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文库·帝王统驭智慧谋略文库
4806900000025

第25章 圆锐之操篇(1)

司马懿曹爽之争

三国时代,曹芳即皇帝位,是为魏明帝,朝中大臣中,是以司马懿和曹爽最为显赫,司马懿是以战功卓著为群臣仰望的,曹爽也举足轻重,他是曹真的儿子,是魏明帝的同宗,靠着这种裙带关系,很受明帝宠爱。两人同奉明帝,都威势赫赫,两人彼此之间也就互不服气,明争暗斗不已。曹爽利用手中大权,先上奏明帝,请求让司马懿掌管文官,做太傅,免去他的太尉之职。明帝当然准奏了。这其实是个明升暗降之计。因为太傅虽然位列三公、名义上比太尉高一级,但太尉掌管兵权,是实职。司马懿闻知,虽然心中怨愤,但面对皇帝的圣旨,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对曹爽更增加了许多仇视。司马懿一失势,他手下的许多部下也随之受到冷遇,相反,曹爽的门客、部属纷纷得到升迁。曹爽的弟弟曹文被任命为中领军,曹训做武卫将军,曹彦官升散骑常侍。三人各管3000御林军,在禁宫内院可以自由出入。曹爽手下的何晏、邓扬、丁谥都做了尚书,李胜做了河南尹,朝中大权全归了曹爽一派。魏明帝明知此种局势,也懒得去管,因为毕竟曹爽是自己的皇亲,曹爽势力再大,也不会伤及到皇帝头上的。明帝还有一个小算盘,也希望曹爽司马懿两人纠缠相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两人。司马懿面对这种局势,一方面忧心忡忡,感到万分焦灼,另一方面,他又想到,硬争的话,明帝肯定会站在曹爽一边的,这样自己不但收不回失去的权力,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后果不堪设想。不如顺水推舟,欲擒故纵,欲取先予,只有这样,才是目前惟一的抉择。于是他向明帝奏了一本,说身老神昏,无力为国,又有重疾,恳求皇帝准予休假。明帝知道司马懿的日子难过,也乐得送个人情,于是,准其所请。司马懿辞掉官职,他的两个儿子揣摩到了老子的意图,也相继一一辞官闲住。司马氏的门人部属一见情势如此,明智的也都有所隐退。这样,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大减;这一切曹爽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不由得志得意满。但他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也有几十年从政为官的经验,对于宦海仕途的种种机险,也颇为熟悉。他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像司马懿这种利欲熏心,掌握朝政大权几十年的人,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地交出印绶的。司马懿甘居人下;肯定另有文章。于是,他便派了他的一个下属叫李胜的,前往司马氏处探听一下虚实。李胜这时要升调青州刺史,曹爽授意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弄清楚司马懿的用意。

司马懿闲住在家,并不是真的隐居起来的。他无时不在窥测时机,以图再举。一听说李胜要来访,他立刻就明白了李胜的来意。于是便摘帽散发,拥着被子歪躺在床上,嘴里不住地往外倒气。李胜进来,见司马懿这个样子,感到非常吃惊。问安之后,说明自己要调往青州为官,特前来辞行。司马懿佯装不知,把青州听成了并州,并叮嘱李胜在并州要多加小心。李胜见他耳聋成这样,都青、并不分了,便拿过纸把青州两字写在纸上。司马懿这才装作看明白。他又用手指指嘴巴,装出想喝汤又说不出来的样子。侍女端过汤来,司马懿装着去喝,嘴没喝上,却把碗碰掉在地上,汤水洒了一床,溅了李胜一身。李胜见司马懿这个样子,赶紧高兴地向曹爽作了汇报,说司马懿如何如何耳聋,如何如何不能喝汤。曹爽一听,大为高兴。心想,司马懿病成这样,真是天意要让司绝曹盛啊,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从此不再把司马氏放在心里了。整天游乐无度,骄横拔扈,蔑视君上,欺压群臣。结果搞得人人怨恨,都想把曹爽除去。

