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4823500000109

第109章 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兵团篮球队

2007年盛夏,粤海农垦知青网组织了一次探访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周益宽老人的活动,周老用眼光仔细环视了来访的兵团战士后,立即追问:“球队的呢?”周老牵挂球队的这句问话,迅速通过互联网、手机信息越过千山万水,传向四面八方,于是,相约广州,拜访周老,成了原兵团篮球队每个队员的心愿。

闻号集结风动归心似箭亲情

“球队的呢?”这是一份惦记,更如同一声集结号,召唤着32年前的一支精锐队伍。9月初,高中锋宋达熹驾车把身处深圳的队友带来了,暑期应邀在全国讲学的李长海从山东威海赶回来了,在2008奥组委工作的李之文从北京飞回来了,当年叱宅海南篮坛的黎国清、桂三荣等从海口飞来了,两名正在广州住院的病号从医院偷偷跑出来了,香港同胞、印尼侨胞相继赶过来了,兵团球队队长冯国忠和早在70年代已入选八一篮球队的苏晨从美国回来了,巴西国家队总教练、2008年奥运会巴西组委会兵乓球竞赛组主任、兵团乒乓球队的韦建仁听说这个聚会也专程赶来了……短短几天,近40人的队伍从祖国各地、从亚洲、北美州、南美洲迅速集结广州,神奇地准时相聚在周老的厅堂。92高龄的老政委紧紧握着队友们的手,逐个端详,感慨地说:“你们都来了,能来的都来了,大家天各一方的,能聚在一起不容易,真是不容易啊!”

“战友球友,知音朋友。欢叙一堂,机遇少有。青史留痕,启后思友。九旬老叟,欢迎挚友。以水代酒,乐也悠悠。”周老一字一顿地朗读着他专为此次聚会写下的欢迎词;他将亲笔签名的个人诗集《留痕》送到每位球友的手中;席间,老政委夫妇俩与几十位球员相互祝福,谈笑风生,生命中似乎没有留下时间的印痕,情感依旧,鲜活感人。

小兵重任在肩英雄不辱使命

32年过去了,一位老首长为什么对这支球队如此惦记?这得从头说起——1969年初成立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一支拥有96万建设大军的不带枪的部队。组建兵团篮球队是作为传播、推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特殊队伍,进入这支球队,本身就是一种责任。这支由现役军人带领、下乡知青组成的队伍,在短短的五年间为生产建设兵团留下许多令人称道的故事。

初遇强队显锋芒。1970年兵团球队刚建队便初露锋芒,他们以洒脱的球风、灵活多变的攻防技术和出神入化的小配合在海南、湛江地区引起轰动,他们用遇强愈勇、永不言败的拼劲,书写着真实传奇的故事。1971年初,广州军区特意安排兵团球队与广东省男子篮球队打一场比赛,对垒的双方一方是由汤寿琪、张剑平两位国手带领,战绩位列全国前五的专业球队,一方是名不见经传,满脸稚气、穿着解放鞋上阵的兵团战士。“初生牛犊不怕虎”,兵团球队靠速度和拼劲,一交手便用灵活快速的抢攻逼得省队喘不过气,硬是以1分之差把广东队拉了下马,令其盟下称臣。赛后,小伙子们穿上了正规的运动队服和回力球鞋,据说那是军区后勤部首长特批的。

