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疯狂口才
4824000000004

第4章 疯狂口才探源(4)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被刮痕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四十一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罗东博爱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五十三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疯狂提示:

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起“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

8.言多必失

有些人喜欢多管闲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爱追问到底;有时可能是基于善意的关怀,有时却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适度地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长,则令人厌烦。

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恼了,曹先生的答案一律是——“一九九七吧!香港大限时,我大概就会结婚。”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有的人还偷偷的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曹先生父母真的问他,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问他“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他烦恼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一个胎记!”

“你的屁股上长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他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爱不爱结婚?

当然,系上的学生对主任还没结婚,也颇为关心,虽然他们不敢直接问他“怎么还不结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来表达“关怀之意”。有一天,系上布告栏上出现一份大海报,上面写着“诚征师母一名”斗大字体,另外还有“师母”的待遇与条件:

“一、月收入数十万,二、工作轻松,三、免经验,四、男女不拘!”

呵,“免经验”当然好啦,但竟强调“男女不拘”,难怪没有人来“应征”。

学生的调皮“创意”,令人觉得十分可爱、好玩又有趣,本来“口语传播系”的学生就应该活泼、敢表达;但是假如有人经常唠叨地问:“怎么还不结婚”,就叫人生厌。古人云:“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尤其是有关别人“结不结婚”的私事时,过分的关心、多言,总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所以西方人说:“与人交谈,犹如弹琴弦一般,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便要把弦按住,使它停止振动、发声。”

人们似乎常常“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以致陷入口舌场中、是非海里。有人说:“越少思想的人,说话越多”,好像有其道理。

二、克服自卑

1.胆怯心理人人皆有

善于言辞,无疑对每个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艳羡,使人崇拜。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我们周围也确实不乏不善说话、沉默寡言之人。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孤癖,存在着对说话的胆怯心理。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往往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是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自己这样呢?”其实,那并非某个人所特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状态不太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凡是人,都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有着不健康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被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次临播音,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那么,怯场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怯场时,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会怯场。”他会随之而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美国某年轻议员在向一位年老而富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心里老是扑通扑通跳,这是否正常?”年老的议员则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如此情况。”

台湾某名歌星这样说过:“每当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此话表明了这位歌星对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他马马虎虎地行事,觉得凑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就可能不会怯场。

由此可见,说话胆怯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说话胆怯而烦恼的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疯狂提示:

怯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怯场。不要以为别人比你强多少,脸皮还是厚的好。

2.“演说名人”也有胆怯的时候

曾在日本演说艺术界居于首位的德川梦声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大铁嘴,被誉为“演说名人”。以下有一段话,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场经验,所发表的关于演讲的看法。读完他的这段话,大家也许会更明白为什么人人都会有说话时的紧张、恐惧心理。

德川梦声先生说:

“上台发表演说之前,无论任何人,都会感到紧张,都无法镇静下来。你也许会问:

‘唉!像你这样身经百战,见过了大大小小各种场面的职业演说家,还会紧张吗?’

像这种问题,我不知被问过多少次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无论是怎样熟练的老手,也无法完全不紧张,因为,不管演讲或座谈,总是得开口,这就必须认真地去做才行。

当然,如果是对我所熟悉的一群听众,说些很平常的内容,有时也会毫无感觉的。就好像教师对他班上的学生讲课一样,没什么好紧张的。

但如果是在陌生的场所,又不知道听众的身份的时候,就算是一流的名演说家,也会感到紧张的。”

德川梦声先生表示:

“演讲虽说是我的职业,但是我却不喜欢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总希望能尽量躲掉。我所喜欢的是和谈得来的朋友闲话聊天,因为我并非讨厌说话这件事,而是讨厌正正经经地说话。

刚刚提到的,在上台演讲前的不安心情,我很不喜欢;而在演讲中途的紧张情绪,也不是一种好的感觉,下了台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余悸,更令我受不了。

