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文库·帝王统驭智慧谋略文库
4806900000024

第24章 安内攘外篇(2)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子宇文直,趁父出行云阳宫,带领同党作乱,欲篡权夺位。他们袭击长安肃章门,企图闯入宫内。正赶上右宫正(官职)尉迟运守在肃章门旁,见宇文直等人突然来到皇宫,立刻死死关住城门,将乱党阻在门外。宇文直气急败坏,下令焚烧城门。尉迟运情急生智:火能烧门,也能烧人!于是乎,他令部下搬来大量木料,浇上油堆积在门内。一会儿门被烧穿了,可余火又引着了里面的木料,浇了油的木材刹时燃起熊熊烈火,持续了很长时间,宇文直无法进入,又不敢久等,只得灰溜溜带人退去。

夺权政变者往往是乘人不备,先下手为强。宇文直自以为父皇不在,便有机可乘,气势汹汹,势在必夺,谁想却碰到了尉迟运,便败在“以火防火”,以火阻贼的战法上了。

杨行密诈病除奸党五代十国时,吴王杨行密平定淮徐后,他的两位将领朱延寿、安仁义,不仅骄纵放肆,而且蓄谋叛乱。于是,杨行密想除掉他们,假装眼睛有病。每当朱延寿派来使者,他就装做什么都看不清,行走时故意触到柱子上,以至跌倒在地。朱夫—人搀扶着他,好久才醒过来。杨行密哭泣着说:“我大业成就却双目失明,真乃天意。我儿又都不足继承我的大业,若能让朱延寿接替我的位置,我也就无甚遗恨了。”随令夫人把朱延寿召来。朱信以为真,刚行至寝门,即被杨行密令人刺死,紧接着又把安仁义也斩首了。一场蓄谋叛乱就这样被粉碎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人不可无。杨行密变被动为主动,以假象惑敌,从而一举粉碎了叛乱阴谋。

争皇位忽必烈班师

元宪宗八年,蒙哥因在四川与宋军作战不力,令闲居开平的忽必烈统率蒙、汉军,由东路攻宋。九年,忽必烈大军自开平南下,他的重要谋臣郝经也随军出征。忽必烈认为此次出征可一举灭宋,建功立业的时机终于到了。郝经则多次提醒他,灭宋的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空国出征讨伐,屯兵坚城之下,势必给诸侯造成窥视权力之机。他不断地对忽必烈讲“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道理,认为“时之一字最当整理”。忽必烈虽然对郝经的见解表示赞赏,但他急于建功立业,岂肯就此罢兵。八月,大军渡过淮河,各路兵马陆续抵达长江沿线。

就在忽必烈锐意进取的时候,传来宪宗蒙哥病死于四川前线的消息。忽必烈本应立即班师,但是,他错误地估计了战场上的形势,被眼前的胜利所迷惑,以为只要攻克南宋重镇鄂州,便可顺江而下,一举消灭南宋。因此,他置后方的安危于不顾,一意进兵,突破南宋长江防线,兵围鄂州;然而战局的发展,正如郝经所预料的那样,鄂州城防守坚固,宋军顽强抵抗,元军急攻二月不下,进军受阻。就在忽必烈进退两难之时,又收到王妃派密使送来的急信,告诉忽必烈阿里不哥正在漠南漠北频繁地调兵遣将、行将称帝的紧急情报。忽必烈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郝经为忽必烈制定了“断然班师、亟定大计”的方略,这就是著名的《班师议》。