司马懿骗走李胜之后,也放下心来,知道这一着肯定有效,下一步的关键是时机的问题。等啊等啊,时机终于来了。有一天,明帝要出都城拜谒祖坟,曹爽也护驾前往。曹爽在城内的势力大都随曹爽出了城,城内势力非常弱小了。司马懿一见机不可失,马上召集自己的两个儿子及众多部属兵丁,迅速行动起来,占领了武器库,封闭了各城门,关门打狗,把曹爽的城内的羽翼一下子消灭个干净。然后又限令曹爽交出了兵权。司马懿逼得兵权之后,大权又重新揽了过来,不但除掉了曹爽这个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实力,为以后司马氏建立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司马懿与曹爽的斗争中,司马懿一开始是处劣势的,因为天子站在曹爽一边。但司马懿面对现实,冷静以待,采取了以退为进,以屈求伸的战略,终于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他是精于阴阳之术的。鬼谷子曰:“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鬼谷子?捭阖篇》)就应该这样。当对方实力强大时,己方就应躲其锋芒,等待其自变,等对方松懈时,一举而擒之;当对方实力弱于自己时,也不能学曹爽,盲目乐观,高枕无忧,胡来胡往,而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必须搞清楚对手是否真的虚弱了,自己是否真的强于对方。证实之后,也不能养虎贻患,心慈手软,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像司马懿灭曹爽那样,干脆果决利落无情。这两方面都值得一思。

李林甫陷害李适之

唐玄宗时,有两位丞相共辅朝政。一位是李林甫,一位是李适之。李林甫阴险贪诈,老想大权独揽,必欲除李适之而后快。李适之比较拘谨诚笃,对李林甫一直以友相待,因此,对他的用心毫无觉察。

有一天两人闲谈,李林甫装出非常关切的样子对李适之说:“华山是出产金子的地方,如果派人去开采,肯定能给国家增加大量财富。老兄何不向皇上上奏,请求恩准?这样国家增财,老兄也一定会博得皇上的好感。”李适之一听,觉得切实可行,也没多想,马上按李林甫的意思奏了一本。

唐玄宗非常宠信李林甫,事事都要跟他商量。他召李林甫进宫,指着李适之要求开采华山的奏折,问李林甫怎么办。李林甫马上装出一副忧郁的样子,回答道:“微臣常为陛下的贵体担忧,深怕陛下偶染贵恙。开采华山,于陛下太不利了!微臣曾召有道之士探测,确证华山的方位为陛下本命所在,地下隐伏着王者之气。如果开采华山金矿,虽然利于国家,却不利于吾主。微臣非常心忧。请陛下万勿如此,以使众臣心安。”唐玄宗听了,很受感动,对李林甫增加了信任宠爱。扭头再看看李适之的奏折,心里又升起了不少无名之火。

从此后,李适之逐渐被皇上疏远了,终于被免去了官职,丞相由李林甫一人专任。李林甫的目标实现了。

王莽立女为后

西汉末年,王莽玩弄权术,掌握了朝廷大部分权力。他积极策划,准备篡夺汉朝江山。当时的汉平帝只有十几岁,还没有立皇后。王莽心生一计:如果把女儿嫁给平帝,当上皇后,自己的权势岂不更加稳固?于是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让自己的女儿当上了皇后。

首先,他向太后建议说:“皇帝已经即位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这件大事应该着手操办了。”太后早已考虑过这件事,所以欣然同意给平帝择后。圣旨一下,各地达官显贵争相把自己的女儿上报到朝廷。王莽见状,想到自己的女儿与人相比自然不是绝色,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女儿中选呢?于是他去见太后,故作谦逊地说:“我无功无德,女儿才貌平平,不敢与其他女子同时并举。请下令不要让我的女儿入选吧。”太后误认为王莽是出于“赤诚”之心才如此为皇家着想,遂即下令说:“王莽之女是我娘家女儿,不用入选了。”

