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骟一马《聊斋》
马瑞芳在央视《百家讲坛》说,称得上“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只有蒲松龄,又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世界公认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皆不及蒲松龄,说《聊斋》数量、质量和影响都要超过这些欧美巨匠。马瑞芳是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讲《聊斋》,如此一说有哗众取宠,取悦观众之嫌。这是易中天和于丹惯用的煽情愚民策略之一。
如此评判的依据是什么?马瑞芳没有说,观众也没有提异议。话筒只有一个。我们大致能听出她的理由:一,蒲松龄《聊斋》要比欧美巨匠的短篇早了三百年;二是《聊斋》数量上有五百多篇。但是仅以时间和数量是不足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
蒲松龄生于十七世纪清王朝,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守旧的封建文化背景下。文艺复兴后,欧美文化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欧美短篇小说巨匠们生活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们视野和对人性的感悟,要远远超过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中国人对小说观念的理解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小说观念才由鲁迅等人引入中国,加上新时期文学复兴,才最终为国人所接受。中国的落后首先是文化的落后,其次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除曹雪芹《红楼梦》,中国的小说家与欧美文学大师相比,并不占优。因此,我怀疑潜心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马瑞芳先生,可能对上述欧美大师作品没有通读,而是凭着一腔民族之情作出臆断。
马瑞芳接着说,中国短篇小说第一个高峰是“唐传奇”,第二个高峰是《聊斋志异》。我对马瑞芳越过冯梦龙和凌蒙初的“三言二拍”,不理解。《聊斋》虽说有五百多篇,但是许多篇不足二百字。《聊斋》中占半壁江山的“志怪、志异”部分,文学价值并不高,只是对“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继承。同时期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后来袁枚的《子不语》,也都可与之相媲美。
《聊斋》精采部分在对封建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如吏治腐败,科举弊端等。蒲松龄是严肃的作家,不是妓女作家,不是揭隐私者,不是游戏作家,不是恐怖作家,不是玄幻作家,不是吹喇叭的,不是抬轿子的。他在诗中写道:“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他创作玄机,是把社会新闻,写成鬼狐故事。人在他眼里,有好鬼与坏鬼之分,有好狐与坏狐之别。鬼狐只是他的工具,怕人打官司,怕人报复,怕领导给小鞋穿,以鬼狐来模糊现实原型。蒲松龄古道热肠,可谓是:“铁肩担道义,妙笔作文章。”
《聊斋》中占四分之一反映婚姻爱情的作品,是最璀灿夺目的部分。蒲松龄在婚姻爱情题材作品中,突破了传统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他塑造的追求爱情的反叛角色,如聂小倩,青凤,鸦头等,最为感人,最中迷人,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由此说来,蒲松龄确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大师,《聊斋》也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
与众多优秀作品命运相同,《聊斋》也总让人误读。同时代大学士王士祯在《戏题蒲生卷后》写:“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在王大学术领导眼中,《聊斋》只是“姑且听之”的非“人间语”。马瑞芳说蒲松龄故居旁树上写着一首打油诗:“失却青云道,留仙发牢骚。倘若中状元,哪有此宇庙。”世人也只是认为《聊斋》作者考不上状元,对社会不满,借鬼狐来发牢骚,是屈原开创的骚体延续。在中国,骚体就是批判现实主义。
《聊斋》虽说有许多精美短篇,但是不能就此断定,蒲松龄短篇小说创作是东方不败,天下第一。蒲松龄是如何评价《聊斋》呢?马瑞芳倒是讲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文化大革命时,红卫兵掘蒲松龄墓。据带头大哥讲,蒲松龄头底下枕着一本书,但这本书不是《聊斋》。(专家们揣测可能是《醒世姻缘传》。)作家创作作品给读者评判,同时他自己也在评判。作家死后留着枕头的,一定是他最满意的作品。遗憾的是,蒲松龄留着枕头的并不是《聊斋》。
