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疯话五书
4820000000014

第14章 戏说《西游记》(2)

猪八戒在取经团内级别最高,高于他的师傅和师兄。他能即时调整好心态,服从领导,实属不易。而且他能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更属罕见。众所周知,取经途中,唐僧的三个徒弟:最苦的是孙猴子,劈山开路;最累的是沙和尚,肩挑重担;而猪八戒甩甩大袖子,可是领导唐僧最喜欢他。孙猴子犯错误,唐僧念紧箍咒;猪八戒犯错,唐僧就叹口气,摸着他的猪毛,说声“呆子”。

猪八戒转业到地方后,服从组织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比如,在高老庄挂职锻炼期间,他替老岳父开垦荒地800亩,使得挂职乡镇高老庄获得农业大丰收。同年,高老庄猪仔产量也大幅提升,产猪仔8000只。他在福陵山云栈洞时,孝敬母亲老母猪。儿不嫌母丑,一直保持着母亲给他的容貌。在取经途中,他对唐三藏忠心耿耿,从未产生过篡党夺权的念头。而孙猴子却多次闹情绪,讲个人得失,中途退出取经队伍数次。

猪八戒的职场竞争智慧,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详见《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一封信》,《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申维)。在大学里,《猪八戒式领导艺术》列为必修课。猪八戒成为当代大学生新一轮的偶像。说新一轮是说明大学生的偶像常换,一度是白骨精,一度是帅哥小龙马。各级领导从猪八戒处获益匪浅。他们既学习老猪同志应付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也学习他能吃善睡和对女性穷追不舍的精神。

现以《猪八戒智激美猴王》为例,剖析猪八戒的业务能力,并以黑体字标示。在本章节中,猪八戒玩孙猴子于股掌中,在单位二、三把手的权力较量中,处于上风,并让孙猴子败得稀里糊涂。

西天取经团前往宝象国的途中,猪八戒利用唐三藏对孙猴子不满,下滥药,说孙猴子乐于表现,想在团里抢头功。唐三藏心想,猴头尖屁股,不识几个字。我可是坐多年冷板凳,屁股像磨盘,才达到学富五车。猴头竟然跟我争功。他就把孙猴子辞退了。唐三藏无须防范猪八戒。猪八戒让人误以为是“呆子”,而且勇于承认“呆”。他采取的是以呆自保的策略。

猪八戒大智若呆的策略要远远高于师兄孙猴子的自吹自擂。猪八戒工作中的失误是“呆”所致,而孙猴子就是别有用心,另人企图。孙猴子工作是容不得一丝失误的。孙猴子耍弄小聪明,喜好别人夸奖。一个毛脸猴子,竟自称“美猴王”。“齐天大圣”不过是记者炒作出的虚名,毫无实际利益。他竟然乐此不疲。

猪八戒为什么与孙猴子过不去?这与他们职务分工有关。猪八戒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而孙猴子负责采购与外联。猪八戒怀疑孙猴子化斋时拿回扣,得到女施主的亲睐,趁人家丈夫外出打工,接受性贿赂。他要求党委重新分工,但不明说,采取挤夸对手的策略。所以,孙猴子多次被他气得辞职,咳血,就差气出癌症。

有一天,他们走到荒山野岭。唐三藏官僚主义作风再一次暴发,要猪八戒去化斋。老猪不像孙猴子,从不顶撞领导。他唯唯若若地去了。他心想,干工作就是乖乖糊乖乖,工作当不得真。猪八戒找一草肥处,仰面大睡。这就像现在的领导上班泡浴室。唐三藏打他的手机也关机。老猪一觉睡醒,师傅被“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老怪俘去。

当沙和尚在休闲中心找到老猪时,小姐正在替老猪打飞机。他离开高家庄有些日子了。沙和尚惊慌失措地说:“大事不好,师傅没有了”。老猪说:“这儿风景很美,师傅一定去看风景了”。老猪式的幽默,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让沙和尚平静下来。后来,唐僧为宝象国公主所救,得以脱险。唐僧脱险后,对于猪八戒擅离职守,没有批评一句。由此可见唐僧和猪八戒之间的亲密程度。猪八戒曾多次因玩忽职守,造成重大责任事故。但是,从未有人追究。知情者沙僧和小龙马,一惯替他保密,可能惧怕遭遇打击报复。

