的互相渗透、色彩的调和配备,这又与绘画有关。自有声电影出现后,音响艺术又成了影、视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至于舞蹈、建筑的因素融入影、视中,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因此,影、视艺术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音响艺术、表演艺术和实物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综合艺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艺术进入电影、电视后,就不再以单一的艺术面目出现了,而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全都电影、电视化了。影、视正是融汇了各种艺术之所长,又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它们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巴山夜雨》中刘文英放走秋石后同李彦摊牌的一场戏,分镜头剧本是这样处理的:

624镜中李彦走近刘文英:“我都知道了!”

刘文英正欲回答,汽笛长鸣,刘、李回头看去。

682镜中船弦刘文英在汽笛声中回过头来,以胜利者的姿态挑战似地看着李彦:“你知道得晚了!”从挎包里取出手铐递给李彦:“是我把他放走的!”

633镜近闪着寒光的手铐举在李彦面前。李彦默默地接过手铐。

634镜近刘文英冷冷地注视着。

685镜近(摇)李彦漫不经心地看了刘文英一眼,走到船舷边(摇),将手铐伸出舷外,轻轻地一松手。

686镜特(俯)手铐落入水中,溅起水花。

687镜中近刘文英无限惊讶地扑到栏杆边,向江面看了一眼,又把目光投到李彦身上:“你?!”

638中近李彦露出温柔的微笑。

639近刘文英惊异的神情。

640中刘文英还没有完全弄懂眼前突然出现的新的情况。

李彦对刘:“我比你了解他,我早就跟宜昌的同志联系好了,没想到你……”

刘文英恍然明白了,激动不已。

李彦安抚着:“到宜昌以后,你跟我上岸。”

刘文英失声痛哭起来。

李彦亲切地:“一切我来安排。”

刘文英抽泣着。

在这短短的一组镜头里,既有将手铐扔入水中的文学细节,又有出人意料的戏剧冲突;既有绘画式的人物表情的特写镜头,又有人物心理、剧情发展相协调的色彩;还有创造气氛、烘托人物的音乐、声响。而且,这些因素又水乳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而这一切又是与现代的摄影技术等科学成果紧密相联的。这么短的一场戏,就已充分体现出电影综合艺术的特点。

正因为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要求鉴赏者必须具备多种艺术的审美能力。一般而言,只有懂得一定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知识,才能更好地鉴赏影、视,并在鉴赏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第三、视觉造型性电影、电视是直接给观众“看”的艺术,它以视觉形象的艺术力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觉,因此,突出视觉表现,强调视觉效果,便是电影、电视的突出要求了。

换句话说,视觉造型性是影、视艺术又一重要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