完美谢幕留永恒。在组队的几年间,兵团球队在陈柏辉、陈仙菊两位内柔外刚、对篮球技战术要求近乎苛刻的军人教练指导下,加深了对打球的理解。1974年广州军区举办第二届运动会,随着恢复农垦建制,球队可能随着生产建设兵团的解体而解散,也就是说,这次参赛将是兵团球队参加部队比赛的谢幕之战。球场就是战场,兵团球队全体将士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所向披靡,男女队双双进入决赛。此时男队夺冠已毫无悬念,女队的姑娘们却太想赢这场比赛了,大家想以双冠王的美誉完成历史使命!决赛的对手是接受专业训练、身材高大的军区后勤队,从兵团球队上调到军区的黄丽英、李小红、何少英三人由队友变成了对手。当时的《战士报》已经预示这将是一场扣人心弦、不到终场哨响难定胜负的恶战!战斗打响了,兵团女队以矮打高,以快制慢,特别是被喻为敢死队的18号右边锋黄银英打得又快又灵,满场都是她的身影。当时参赛有十三支球队,只有建设兵团是一支不穿军装的知青队伍,可在场观战的几千军人都为这支“土八路”加油呐喊。业余与专业的较量是残酷的,兵团女队最后以3分惜败。前来观战的许世友司令员,赛后只请兵团球队黄银英一人坐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观看男队决赛,他像是用行动在说:你们虽败犹荣!最终,兵团球队以男队冠军、女队亚军的战绩为球队的历史画上圆满句号。颁奖典礼上,许世友司令员亲手把金灿灿的奖章逐一挂在兵团篮球队队员的胸前。

锤炼收获财富生命从来精彩

就是这位92岁的老人——当年的周益宽政委,建队伊始就要求球队置于军队的土壤,要严格训练、敢打敢拼、强悍硬朗、快速灵巧,体现军人士气,锻造军人的品格。兵团首长是这样锤炼这支球队的——

在台风肆虐海岛的季节,球队被安排到灾情最重的连队体验生活,与职工同住茅草房、共点煤油灯,一起吃酱油拌冷饭,一起开展生产自救,感受基层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没有重大比赛任务时,兵团球队被安排到各师各团巡回打教学比赛,将兵团球队的作风、球艺传遍海南、湛江的每个角落;1973年以马季、唐杰忠带领的中央说唱团到海南慰问演出时,球队被安排坐在兵团首长的前排,让球员近距离接触高品位艺术的熏陶;平常空余时间,周政委常带上一班40岁以上的首长们到训练基地与女篮打热身球赛;但凡大赛过后,周政委总要亲自给球队点评赛事的精彩瞬间,指出尚需改进的环节……正是这批可敬可爱的首长,锻造了球队队员坚毅的意志,追求卓越的心气,严律己宽待人的胸襟。这些就是我们收获的财富,受益终身。

32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队友们有的已成了教授、专家、医师、国家公务员;有的下海从商拥有了自己的实业和拓展空间;有的出国定居过着悠闲生活,退休在家颐养天年;有的至今仍活跃在体育战线,各有各精彩。过去曾经在这个集体奋斗、拼搏过的四五十人,而今分散在亚美两大洲四个国家近十个城市里。当年的兵团球队,曾以团结拼搏的作风和优异骄人的战绩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集体。时至今日,这个集体仿佛依然存在,它依然团结,依然活力十足。大家感觉上好像从未离开过这个令人向往、叫人迷恋、让人怀念、使人羡慕的大家庭。

年代不堪回首真情依旧温馨

兵团球队诞生于“文化大革命”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但在兵团球队这个集体中,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交换,你置身其中,只有兄弟姊妹情谊,感受到的只是真心;在兵团球队,经济物质的匮乏不言苦,枯燥单调的训练不言累,能者为师,勇者无惧,这个团队给你的是一种信心;在兵团球队,你的努力会被承认,你的付出得到回报,你的人格会受到尊重,你曾受创伤的心灵在这里可以得到抚慰,在这个大家庭,倡导的是一种爱心。

球队的故事随时光流转,在每一个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的队员脑中历久常新,真诚的情感在队员心间永久留存。鸿雁传情,促成了16位球友在兵团球队觅到自己的另一半,喜结连理组建了8户幸福的家庭。一支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成立、存在只有5年历史而已解散了32年的球队,时至今日,仅凭老首长的一声召唤,几十号人不远万里迅速集结,这种感召力如何形成?答案很简单:因为在这个集体中,你时刻都能感受到的是真诚——无论是对待队友还是对待生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