师徒一行到达宝象国。国王想请唐僧救他的女儿三公主。会上,猪八戒拍胸脯说,老猪会降妖。猪八戒给国王和师傅留下敢挑重担的形象。猪八戒曾经在碗子山与黄袍老怪交过手。他不是不知黄袍老怪的利害。他所以站出来主要是想讨好上级,态度好,抢着干,干得成与不成,是另一码事。其实,猪八戒是怀有私心的。他想巴结国王。因为猪八戒的家在农村,在高家庄。老婆至今还是农村户口。他想,如果与国王搞好关系,就可以把全家搬进城。他让全家都当上城里人,老岳父还会瞧不起人吗?这叫公私两不误。

猪八戒领着沙和尚与黄袍老怪交手,眼看斗不过,就把责任推给部下。他对沙僧说:“师弟,你且招架一下,让老猪去出个恭。”他早钻进草丛里了。猪八戒碰到任何情况,总是把保全性命放在首位,总是让别人承担恶果。这表明他是多么懂得珍爱生命啊!

猪八戒回到城里,知道沙僧让妖怪捉了,师傅让人家变成一只大老虎,他很现实地认识到了敌强我弱,认识到单位要垮。这时,他挑起行李就准备回高老庄。有什么大不的呢?单位不行就跳槽。哪儿福利好,哪儿待遇高,就去哪儿。这种态度贯穿于八戒的思想。所以,八戒到哪儿总是广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

在小龙马的苦苦劝说下,八戒同意作最后的努力,去请人才孙猴子。八戒明白,对付孙猴子的妙方是:一捧一哄。现在许多部门都以这种方式对待人才,效果颇佳。这就是向猪八戒学的。人才是经不起捧和哄的。一捧一哄,足以把人才变成奴才。猪八戒见到孙猴子,只说了两句话,就把孙猴子搞定。一句是“师傅夸你了,想你了,后悔不改赶你走,想请你回去”;一句是“别人说你不是人才,说你根本没有除妖降魔的本领。”

猪八戒果真把孙猴子变成了奴才。除妖后,唐僧说:“好徒弟,此番多亏你,留下吧!”孙猴子说:“师傅,以后少念紧箍咒就是了。”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无偿地替你干活,你少踹我屁股行吧。

6,封建陋习逼迫猪八戒走上革命道路

有多方证据证明,猪八戒是受封建陋习逼迫走上革命道路的,或者说,他参加革命工作是由于官僚主义的唐三藏误判。话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经过乌斯藏国的高老庄。高老庄高太公家里正闹家庭纠纷,一方是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高家人,另一方是高老太爷的上门女婿猪刚鬣。按理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你唐三藏革命重任在肩,管这一码子闲事干吗?但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矛盾双方都表现出对唐三藏极度好感,并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明辨。在村民眼里,唐三藏是上面下来的大干部,说话顶用。

当地社会名流和尚和道士也曾来过高老庄几发,是村干部高才去城里请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有明显的倾向性,评判结果没有得到双方认可。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使高太公家庭矛盾激化。女婿分出来单独过,把高太公女儿锁在房中,不让父女见面。有一回,双方还动了手。高才带人砸了猪刚鬣新买的彩电,折断了一条床腿。猪刚鬣也不是好惹的。他推到了一面土墙,拨了高才家地里的山芋、萝卜。当地电视台曾经报导过,主持人呼吁双方克制,说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何必闹成这样呢?

