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阴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怀有深厚而又真切的感情。虽说江阴是个县级市,明清《江阴县志》说江阴周长三百七十里,这在全国来说,只是“弹丸之地”。但是,小城故事多,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在江阴这块滨江近海的弹丸之地上,古代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其中最值得纪念的两个大事件是:抗倭和抗清。
多年前,陈锡良同志创作出版过连环画《喋血孤城》,刻画了清初阎应元、陈明遇等领导江阴义民八十一天抗清守城战。最近他又创作了这本彩色连环画《江上抗倭》,描绘明朝嘉靖江阴知县钱錞领导兵民抗击倭寇的斗争。他诚恳地请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他对我说:“江阴抗倭、江阴抗清是江阴精神的源头。王市长,你写序最合适,你是江阴精神的首创者和倡导者。”
实际上,我不是江阴精神的首倡者,江阴精神的创造者是江阴人民。纵观江阴数千年的历史,江阴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在与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江阴社会发展的历史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福人类的人间奇迹。在这过程中,我感到始终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凝聚江阴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激励江阴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江阴的精神。这种江阴精神早就存在了,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文字表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阴的发展突飞猛进,江阴的变化日新月异,江阴人民昂首阔步奋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把江阴精神提炼概括出来,使它成为新时期江阴人民再创辉煌的精神力量,这是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的我的一份历史责任。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和当时的市长吴新雄等人一起把江阴精神提炼概括为十二个字:“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江上抗倭》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是对“人心齐、民性刚”的最好注解,这些抗倭英雄都是江阴精神的创造者。
我看了《江上抗倭》画稿,对江阴抗倭的历史有了深入、形象的了解。倭寇凶狠残暴,屡犯江上;知县钱錞冲锋陷阵,壮烈牺牲;富绅黄銮捐巨款筑城助饷,毁家纾难;许多官兵、士人、平民同仇敌忾,流血献身。岁月沧桑,450年前的古战场早已湮没;涛声依旧,反侵略的爱国精神古今一脉,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
锡良同志是我的老同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当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兼《江阴日报》总编时,他是记者。当时我还没有发现他有创作连环画的天才,看了他的《江上抗倭》,感觉连环画画得认真、精美,倾注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愫。我还注意到,每页图画、文字说明下面,还有古籍诗文,为爱好历史的读者提供了历史资料。这本连环画雅俗兼有,不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也适合成人翻阅。哲人有言:“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读史能明志。因此,我乐意作序,并向江阴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推荐这本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乡土读物,希望江阴的老老少少都能喜欢这本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