比方说,准备了几个固定的笑话或小故事,只在上台时把它们搬出来说一说,说完后也不会有什么余悸。因为可以预料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错误,所以并没有什么烦闷的心情。但是,以我个人来说,常有机会在陌生场合作一次演讲,那么,失败的比例也就会比较高了。

所以,老实说,在我要上台演讲前,大多无法作好完整的事前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说得非常完美无缺,那除非是神了。”

德川先生最后认为:

“造成演讲的失败,有两种可能:

第一,说话方式和技巧的疏忽。

第二,个人的修养还不够好。有时会留给听众一个无礼的坏印象,有时甚至被别人轻视,那就真的失败了。

这两种情形都会带来不好的余味,但从我来看,后者应该更为深刻,更会让自己感到难过。然而,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不因失败而痛苦呢?答案是:根本没有。

因为,既然以演说为职业,那么失败后的伤感就是必须付出的税,如果演讲者想要以巧妙的方式逃税的话,真是太天真了。

在社会上,有些职业演说家,始终能够保持很好的心情,对他们而言,余味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好,所以他们是不用纳税的。也因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失败,他们当然活得非常快乐。不过这种人却永远不可能有某种进步。”

这一番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紧张、恐惧的说话心理,职业演说名家也不例外;人人都会在说话时出现失败,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同时,他又告诫我们:不管经过多少次的失败,都没有关系,都不要紧张,要紧的是应继续勇敢地去重新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一点一滴地进步,达到上乘的境界。

疯狂提示:

总之,一个人有紧张、恐惧说话的不健康心理,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另外,我们应该花更大的精力和较大的功夫分析它,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3.恐惧心理并非偶然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主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有些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是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用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但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了,那么从此以后,哪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全力,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其实,只要我们看清造成自己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实在可怜可鄙,而且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社会上的人或听众并不会对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这点,就不应该紧张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对于知识渊博、谈吐自如的演说家,大家却都寄厚望于他,会对他的演说作录音、记笔记,这样高度的关心和注意,理所当然会造成台上的人心中无比的压力。因此,那些被视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讲或致词前,自己的心经常是非常紧张的,只不过别人很难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却一点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但是就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还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着: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说话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说家在上台前,惟一想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不知不觉地尽力挽救,切不可因出错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脚。

疯狂提示:

早知道恐惧的原因这么简单,当初狂乱的心算是白跳了!

4.失败挫折乃成功沟通之母

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曾有这样一名学生,每遇联欢活动轮到他站起来发言时,他总是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显得尴尬不堪。教师和同学问他原故,他说:“以前上中学时,我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不想中间忘了词儿,招致了大失败。后来一站在众人前,我就想到那件事,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有许多陷于怯场而说不出话的人,就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每想起自己失败的惨状,要讲话的意志就消失了。他们往往害怕重蹈旧辙,不断地为往事所束缚,认为过去失败了,这回也定将失败,抱着自己过去失败的惨痛经历和灰暗的印象不放,逐渐对说话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说话的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说话方面有过失败。

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很小。若有人请他去作客,他总是先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讲完时,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于是他便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讲。人们在市场、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成千上万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经常看到他慷慨陈词的身影。最后,他终于成了一名杰出的世界级演说大师。

还有许多人深信自己的第一次演讲紧张的心情比萧伯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糟。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点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中结束了讲话。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话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有人戏称他为“哑巴运动员”。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试着做公开演说时,舌头抵着上腭,竟不能说出一个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也说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赛跑的运动员。更有甚者,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犹斯瑞里的首相曾说,他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议院做一次演讲。

上面列举大量的事实,不外乎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成功者也曾经失败过。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后看,只是看到失败,那就只会畏缩不前。无论对谁来说,目标向前,塑造自己光彩、良好的形象,都十分重要。说话失败过的人,只要摆脱过去失败的阴影,渺视过去的自己,才能战胜失败,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那么,怎样才能忘却痛苦,摆脱失败之阴影呢?不防试试如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