唐三藏是大唐的博士,学富五车,而且一路走来,见多识广。高家庄人民很信任他。村里热情招待他们师徒后,提出请他们主持公道。唐三藏先推说不了解情况,村干部高才说,中央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一个村里老是这样闹,影响招商引资和村民团结。唐三藏又说,就怕判出是非,也没人听。猪刚鬣信心十足地拍胸脯,说我对得起高家人,你是外来人,不是高家请来的,我听你的。

事情是这样:高太公是高家庄的老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有五间七架梁的瓦房。村干部高才是他侄儿。高太公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老俩口虽说家境富足,看看渐老,就于三年前招了上门女婿。上门女婿在当地叫倒插柳。当地风俗倒插柳很没面子,一个男人替别人家传种接代,很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上门女婿是外乡人,福陵山的猪刚鬣。福陵山经济条件落后,在山里,交通不便,青年男子娶不起媳妇。

猪刚鬣在高家庄打短工,让高太公看上。说起劳动,高家庄没有谁比得上猪刚鬣。他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庄稼不用镰刀,就凭双手和一柄九齿钉钯。婚礼上,高太公女儿给客人们唱了首《小二黑结婚》:“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这说明她对这门婚事挺满意。这个倒插门的女婿唯一缺陷是长相难看,饭量太大。乡下人又不是城里读书人,长得粗,饭量大,很正常。高太公也承认,“这是小事。”所以,开头的两年,高家很和睦。因为女婿的勤劳,高太公田里粮食大丰收,猪圈里五头老母猪一年怀孕N次,生出数百只小猪,创母猪产仔全县记录。

什么原因造成家庭不和睦呢?高太公对唐三藏说:“主要原因是猪刚鬣经常云里来,雾里去,吓着左邻右舍了。”什么叫云里来雾里去?就是说女婿晚上出门,早上才回来。那么女婿夜不归宿,到底到哪儿呢?高太公派高才一查,气得吐血。猪刚鬣不是逛窑子,也不是打麻将,而是开着摩托车回老家福陵山探望母亲老母猪。当地的陋习,倒插门的女婿自结婚之日始,与原家中父母解除关系,认女方父母为亲生父母。猪刚鬣这一孝心大行动与当地的风俗不符。

高家庄的人聚拢在高家祠堂,与猪刚鬣交涉,让他做出选择:要么是高家庄的人,要么回你的福陵山。也就是:要么要老婆,要么要老娘。两者只能取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猪刚鬣是个孝子,他既要老婆,也要老娘。所以,他就整天两头奔波,来无影,去无踪。“把邻居吓着了,”这是谎言。真实是高太公担心归西后,高家的财产变成福陵山猪家的。高太公决定与女婿断绝来往,主动提出退婚,并且修改遗嘱,把家中所有财产转让给侄儿高才。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个案子并不难判,唐三藏应当对高家庄的人讲明封建陋习的危害,表扬猪刚鬣同志的孝心。而那会儿,唐三藏自以为是博士,看过一些西方的名著,什么《人权宣言》,《第二性》等,他满脑子的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完全不顾国情。中国人是讲“孝”道。猪刚鬣“儿不嫌母丑,子不嫌父贫”,因唐三藏的误断,造成世风之日下。他作出一个荒堂的裁判,让猪刚鬣随他一道去西天取经,并且诱惑说革命成功后,可以当官,发财。猪刚鬣当然不愿呆在山沟沟里。他随同唐三藏走上西征之路。

猪刚鬣临行前对高太公说:“丈人,你好生看待我浑家;若我革命失败,照旧回家来做你的女婿过活。”比他早参加革命工作的孙猴子开导说:“革命同志四海为家,想到的是国家和大家,哪儿是你这个小家。”事实证明,猪刚鬣革命成功了,的确当了官。他没有再回高家庄,而是娶了城里的女大学生。他的原配夫人在村里享受五保护待遇,一直到死也没能再见上日思夜想的乡间少年猪刚鬣。她曾经进城去打听过,人家告诉他,没有猪刚鬣这个人,只有一个高干叫猪悟能同志,又叫猪八戒。

7,分成两半的猴子

《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篇,可谓一部现代主义的杰作。

吴承恩PK卡尔维诺,《真假美猴王》则可以与《分成两半的子爵》相媲美。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运用了二元对立原则,揭示出世界的矛盾、对立和人性的分裂。而这种分裂在人的老祖宗猴子身上早有体现。

