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4823500000102

第102章 无字的墓志

谭敦辉中瑞农场(一师五团)

一丘荒冢孤零零地遗落在一座小山上,周围野草萋萋,索寞异常。坟茔没有墓碑,看上去只是一丘土堆而已,不知情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座坟墓。坟墓不远处是一片橡胶林,胶林往西望去是农场的一个连队。这座小山本不是坟地,为什么会有一座坟墓遗落到这里来?而坟墓里躺着的又是什么人呢?知道其内情的人也许不多,但可以相信,躺在坟墓里的人,他的亲人,他曾经的战友、同学、同事会永远记得,他是谁,他为了谁而躺到这个坟墓里来。

他是一个广州知青,名字叫小A(固为一些原因,不便直呼他的真名),1968年随一批同学从广州来到海南岛母瑞山下的农场,被安排在他的坟墓附近的这个连队,当时年仅十六七岁。

兵团的主业是种植橡胶。橡胶是一种战略物资,当时国际上的“帝修反”正在这种战略物资上对我们进行封锁,“大力发展橡胶”成为当时兵团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种胶的大生产运动在全兵团掀起。小A跟全体兵团战士一样,也把“大力发展橡胶”作为自己最神圣的使命,积极投身到开荒种胶的大生产运动中。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脱掉几层皮,拼掉几条命,也要开出××亩荒山,种上××亩橡胶。”在这种口号的鼓动下,人们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小A跟许多兵团战士一样,成天都忘我地在山上砍芭,烧芭,开挖环山行,挖穴,定植胶苗。为了提前完成开荒任务,他常常是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拼命干,也因此时常受到连队领导和老工人的称赞。

那天中午,吃完午饭,小A和班长两人赶到数天前砍过芭的那座小山头去烧芭。小山朝西的那一面坡有近百亩地,数天前已砍过芭,现在砍下的芭已被晒干,可以放火烧芭了。烧芭后才能开挖环山行,继而才可以挖穴定植胶苗。为了早点完成开荒任务,小A跟班长两人不顾上午干工后的劳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赶去烧芭。班长负责在山底下点火,小A负责到半山腰去点火。

所谓“芭”,实际是山上的杂草灌木,砍芭就是砍除杂草灌木。山坡上被砍除的“芭”,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着。当时芭已被晒干,一点上火就熊熊地燃烧了起来。那天刚好刮着西风,风从山下往山上刮,火顺着风向迅速地往山上狂烧,一下子小A就被四周的火包围住了。班长点火后,抬头往山上望去,看见如此火势,发现情况不妙,立即嘶声大呼小A撤离火场。可是,也许风声太大,小A没有听见班长的呼叫;也许小A听到了班长的呼叫,也看到了险情,因火势太猛,一下子跑不出来。班长始终没有看见小A逃离火场。小A最终被火海吞没了。面对此种情景,班长毫无办法,只朝着火海大声哭叫小A。后来班长赶紧跑回连队报告。当连队的人赶到现场时,人们看到小A被烧焦了的尸体,正弯曲地躺在一片灰烬中。面对小A那被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在场的战友们个个都悲痛地掩面大哭了起来。

战友们怎能不悲痛!小A来到这个世界才有20个春秋,人生旅途才走了一段很短的路程,也许未来许多美好的日子正等着他呢,如果世上真有慈悲的菩萨,就不该让他这么匆匆地辞世而去!

灾难发生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连队立即把情况上报团部,团部闻讯即派人来处理后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小A就地安葬在那座小山上。

小A就这样地躺在这个坟墓里来了。这一躺,已经整整30多个春秋了,他守望的那片胶林想必异常茁壮、绿阴蔽日了吧。但直到今天,每想起小A,我的心仍在隐隐作痛,为他惋惜:如果他不下乡,如果他那天中午不加班,如果他们多点生产生活常识……但在人生面前,这些“如果”是何等地苍白啊!

30多年过去了,今天再提起这个事,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小A是个普通的知青,当然不像时代风流人物那样经常为人们所说道,所记忆,他已经在那个孤零零的坟墓里默默地躺了三分之一多世纪。但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忘记他。虽然还不好说他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知青的代表,但可以说他是有过共同经历的千千万万个普通知青中的一员。记住他,记住千千万万个普通知青,就能记住千千万万知青们曾经为祖国建设做出过什么!小A的坟墓没有墓碑,坟墓里也没有文字记载的墓志,为了寄托哀思,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想不妨将上述他是谁,他为了谁而躺到这坟墓里来的那些文字,权且作为他的墓志,永远地镌刻在人们的心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