王莽平日沽名钓誉,迷惑了一大批朝臣,都以为他是位谦虚贤明的君子。所以朝廷一下令说主莽的女儿不入选了,立刻引起人们的同情,不少人给他说话,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选王莽之女为皇后。王莽又派人前去劝阻说情的臣民,结果越是劝阻说情的官民越多,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莽的女儿入选。王莽又趁机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的女子当中,挑选德容工言俱佳者做皇后。”朝廷大臣们力争说:“立安国公王莽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何必再选。”王莽看目的达到,不再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被迎入汉宫,当上了皇后。

王莽搞阴谋立女为后是不光彩的行为,但从谋略来说,他却是很好地应用了“以退为进”的迂回战术,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时候勇往直前往往受挫,而退一步,则往往是“海阔天空”,甚至获得以退为进的效果。

史高计害萧望之

萧望之是汉元帝刘爽的老师,他为人耿直,忠于朝廷,声望很高,元帝开始也很敬重他,有事就与萧望之商量,正由于这个引起了尚书史高的嫉妒,于是小人勾结,陷害萧望之,终于逼得一代忠臣服毒自尽史高是个无所作为的大臣,但他擅耍权谋。他与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互相勾结,权倾朝野,百官都很怕他们。他们三人利用小人郑朋,让他去告发萧望之,说萧想罢免史高将军,再排挤皇帝外戚,然后独揽大权。汉元帝派人审理此案,石显又提议由弘恭处理。弘恭便审问萧望之,萧义正词严地说:“许、史两家外戚凭借自己地位,多为不法,我是想整治他们,那是为了国家利益,并非泄私愤,更谈不上倒行逆施,”弘恭抓住萧有排挤外戚的事实,根本不问动机如何,就向皇上禀告:“萧望之挑拨皇上与外戚之间的关系,图谋不轨。他为臣不忠,大逆不道,请立即交廷尉处理。”

当时刘爽刚即位,很多事都不了解,不知道交廷尉处理就是下狱,就答应了。几日之后,皇上有事和萧望之商量,大臣们说已经下狱,刘爽大惊,但既已出口,不好再改悔,所以就把萧望之的职务免掉,放出狱来。

后来,弘恭,石显又上书陷害萧望之“不认罪,心怀不满,让儿子上书鸣冤,归罪于陛下,自恃曾做过皇上的老师,就目无朝纲。”汉元帝是个是非不分、没有主见的君主,竟然也不调查,就把萧望之交司法部门处理。

萧望之一生耿直清白,反遭诬陷,实在气愤不过,服毒自尽了。石显等人阴谋得逞。而昏庸的汉元帝竟无知觉,不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错事。

史高等人搞权谋机变,陷害萧望之,竟然得逞。就因为他们勾结成伙,互相应和,而皇上又昏庸无知。所以《三十六计》有言说:“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可以败敌矣。”

韩信功成身亡

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其中,韩信功不可没。刘邦本人也心悦诚服地称他是汉初三位“人杰”之一,承认:“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虽然韩信为刘邦谋划屡屡成功,却没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早在攻占齐地之后,项羽就曾派武涉游说韩信:“今天您得以生存,是由于项羽的存在,汉王要利用您。项羽今天灭亡,您明天就将被擒!”并建议他趁重兵在握,背汉联楚,促成齐、楚、汉三分天下之势,被韩信严辞拒绝。不久,又有齐人蒯通向韩信指明利害,说:“古语曰:‘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楚汉之战,您的功绩天下无人可比。然而功高盖主,您身居臣位,却拥有足以胁迫君主的势力,您的危机已迫在眉睫。今天项羽、刘邦的命运也悬在您手。若为自己没想,您应该既不助汉,也不帮楚,而是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左思右想,终因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认为不该趋利忘义;而且自己功绩卓著,刘邦也不可能加害,于是又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其实,随着韩信地盘扩大,兵力增加,刘邦早己日夜不安,耿耿于怀。只不过天下未定,还不得不利用韩信而己。垓下之战打败项羽之后,刘邦便收回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西汉王朝建立后,开始伺机除掉韩信。