《分成两半的子爵》主人公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一颗炮弹击中他的胸膛,把他劈成了两半。右半部分的子爵四处作恶,无论走到哪儿把伸手可及的物体分成两半,连苹果与蘑菇也不放过。人们称他“邪恶子爵”。不久,村里又出现一个与子爵一模一样的怪人,这是子爵的左半边身躯。这左半部分躯体四处行善,助人为乐,帮助寡妇干活,去麻风病院看望奶妈。人们称他为“善良子爵”。

小说最后,“邪恶子爵”与“善良子爵”展开生死决斗。他们扭作一团,劈开的伤口又把他们粘在一起。“子爵重又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既不好也不坏,是一个邪恶与善良的混合体,就是说,从外表看来,与没有被炸成两半之前的那个子爵一模一样。”据搞文学评论的大师们说,这是篇寓言式小说,把人兽性的“恶”和理性的“善”对称地一分为二,后又重合在“完整的人性”之中。又说作品教育人民要理性战胜兽性,善良战胜邪恶,做一个有着完整人格的人。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于1952年,吴承恩《西游记》写于十六世纪中页,两书相隔近三百年。所以,三百年前写猴子,三百年后写人,也符合进化论。不过《真假美猴王》与《分成两半的子爵》立意上有许多不同。

孙猴子分裂是猴性的分裂,即猴善与猴恶的决斗。孙猴子取经到中途,劳苦功高,已经在提拨的干部之列,就等着取完经后组织部发文。西方极乐世界给他按排的职位是“勇战胜佛”。猴子成佛,谈何容易?得给他按排一次脱胎换骨。现在这种方式是以“党校深造”和“高校镀金”实现,而从前则是靠“斗私批修”。孙猴子必须有一次“斗私批修”,才能得到天国元老们的认可,才能够民意测评过关。

孙猴子金刚不坏之躯,当然不能让炮弹炸城两半。他在《真假美猴王》中感情显得比铁扇公主还脆弱,竟然让师傅唐僧的一句绝情话,劈成两半。唐三藏说:“你这泼猴太凶恶,不是个取经之人。你回去吧!本公司要裁员。”孙猴子一反常态,跑到普陀崖观音菩萨处汇报思想。“他一见观音,倒身便拜,泪如泉涌,放声痛哭。”这是当年大闹天空,为革命出身入死,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吗?

跪在观音面前“斗私批修”,听从组织命令的孙猴子,是猴性中善良,温顺,真诚,忍耐的一面。而与此同时,猴性的另一面正在抢唐三藏的包袱,朝唐三藏背心一击,骂一声“贼秃”,扬长而去。这是恶的孙猴子,是暴力,欲望,贪婪,无组织纪律的猴性。恶猴性在花果山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对前来讨要包袱的师弟沙和尚说:“现在我熟读关文,是要自去拜佛求经,留万世美名,岂不更好!”极端的自由主义和自私自利。有这种思想存在,如何能成佛道呢?

“真假美猴王”实为一体,只是猴性中之二元。所以,他们去观音菩萨处辨明真假,观音的慧眼竟然不识;玉帝的照妖镜也无法分别;唐三藏用念紧箍咒的呆法也不灵;最后只好到最高长官如来佛祖处。佛祖达到“无相”的境界,当然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源。

那天看热闹的人很多,包括经常打孙猴子小报告的八大金刚。佛祖为照顾孙猴子面子,让他的恶性化身为一只六耳弥猴。这样做目的是把过错推给他人,让六耳弥猴当“替罪猴”。佛祖考虑到孙猴子的威信,将来在天国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与同僚相处?组织部门提拨干部,得把对方描绘成天下的大好人,好得没了屁眼。孙猴子的恶性膨胀,一定得设法遮掩。

吴承恩没有让两只猴子合二为一。如果合二为一,孙猴子也只是一只“不好不坏的猴子”,“是一个邪恶与善良的混合体。”那样,孙猴子就永远堕落为人,而无法成佛,无法“道成肉身”。所以,小说中必须安排孙猴子的善性与恶性彻底决裂。“孙猴子劈头一棒,把六耳弥猴给打死了”。从此,这世上只有半个孙猴子,一元的孙猴子,只有善而没有恶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