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4819900000028

第28章 九句箴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2)

很多人在不知不觉地生活,被动地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生命就是一种令人厌烦的东西。不仅生命需要承担物质世界的一切,生命自身也是可憎的累赘。因为肉体和精神的各种沉重负担,生命自身也是生命可怕的敌人。这样,生命除了自我内在的折磨之外,别无所有。

有一个人做事总是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出丑,但往往真的出丑,渐渐地,他心里自然对任何事都很在意。

一天,他遇见了一位禅师,禅师对他说:“人生在世第一件必须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走路的时候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我学习了摔倒不受伤的本领,我来教给你。”

禅师又说:“你不是别的,只是一只旧袜子,那么你就不必在乎摔倒了,因为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就这样练习,禅师把他举起,往地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这个人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自己就是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果然,时间一长,这个人终于能够遇事放松,不再过分在意身边的事情了。他的生活也变的自在了许多。

其实,像这个人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自在都是自己给自己找来的。如果我们能够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面对身边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就会少去许多不自在。自卑的人再多一点自信,烦恼的人再多一点快乐,就会感到自在其实是很容易的。

5.因缘和合而有

有人曾问星云大师:什么是因缘和合?星云大师回答说:因缘和合就是存在的原因和结果。

因缘和合,其中‘因’指的是直接条件或主观因素,‘缘’指的是间接条件或客观因素,‘和合’的意思就是适当地、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因缘和合’也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很好地配合在一起而得到存在。

因缘和合而生万物

因缘和合是催生世间万物的根源,世间的一切物质、感受、感想、意志、判断、经验、认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是永久不变的定律。小至微生物,如细菌,大至整个世界,都必须彼此相依、互为因缘才能够存在的。

举例来说: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靠别人或其他事物的助缘而能够单独存在的。即使他躲到山林里去,他也必须从树上采摘野果、野菜来作为食物。而这些植物又都有赖于阳光、水分、泥土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的。所以,即使一个人独自躲在山林里,也还是需要间接地依赖大自然的种种事物。

因缘和合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的五感就是因缘和合的。视觉是眼睛和色彩、光线的因缘和合:眼睛是因(直接条件),色彩和光线是缘(间接条件);听觉是因缘和合的:耳朵是因(主观因素),声音是缘(客观因缘);嗅觉也是因缘和合的:鼻子是因(能嗅),气息(香、臭)是缘(被嗅);味觉是因缘和合的:舌头是因(感官),味道是缘(被感知的对象);身体(皮肤)是因(主角),种种物体是缘(环境),所以触觉也是因缘和合的。

总而言之,因,是必须具备的、主导性的直接条件。缘,则是辅助的、配合性的间接条件。因是主角,缘是配角,这正如一出戏中众演员的关系。一出戏没有主角则绝不可能上演,因此因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整体而言,则演员是因,道具是缘;道具是用来配合演员的表演、衬托剧情用的,属于辅助的间接条件(缘)。以一棵树为例,则种子是因,其余的泥土、水分、阳光等都是缘。当因、缘俱足时,才能长成一棵树。这就是因缘和合的道理。

因此,世间的万物互为因缘,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增长;然而因缘既有和合,便也当有分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则灭。生灭的变换,就是天地间最深的奥妙。

佛理中的因缘所生法

佛教对于世间认知的最高真理之一,当属佛理中的因缘所生法。只是于此谛理的体认也应以因缘法观之。仅凭外在的灌输、理性的禅观还是难以体认其中实相的,只有待众缘和合时,于此谛理的认知才能云开雾朗,顿见光明。现世中有很多人对生活没有正确的信仰与追求,常施躁动之举,就是因为他们尚未如理认识佛教的因缘所生法。

郑国有一个巫祝名叫季咸,能断定一个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列子醉心于季咸的功夫,对老师壶子说:“一直以来,我以为老师的道行已至极盛,遇见季咸后,才知道他的道行比你还高!”

壶子说:“我教授你的只是外在形式的名相知识,精神内涵的层次都还未传授,你如何获得人道的功夫?只有雌性没有雄性的话,如何使卵成形,孕育生命?当你想要与人一较高下,展现自己的卓越,当然容易让人看出你的优劣,以此断定你的生死祸福。”壶子为了让列子更明白这个道理,叫列子请季咸为他看相。

季咸为壶子看完相后,赶紧拉列子到门外,摇头叹息:“你准备为你的老师处理后事吧!”列子神色凝重地询问原因,季咸说:“他面如死灰,神情异常,我断定他活不过明天。”

列子听后,泣涕沾襟地跑进屋内转述季咸所言,壶子神色若定:“刚刚我示现的是无心自然,生命不动的气象,所以他以为我已无生机。你再请他来吧!”