在《班师议》中,郝经批评忽必烈不看时机,只知进而不知退,特别是在蒙哥死后,“师不该进而进,江不该渡而渡,城不该攻而攻”的指挥失误。他在陈述了自己的征宋方略后,又认真地分析了后方危机的严重性,他指出:“宋人方面畏惧大敌,虽然聚集了大批军队准备抵抗我军,却没有更远战略眼光,不敢谋攻我国。然而我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互相勾结,在我背后构成威胁,漠北诸王窥视关陇,隔断我们与旭烈兀大王的联系;一些奸逆之徒,一直在寻找时机,企图夺取皇位。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必抢先发难,到那时我腹背受敌,大势去矣!今阿里不哥俨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如果他宣称受有大汗遗诏,自立为汗,颁诏于中原,行赦令于长江前线,到那时殿下再班师还能得到什么呢。大王英明睿智,您难道不记得金世宗海陵王的历史教训吗?”忽必烈听到郝经的话,不觉身上冷汗津津,忙向郝经征求对策。郝经说:“殿下可先命劲兵截断江上的交通,遣使与宋人议和退兵,然后轻骑驰归,乘驿传快马直达燕京,如同白天而降,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他们的阴谋必然如冰释瓦解,不攻自灭了。同时另遣一军迎蒙哥灵柩,收帝玺,遣使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坐镇燕都,示以形势。这样一来则汗位可得,而社稷可安了。”

忽必烈立即采纳了郝经的计策,遣使与宋人缔和,火速班师,一举挫败了阿里不哥的称帝企图,并于次年顺利继承汗位,是为元世祖。

客观地分析形势,当进则进,知难而退。同时要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摆正主次关系,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获得事业的成功。

哲别攻取居庸关

1211年,成吉思汗统帅蒙古大军出征金朝,一路上势如破竹,克昌州,取桓州,又连下抚州等山后诸州,并在野狐岭击溃30万金军,追至绘河堡,歼其大半。此后,蒙古军乘胜直下宣德州。在这里成吉思汗派遣哲别为先锋,率军攻打金中都屏障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中都北面,关城凭山建筑,周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哲别率军进入关前驻扎后,立即到关下察看地形。他看到关前山路崎岖,关上金军设守严密,无隙可乘,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会上,哲别分析了形势,并根据形势提出了诱敌出关的作战方案,大家一致同意这一方案,立即分头部署准备。

哲别先派部将率军猛攻了一阵,攻打不下,就挥军拔寨退走。居庸关守将见蒙古军攻关不胜败退而去,心中大喜,即下令全军出关追击敌人。当追到宣德州附近的山岭旁时,突然伏兵四起,杀得金兵措手不及,狼狈逃窜而回。来到关下,却见关上插满了蒙古旗帜,关城已被敌人占领。此时,金军前无进路,后无退路,两边又是崇山野岭,只好纷纷下马投枪束手投降。原来,哲别撤军后,兵分两路,一路在撤退途中设伏待敌;一路悄悄绕道关前乘虚而入占领关城。哲别拿下居庸关后,遂迎成吉思汗入关。蒙古大军进围中都,金帝一面遣将防守,一面派使到成吉思汗大营议和,成吉思汗见一时难以克城,就答应金使的议和请求,撤军而归。从此,金朝更为虚弱了。

金军利用居庸关的险要地理形势,凭关坚守。哲别慎审形势,不为不利因素所困倒,正确的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将敌人引出关城,设伏击之,同时遣军乘虚而入,一举拿下关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假意谈判施缓兵之计

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俄国大部领土陷入敌手。俄国中央政府已不复存在,统一的军队也荡然无踪。俄国下层人民自发起来拯救国家。他们以农民游击队为基础组成民团,以波扎尔斯基为首,驻扎在莫斯科以北的雅罗斯拉头尔,招募兵员,整训部队,打造武器,做收复失地的准备。

波兰军队在继续进攻。同时,英国和瑞典看到俄国形势混乱,也想乘这绝好时机插足俄国,攫取土地和财富。英国派出军队乘兵舰到达俄国港口阿尔罕格尔斯克,随时准备登陆。瑞典的野心更大,它企图借此机会,永远取得对俄国的控制统治权。早在1609年,瑞典国王就借俄皇相伊斯基向他求援的机会出兵15万人,开进俄国的诺夫哥德罗。如今俄国沙皇没有了,瑞典国王的打算是,一方面击败波兰侵俄军队,另方面消灭俄国的民团力量,使自己成为俄国主宰。