2,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最高境界,无过于仙境。然而最高境界往往可遇不可求,转瞬即逝。莱州秀才彭好古就曾经体验过这种境界。彭好古好读书,痴书到中秋节都不与家人团聚的程度。从名字上看。彭好古当是好古之人。好古风者当为贤达之人。中秋节,彭好古在乡间读书,十分寂寞,也只好降低交友标准,约同村丘生来饮酒赏月。丘生与彭好古有些区别。他也是读书人,只是犯过历史错误,有过人品不端正的记录。他们正饮酒时,有一个不速之客,叫彭海秋的本家来访。彭海秋是个神仙。他要满足彭好古和丘生的梦想,让他们在中秋月圆之时,体会人生仙境。首先,他请来西湖叫娟娘的歌妓为他们唱歌跳舞;然后又引领他们同去游览西湖月景。彭好古虽说好古,但并非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面对美色娟娘,抓紧时间,在桌肚底下做小动作,踩她的脚,又与娟娘互赠礼品,私定终身。中秋梦醒后,他们回到现实中,回到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中。然而彭好古已经享受过这种人间仙境。丘生也享受了仙境,可惜不是以人的形象,是以一匹马。这是对他早年错误的惩罚。三年后,彭好古在扬州偶然碰见扬州第一美女之称的妓女娟娘。他发现娟娘竟是仙境中的西湖歌妓。娟娘也说,他们之间的姻缘是神仙定下。这样,彭好古就花重金把她赎回,娶一美貌妓女作妻子。
小说者多为稗官野史,道听途说、街谈巷议的不经之言。蒲松龄的小说多数是据此加工而成。《彭海秋》这篇小说的最初叙述者,很可能就是莱州秀才彭好古。秀才彭好古在扬州看望当通判的姐夫,结识花花公子梁公子,并在梁公子堂上结识扬州第一名妓娟娘。他花一千两银子钱买得娟娘,娶娟娘为妻。他领着娟娘屁颠颠回到老家莱州。乡下忽然多出这么一个花哨女人。彭好古就得给父老乡亲们一个交待。他就得寻找一个让乡间接受这个花哨女人的理由。彭好古是秀才,编个故事并不难,这个故事就是本家的神仙彭海秋按排的姻缘。乡间民风纯正,对于秀才编出的故事,多数是可以接受的。接受了故事,也就接纳了娟娘。因为那种登天入地的仙境,只有读书人才能体验。旁人何从考证?秀才彭好古娶妓女娟娘为妻,给父老乡亲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3,初夜权
梅尔·吉布森自编自演的一部电影叫《勇敢的心》,街头地摊上译名叫《惊世未了缘》。影片说的是由初夜权引发的一场战争。英格兰贵族在苏格兰享有苏格兰人的初夜权,结果引发了苏格兰的民族大起义。《聊斋》卷十中的《瑞云》,就是讲述一个维护初夜权的故事。
杭州有一雏妓叫瑞云,容貌出众。十四岁时,老鸨要她出来接客。瑞云就提出:“身价有妈妈(老鸨)定,接什么客由我来选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的地盘我作主。”瑞云挑来选去,只看中一个姓贺的穷书生,就赠给对方一首诗:“何事求浆者,蓝桥叩晓关?有心寻玉杵,端只在人间。”这首诗很露骨地表白,她愿意把初夜权给贺生。可是,没料到这贺生中看不中用,竟然凑不足老鸨开出的初夜权价码。贺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打了退堂鼓,与瑞云中断联系。从前妓女也是看中初夜权的,这一点要比现在赶潮流的女大学生保守。瑞云碰上贺生这种主儿,只有自认天公不作美。
小说就得补救现实世界的冷漠和残酷。蒲松龄要给读者一个喜欢的结局。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出神仙。一个神秘的人在瑞云额头轻轻按了一下,在瑞云额头留下乌黑如墨的指印。她立马成了无人问津的丑女。这样,贺生只花很少的银子就把瑞云娶回家。贺生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瑞云的初夜权。作者还担心读者疑惑,美女的初夜权与丑女的初夜权是否等价?就又搬出那个神秘人物。数年后,神秘人物用一盆清水一洗,瑞云又成了光彩照人的美女。瑞云和贺生在神仙的帮助下,维护了初夜权。
在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为维护自己的初夜权,挥舞着利剑高喊:“不自由,勿宁死!”他给了英格兰贵族们致命的一击。而《瑞云》中的贺生,最后是向空中瞌头,感谢神仙的恩赐。这大概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4,分成两半的秀才
卡尔维诺有一部小说叫《分成两半的子爵》。小说写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打中,分成两半:一半是善良的子爵,另一半是邪恶的子爵。后来他们共同追求一个姑娘,在决斗中相互劈开原有伤口,一位医生又把他们缝合起来,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小说很出名。《聊斋》卷五的《西湖公主》,讲述了一个分成两半的秀才故事。
书生叫陈明允,家境贫寒。有一年从南方坐船回河北老家,途经洞庭湖时遇上风浪,船翻了。陈明允抓着竹箱子捡回一条生命。上岸后,他无意间闯进一大户人家。这户人家是竟是王候之宅。他在园林里捡得公主丢掉的红头巾,在头巾上题了一首小诗。后来在丫环帮助下,红头巾回到公主手中。公主一看陈秀才写的歪诗,就暗中喜欢上他。但是,这件事最终得由王妃说了算。结局有些不可思议。王妃当晚就把公主许配给了陈明允。从此他步入豪门,过上荣华富贵生活……
小说写到这儿,读者就要产生疑问,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现实世界中的婚姻多数是门当户对,锦上添花。哪有穷书生没来由就得到如此造化?小狗子掉进茅厕里肥死了。作者得向读者有个交待。蒲松龄开始发挥小说的想象,告诉读者这等好事落不到他人头上,偏偏落在陈明允头上是有原因的,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中国老百姓最易接受的一个理由。
原来数年前,陈明允在军队中当秘书,兵船在洞庭湖捕获一条猪婆龙。一条小鱼衔在猪婆龙尾巴上。陈明允动了恻隐之心,把猪婆龙和小鱼放生。猪婆龙就是王妃。小鱼就是没来由帮陈明允的丫环。这真是种得善因,方成善果!