韩信初到楚国,往各处巡视时,总是严布兵卫,以防不测,于是便有人告韩信有谋反之意,刘邦设计使韩信被擒,以“擅自发兵”的罪名,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至此,韩信才真的准备谋反。

一天,韩信对前来辞行准备赴任的代相陈稀说:“您将去的代地,集结了天下精兵,您又是皇上最信任的将领。如果将来有人告您谋反,皇上开始不会相信,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皇上肯定会勃然大怒,率兵亲自前去征讨。您不如早做打算,我做内应,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可以夺取天下了。”陈稀答应依计而行。汉十年,陈稀果然在代地反叛。次年,刘邦亲自带兵去镇压。韩信称病留下暗中串连,布置与陈稀里应外合。后消息走漏,吕后得知便用萧何之计,假称陈稀已被刘邦所杀,召群臣进宫庆贺。在萧何的假意劝说下,韩信深信不疑,只好从命。刚进长乐宫,便被事先埋伏好的士兵擒获,不久即被杀害,并诛灭九族。临死前,韩信仰天哀叹:“悔当初不用蒯通之计,今反被小人所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帝业赫赫有功的韩信,最终却惨遭杀身之厄运,这固然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发展的必然,而韩信本人对刘邦抱有幻想,对自己的处境缺乏深谋远虑,则是酿成悲剧的直接原因。

鱼朝恩骄横被诛

唐代宗时,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专门掌管禁军,代宗对他非常宠幸,经常与他议论军政大事,使之权倾朝野。

鱼朝恩喜欢在大臣聚集的场合肆意谈论时政,侮辱宰相。元载虽能言善辩,也无言以对。偶尔朝政大事事先没有与他商议,鱼朝恩就愤愤地说:“天下的大事有不经过我手的吗?”代宗听后,很不高兴。鱼朝恩还在北军设置监狱,诬陷富豪人家犯罪,严刑逼供,使他们屈打成招,然后没收他们的家产,归北军所有。鱼朝恩的养子鱼令徽年纪还小,担任内给使,身着绿色朝衣。一次,他与同僚发生争执,回家告诉鱼朝恩。第二天,鱼朝恩面见代宗说:我儿子官职卑微,被同辈欺负,乞求陛下赐给他紫衣。代宗还未答应,有关官员就已经拿着紫衣来到面前,鱼令徽穿上,向代宗叩谢。代宗强作笑颜,心里更是愤愤不平。

元载察觉到代宗的心事,乘机上奏控告鱼朝恩独断专行,图谋不轨,请求代宗除掉他。代宗也知道天下人对鱼朝恩都很怨恨和愤怒,于是命元载除掉鱼朝恩。元载用重金买通鱼朝恩的党羽周皓和皇甫温,待机行事。为使鱼朝恩不起疑心,唐代宗对他礼遇更隆重。三月寒食节,代宗在宫中宴请亲近大臣,散席后,佯称商议事情,将鱼朝恩留住。代宗斥责他有叛变意图,将他勒死,外面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代宗颁下诏书,罢免鱼朝恩观军容使等职务,内侍监一职仍然保留。又谎称鱼朝恩接到诏书后便上吊自杀了。于是将他的尸体送回家,赏赐600万钱用来埋葬。

《易经》说:“谦亨,君子有终。”鱼朝恩倚功骄横,终为代宗所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灭,良弓藏。范蠡深得其中三昧,在越灭吴后,放弃高官厚位,泛舟西湖,终于得以保全身家性命,而文种继续辅佐勾践,终为勾践所杀。故功高位重之臣,难免被猜疑,兢兢业业尚且难有善终,何况鱼朝恩骄横跋扈呢?

肖奉先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