隔天,季咸又来帮壶子看相,看了一会儿,走出门口,对站在外头等候的列子说:“还好遇上我,才能挽回你老师的一条命。我看他已显露生命的气象。”列子将季咸所说的话转达壶子。壶子说:“这一回,我透显出天生本真的样貌与能量,这说明了我们可以主导自身的生命情态,不是他人可以决定的。你再请他来看看。”

第四天,季咸看完后,对列子说:“你老师的面相不齐,难以捉摸,等他面相端正时,再找我来。”列子进到屋里,告诉壶子今日的情况。壶子说:“这次我展现的是平衡的生命气象,是毫无征兆可见的太虚境界。”

第五天,季咸又来看相,脚都还未站稳,就被壶子所显现的万象俱空的境界吓得仓皇逃跑。壶子说:“刚刚我显示的是无相之相,如镜子如实映照对方的样貌,如草顺风而靡,如水随波而流,让他无法摸索出我的究竟面目,才会落荒而逃。”

列子终于恍然大悟,当下惭愧自己才疏学浅,而还乡潜修三年不出门。终其一生,帮妻子烧火煮饭喂猪,返璞归真。

星云大师说,命运是无法预测的,因为生命有无限的可能。学佛的人深明一切为因缘所生法,无常变化、祸福寿夭全在自己身行心念的善恶好坏,而能透过修行培植福德因缘,为自己创造圆满人生。因此命运操之在己,又岂是算命巫祝可以预测?

从佛理上看,要正悟因缘所生法,首先就要树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我们以“诸行无常”的感悟当有更新的理解。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所处世间万象,二十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世间变化之快,很多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拿现代科技的发展来说,自20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可说是呈几何级数递进的。知识的更新从原来的几十年到如今的几年;电脑芯片的更新速度更快,从数年到数月再到如今的几个星期,甚至几天,速度变化之快简直令人咋舌。

身处现代世界,对“诸行无常”的感悟无时无处不在。这种感悟留给人的不是空有感慨,而是催促人们奋发向上,及时充实自己,赶上社会的发展。从近年来各阶层人士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看出这种积极入世的取向。“诸行无常”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融入世界、追赶潮流的动力。

6.享受无我的状态

星云大师认为,世间万物本无自性,皆为因缘所合而成,此乃“诸法无我”之本义。人处于流变急遽的现世,对“无我”之义当更有切肤之悟。

回顾人类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时代,自我的力量几乎成了世界的全部。而今处于工业社会及科技社会时代,个人的作用已溶入大众的集体行动中。“我”被诸多外象所汲纳,自我只有在与周遭世象的融合中才能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社会强调更多的是整体的融合,集体的力量。而“我”在现世社会的作用却被削减了,甚至消失了。

在这种时候,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我”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不管是无限夸大自己能量的冒进做法还是无视自己能力的悲观避世行为,都将使自己迷失人生的方向,感受痛苦的煎熬,造下流转的恶业。

无我的诸般境界

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首先要从“舍”字做起,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首先要舍得身外之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此身外之物若不能舍,则只能做个守财奴,其结果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舍得”二字全在于自己的内心,不一定非得是大款才能做慈善,做大功德。若此心真正能舍,则所得功德也无量无边。

《阿阇世王受决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从宫门到祗园精舍,到处都点上灯。

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看见国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伤。就拿身边仅剩的两钱去买油,用以点灯。两钱只能得二合油,卖油人很受感动,感动于她的至诚,就赠送给她三合。但是这些油还是点不到半夜,老妇人就暗暗发誓:“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这盏灯通宵不灭!”

这天晚上,国王点的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独老妇人的灯,通宵达旦,光明如昼。第二天早晨,目连用袈裟扇这盏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诉目连:“这盏灯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灭的,这位老妇人已经在前世供养一百八十亿佛,再过三十劫就会成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今世贫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心能舍,才会有大得。老妇人把身边仅剩的钱都用来买了香油供佛,这就是真心能舍。

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是说只修智慧不修福德,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会饿肚子。要修福德,就要舍得,那么布施的善行,也是势在必行的。

不仅身外之物要能舍,身内之物也要能舍,头目脑髓、五脏六腑等等都能舍给众生。现在的器官捐献就是这样了,治疗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也是这种舍。但是这种舍与佛的境界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因为器官移植往往在死后捐献,捐献骨髓也不会影响人的生命,而最高的境界的“舍”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随时随地都可以捐献给众生,宁可自己死了,也要让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