好心的读者读到此处,又会关心起另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像陈明允这样的书生,闯浪江湖,最终荣华富贵的事例也不少。但是,他们如何对贫困的家中有个交待?如何处置家中糟糠之妻和呦呦待哺的子女?如何孝敬贫苦的父母和乡亲?这是一根道德的尺子。如果违背这一尺度,所得到的荣华富贵会受到道德良知的谴责。
蒲松龄对此处理是匪夷所思。他干脆把陈明允分成两半。过了半年,陈明允衣锦还乡,成为巨富,家财万贯。他有了五个儿子,传种结代,成果丰硕。而另一个陈明允在洞庭湖画船上饮酒作乐,妻子是十五、六岁的西湖公主,并且有三、五个丫环侍候他。恰好这些事全让他的儿时好友梁子俊亲眼所见。他还送给梁子俊一颗明珠。这样,小说中就出现了两个陈明允。
那么,到底哪个陈明允是真实的呢?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反映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并存,以及两者在人性中的冲突。而蒲松龄需要给我们一个更真实的世俗社会。所以,小说结尾说到陈明允81岁去世,出殡时,众人因他的棺材很轻而感到惊讶。打开棺材一看,发现是空的。棺材为什么是空的?真实的陈明允早就在豪门里享受荣华富贵了,留给贫困家乡的只是一副虚壳而已。作者把人世间残酷的真面目巧妙地隐藏在虚幻的传奇中,缓解了小说与现实间的紧张与冲突。
5,黄梁美梦
“黄梁美梦”最初出自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比喻虚幻梦想一场空。说秀才卢生进京赶考,遇见道人吕翁。吕翁给他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蒲松龄的《续黄梁》是对“黄梁美梦”作出了更全面的诠释。当视着清末谴责小说之滥殇。
小说讲述了年轻的后备干部曾某,考中进士,春风得意。他和几位年轻有才华的青年同去毗卢寺游玩,话题自然少不了升官发财的梦想。这就像今天酒桌上津津乐道的某某提拔了,某某重用了之类。重用和提拔后,他们将是何等光景呢?蒲松龄为我们展现出中国千年官场的原形。曾某当上一品宰相。当官后的第一个变化是房子。有了好几幢豪华别墅,雕梁画栋,彩绘飞檐。第二个变化是面子和架子。喉咙粗起来了,轻轻招呼一声像一阵雷鸣。一品六卿来晋见,他趿拉着鞋子出迎;二品的,他只打声招呼;三品的只点点头。第三个变化就金钱和美色。公卿大臣们给他送来许多海外奇珍礼品,美金和宝马车之类。他乐于接收性贿赂,养了众多情妇。他甚至把情妇袅袅和仙仙安排进了政府机关。
曾某结党营私,提拔私人。他用的都是关系户,什么老同学,老同乡,还有从前的狐朋狗友。他把好友王子良提为谏议大夫,相当于政协委员。他还公报私仇,想到郭太仆曾对自己瞪过眼,就把郭削职为民。他对郭太仆的上司说,郭这个人政治上有问题,用人要讲原则。他恩怨分明,心情舒畅。有一个醉鬼不小心撞了他的车,就把醉鬼乱棒打杀。他利用职权侵占国有土地,大搞房地产开发,把肥沃农田占为已有……
然而,官场即战场。众多官员上表弹劾他,写他的人民来信。皇上派纪检一查,问题不少,就抄了他的家。千万家产没收进了国库。他儿子利用他的权力开公司,如今也关进大牢。曾某在充军途中遇到土匪。他说他当过大官,想吓唬住对方。没料想土匪们说最恨的就是当官的。一个土匪说,我们穷得没学上,都是文盲、法盲。又一个土匪说,我是名牌大学毕业,可是找不到工作,全让你们干部子女占了,我只能当土匪。又一个土匪说,为什么有的人拥有太多,而我们却一无所有?土匪们越想越气,就一刀把他剁了。当官的以为死了就能解脱,或者动不动来个自杀,其实不然,他们死后还得受到清算。阎王爷说曾某谎报成绩,好大喜功,欺骗上级,犯误国罪,赎职罪,把他扔进了油锅。又说他仗势欺人,给申作家穿小鞋,把他送上刀山狱,万刃穿心。阎王还说,你们当领导的不愁吃穿,要那么多钱干吗?就让他把钱化的铜水灌进肚里。
小说到此本可以结束,“黄梁美梦”原是一场空。贪官污吏受到法律严惩,灵魂到了阴间也不得安宁。可是,蒲松龄竟然忽发奇想,让曾某转世投胎了。这一处理使得小说内含得以深化,远胜过《枕中记》。他让曾生托生到乞丐家当小乞丐。小乞丐受饥挨饿,成年后让顾秀才娶为小老婆,受到大老婆的虐待,蒙受不白之冤,让人稀里糊涂砍了头……这段情节表面上看有些多余,其实仍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