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默生最美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4816400000002

第2章 论美德:美德是我的信仰

论美德:美德是我的信仰

美德的动机从不庸俗

当我们谈到美德时,并不是在说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很实在的内容——诚实、正直、勤勉、善良、美丽……它有那么多的化身,但只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也就是凡被称为美德的东西,都必须是纯粹的,没有庸俗邪恶的动机,也不为借由表演的形式邀功请赏,或者哗众取宠。美德让人目光长远,不再为鸡毛蒜皮的琐事而焦头烂额,从而能掌控全局,步步推进。美德还让人以爱憎分明的是非感客观认识并评价人或事物,而不是单凭一己好恶做出褒贬。美德还让人关心公共利益,甚至全人类的福祉,而不是在就事论事的无聊之举中实现自己邪恶的动机。马库斯·奥利列阿斯和康德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固然在某方面能力上领袖群伦,品德上也超逸绝尘,他们为人所爱戴却并不仅仅是这些原因,而是对全人类毫无保留的爱。

有美德的人同样有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但并不刻意为之,当他们专注于实现集体甚至全人类的福利时,博大的胸襟让他们无私奉献,良好的性格让他们关爱他人,把自己看的很轻,把人们的共同利益放在很高的位置,并因此愿意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人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从而心生感激,甘心为之所用,而且紧紧追随。所以,有美德的人最后总能因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而得到人们的尊敬,并且永为世人铭记。

美德让人的灵魂得以升华,带有巨大的感染力,在一般人眼中,他们甚至已经能够和神对话和交流,与上帝的精神水乳交融,获得高洁的品行,灵魂因此而永恒。人生一大幸事,莫过于遇到一位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公正一以贯之、对他人极尽照顾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必然已经有了不可剥夺的美德,会用思想和精神给别人带来无以伦比的震撼,让别人像是沐浴在阳光雨露中,生命焕然一新。这样的效果就像军队倒戈,反攻那些昏聩腐朽的政府,一扫原先沉重而绝望的颓唐气息。

人们培养自己美德的过程,同样充满着困难曲折,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总会摔上几跤,但慢慢地,他就能不再依赖别人的搀扶,步子越来越大,脚步也越来越稳,而对美德的坚持也就更加坚定,不为外界干扰所动,不轻易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改变立场。

对美德的要求遵守得最为严格的那类人,无不多次反省,把自己每天的行为和想法进行细致分析,确定哪些是带有善意的,哪些是充满恶意的,改正那些代表着邪恶和污秽的行为思想,把可以进一步发挥美德功效的行为内化于心,形成习惯。

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仰后,就不再会沉迷于神学和宗教,而是皈依纯粹的道德。神学和宗教曾一度在人们的精神国度里居于统治地位,但那是文明欠发达的时代,用神学和宗教的方式管理道德并非不合理,但稍显幼稚,而且充满了幻想,惩恶扬善的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便是这样,这样环境里的人因为有了宗教信仰而严格要求自己,不惜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无论宗教形式如何千变万化,他们的祈祷永远干净而虔诚,不再为小小的教堂所束缚,因为整个天地都成了他恪守宗教信仰的见证。

纯粹道德领域里的美德会让人接受更严格的自我约束,抵御更细小的邪恶,更无可挑剔地遵循真理,从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整个环境亲切舒适。普拉贺拉达曾经对美德和人际和谐的关系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认为人所遭遇的不幸大多是因为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后把这些归为命运的安排,就算是所谓的敌人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偏见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反而有害。

中国的哲人孔子也曾劝告国君,要想让国家安定,最重要的不是暴力镇压,而是以身作则,垂范天下,有了良好的榜样,人们自然温良恭俭,国泰民安唾手可得。在对付最难杜绝的小偷小摸方面,孔子为国君提供的建议并不是如何加强管理,他首先提出的是国君自身要修炼品格,如果国君自己克己奉公,不为声色之娱乐所诱惑,在珍玩奇珍面前能不动心,那么臣民会因为感佩国王的品行而唾弃偷盗行为。

美德的力量润物无声

美德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以暴制暴,所以美德发挥力量的时候不会声势滔天,但结果一定让人连连惊叹。美德的力量润物无声,让人谦虚谨慎,平等待人,所以开明家庭培养的子女,通常也温和可靠,他们理解崇高不在于尘世的财富和地位,幸福也不在于长寿和名望,而蕴含在美德所要求的正义的善良之中。歌德曾说过:“所有的光彩和荣耀或许都能够吸引一时眼球,但注定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湮灭,只有善良的品行能永恒,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瑞典史学家维东堡对自以为是或者高高在上表达了自己的不屑和蔑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思想或精神领域被人排斥,为人不齿,那被排斥的人通常是因为高估了自己,总想踩在别人肩上,出尽风头。”开明家庭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待人接物,理解了爱恨情仇以及人与上帝的微妙关系,他们用善良和正直向邪恶宣战,用一种比宗教情感还圣洁的情操表达对正义的热爱。长此以往,有美德的人变得更加高贵,而品德败坏者更加低贱,有美德的人用仁慈和谦卑叩开天堂之门,而那些没有美德的人则一步步走向沉沦,无药可救。

我们并不需要列出美德的种种细节,因为这一工程庞大而琐碎,人们的每个表情、每个行动、每句话语,哪怕仅仅是一些细微的暗示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是否具有美德的判断标准。我们要关注的永远是一个人的内心,拥有美德的心灵能够洞察人世法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过滤杂质,让纯洁的正直深植于心。有美德的人永远心怀仁慈,谦恭有礼,每迈出一步都无比坚实,而且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和自欺欺人,一颗赤子之心得以永存。这样的人任何时候都能以纯真的口吻表达对真理的敬意,无论他是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还是厕身市井的小角色,对真理的忠诚不会动摇,对美德的坚守不会因时间的蚀刻而变质。

美德让尘世之人成为上帝,也借此告诉那些迷信暴力和权力的人——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善良是主宰,人们凭借美德协调与他人、自然、社会和自己内心的关系。美德让人成为自己的上帝,恪守“人间私语,天若闻雷”的慎独信条,从不为了谋取一时的舒坦和阔绰作恶,也不会为了得到好处而讨好他人,更不会为了突出自己而口出狂言哗众取宠。他们知道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神灵 的帮助、上天的眷顾。诚实是善良的重要代表,诚实的人无论何时都能坦然自若,因为无愧呢于心,周围的花花草草甚至埋藏在地下的草根都随时准备着为诚实的人作证。善良赋予人积极的力量,幻化出无穷的生命,而且得到所有神明的护佑,在任何苦难和挫折面前都能有惊无险,最后获得快乐和幸福。美德也成为人们心中永不凋零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见者难忘。

美德让渺小的人变得伟大,让冰封的情感炽热而浓烈,让原本有限的生命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智慧在人的灵魂里奏响恢宏的乐章。人因此变得崇高,不再执着于让人哑然失笑的细枝末节,也就不再为毫无意义的争执而烦恼,生活甜如蜜,爱情甘如醴。当一个人拥有了善良等美德,他也就拥有了被大自然赋予的勃勃生命力,他心中有着类似于宗教感的肃穆和庄重,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力量,就算有不堪的过去,也会因为美德的光芒变得无足轻重,他已经离开了过去,成为现在披着神圣光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