面对这一复杂环境,波扎尔斯基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波兰,因此必须集中力量打击它。同时英国和瑞典也野心勃勃,一有机会就会狰狞毕露。要想首先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波兰,就必须时刻警惕、牵制住次要之敌英国和瑞典,同时暂时先对它们实行安抚、迷惑,尽量让它们没有举动。为此,波扎尔斯基派出一支兵马到阿尔罕格尔斯克,预防英军入侵;同时他又派另一支部队前往别洛奥泽罗地区,堵截瑞典人到莫斯科之路。波扎尔斯基的用意是防止瑞典和英国对俄军发动突然袭击,保障自己西北后方的安全,这样才能集中主力进攻莫斯科的波兰军队。

对于野心巨大的瑞典国王,波扎尔斯基准备尽一切努力稳住和迷惑他。波扎尔斯基派出使者到瑞方,提出要同瑞典合力共同抗击波兰势力。瑞王的使者也从诺夫哥罗德出发来到俄军驻地。波扎尔斯基亲自接见瑞典使者,热情款待他,并表示出巨大的真诚与他谈判。瑞典使者提出,瑞典帮助俄国抗击波兰军队,但打败波兰之后,必须由瑞典王子担任全俄国的沙皇。这个条件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但波扎尔斯基却装做很感兴趣,表示要认真考虑。波扎尔斯基每天都与瑞典使者会谈,尽量拖长谈判时间以便拖住瑞典,使瑞典不会立即动手。瑞典国王恰恰中了波扎尔斯基的计策。他见俄方有退让的可能,就把赌注压在谈判上,一直没有发动军事攻势。

背信弃义一举三得

1700年,为了争霸北欧,彼得一世的沙俄与瑞典之间爆发战争,史称“北方战争”。波兰横亘于俄国和瑞典之间,因此,波兰立场的向背对双方是极为重要的。俄国拚命拉拢波兰,企图让波兰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与瑞典作战。同时,俄国还有着更深的考虑和用心。在沙皇的利诱威逼下,波兰终于同俄国结盟。1704年波兰和俄国在纳尔瓦商订:波兰加入对瑞典的战争,允许俄军进入波兰国土与瑞典作战;俄国则答应战争胜利后把被瑞典占领的波兰领土里夫兰归还给波兰。

纳尔瓦协议之后,沙俄军队开进波兰,与瑞典军队进行激战。以后的十五年里,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波兰土地上进行。波兰人饱尝战争苦难,经济遭受巨大摧毁,而俄国却未受战争多少影响。1721年,瑞典被打败,这时俄国立即变了脸,拒不将里夫兰还给波兰。更有甚者,俄国借口种种原因,要求波兰国王应允俄国军队留在波兰。在波兰呆了十几年的俄军已经占据了波兰大量军事经济要地,成了不掉之尾。引狼入室的波兰国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俄国的要求。这样,沙皇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拉上波兰和自己一同与瑞典作战;使战火在别国领土上燃烧;最后进一步控制了波兰,为今后全面吞并波兰做好了准备。

丘吉尔丢卒保车

1940年11月12日,德国空军司令部通过最新、最复杂的通讯密码作出决定;为了报复英国皇家空军同月8日对德国慕尼黑城的挑衅性空袭,将派空军机群于14~15日对英国内陆的中心实行猛烈轰炸。这个被称为“月光奏鸣曲”计划的实施目标将在英国建筑历史上和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文委城进行。

英国通过“超级机密”截获了德国这一情报。但是,如何应付这次空袭,英国人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种方案是采取主动措施保卫考文委,当时曾制订了一项代号为“冷冲”的行动计划,即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飞机,在一开始就挫败敌人的袭击。因为当时有足够的时间集中高射炮火、探照灯和烟幕防御设施,加强全城的救火和救护工作。用炮火和探照灯配合作战,至少可以迫使德国人在高空飞行或把他们驱离目标。然而,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使德国人怀疑自己的密码已被破译,英国人已经事先得到了空袭的警告。接着,德国人就会更换一种新的密码系统,而已被英国人掌握的“超级机密”也必将失去作用。因此,另一种方案就是让考文委的防务措施保持原封不动,对空袭作出合乎常情的反应,也就是要忍痛割爱,用牺牲考文委城来保住“超级机密”。

面对这种困难的抉择,只有丘吉尔首相有权作出决定。他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超级机密”的安全比一个重要工业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因为“超级机密”在未来的战役中肯定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武器。为了全局利益,为了保证整个战争的胜利,只有牺牲考文委来保住“超级机密”了。

结果,考文委就在没有任何更多防务的情况下,痛苦地承受了德回飞机长达十小时的空袭。在500枚重磅炸弹引起的爆炸中,考文委像遭受地震一样变成了一片废墟,考文委成了殉难的城市,为“超级机密”而殉难了。

“丢卒保车”本为象棋战术用语。它已广泛运用到社会的许多领域,意思是:为了全局的利益,有时要丢失一些局部利益。它有时表现出被动的特征。“两害相衡从其轻”,为了帅的安全而舍车马,为了车的安全而抛小卒。

高明的谋略家,胸中时时都要装有种种利益的法码,权衡利害,决心和计划不被小利所诱惑,也不为小害所影响,把握全局,措置裕如。

昂山伺机抵日寇

为了争取缅甸民族独立,昂山等民族运动领袖曾一度与日本合作。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后,其掠夺面目日益暴露。昂山等人看清了这一点,开始秘密进行抗日的准备工作。1943年8月,昂山等人。分析研究起义计划,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虽然各地抗日情绪非常高涨,但当时各革命团体、党派还没有联合起来,与印度、中国等国也还没有取得联系,起义部队的武器、粮食、运输、联络等还没准备充分。其中最主要的是,还需要把广大群众进一步发动和组织起来。

于是,昂山利用他的合法的国防部长身份,大力加强了国民军的训练,使这支武装力量在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上都得到提高,人数也有所增加。这支部队后来成为全民起义中的主力军。

昂山认为,在缅甸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如果缅族和克伦族这两大民族不能友好相处,要完成全民族的独立事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不辞辛苦地奔走在仰光和三角洲地区之间,进行民族间的调解,解决了两大民族在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纠纷。为了表示对克伦族人民的信任,昂山任命两名克伦族领袖苏山波丁和苏查多为国民军军官,并在国民军中建克伦族营。此外,昂山还与掸、克钦、钦等缅甸其它少数民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缅甸各少数民族,在全民起义中与缅族并肩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把缅甸的抗日力量联合起来,昂山秘密地在各党派之间进行联络。1944年8月,昂山秘密召集缅甸主要党派中的反法西斯活动家开会,商讨有关联合问题。会上决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被推举为主席。自由同盟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它与缅甸各阶层的爱国者有着广泛的联系。它提出“驱逐日寇,建立人民政府,消灭法西斯,联合民主的盟军”等口号。昂山等人通过自由同盟,领导缅甸的抗日运动。1944年12月,在昂山的主持下,自由同盟制定了全面武装起义的计划,并派人到印度与同盟军取得联系,同盟军同意提供一部分武器给国民军。各地的游击队不断袭击日军,国民军也做好了战斗准备。1944年底盟军攻入缅甸,次年3月昂山领导国民军及时起义,举起了抗日大旗。

昂山要起义,当时一则外部条件欠缺,日本牢固地控制着缅甸;二则内部力量分散,矛盾很多,没有统一的核心。这时倘若起义其结果必然要失败。昂山准确估计了形势,明智地采取了暂时蛰伏,积聚力量,等候时机,准备起义。昂山的决策可谓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