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谋略文库·帝王统驭智慧谋略文库
4806900000012

第12章 博采众议篇(1)

蹇叔哭秦师

秦穆公准备出兵偷袭郑国,上大夫蹇叔上前劝阻道:“不行。我听说,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30里。作战都是凭着士气高涨、力量强大时到达,进攻才能胜利,而撤离才能迅速。现在要行军几千里,还要经过其他诸侯国的领土。调动大军偷袭很远的国家,人马赶得精疲力竭,而对方却早已有了防备。请三思而后行。”穆公没有听他的劝告。于是蹇叔将远征的军队送到东城外。对主将孟明痛哭着说:“孟明啊,我能看到你们出发,却看不到你们回来了!”他向队伍中他的儿子郑重告别说:“晋军如果狙击秦师的话,一定是在崤山。那儿有两座山,南山有夏王皋的坟墓,北山是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地势十分险恶。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山之间。我就到那里给你们收尸吧!”穆公知道了这事很不高兴,叫人责备蹇叔:“我派兵出征,胜负未决,你却哭着送行,这是在给我的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怎胆敢给军队哭丧。我已年老,两个儿子都跟着军队一起出征。等到班师回国,不是他们战死,就是我老死了,所以我才忍不住哭啊!”

秦师出征经过周的都城,行进到临近晋国的时候,遭到晋军的突然袭击。晋国的先轸率军将秦军截在崤山,将他们打得大败,秦军的三个主帅都做了俘虏。当他们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黑色丧服,到城外迎接,后悔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害他们吃了败仗。

由于秦穆公犯了“劳师以袭远”的兵家大忌,又不听蹇叔很有远见的劝告,终使秦师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江乙巧谏楚王

楚王自从任用昭奚恤后,就只同他商议国事。昭奚恤惟恐别人抢了自己在楚王身边的地位,时常阻止别人来见楚王。江乙想见楚王,一连几次都被昭奚恤拒之门外。好不容易有一天,江乙终于见到了楚王。他对楚王说:“有一个人宠爱自己的狗。狗向井里撒尿,被邻居看见了。邻居想去告诉这狗的主人,却被狗挡在门外。现在昭奚恤经常阻挡我,不让我见到大王,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大王只亲近专门说好话的人,而疏远喜欢直言指错的人。然而世上有子杀父、臣弑君的恶人,大王却始终不知道。这是因为大王只爱听别人称颂您,不爱听别人的指责啊!”楚王听了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今后一定不再偏听谗信了。”

许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在直言进谏有困难的时候,就采取讲寓言,打比方的办法来暗示和打动君王,很生动具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富有文采和感染力,所以收效很好。可见婉转进言,也是一门艺术。

邹忌抚琴进谏

齐威王刚即位时,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九年之间,齐国屡遭侵犯,抬不起头来。一天,有人求见齐威王,自称“名叫邹忌,擅长弹琴。听说大王爱好音乐,特来求见。”齐威王召见了他,在他面前摆上一张琴。邹忌抚着琴弦却不弹。威王问他为何不弹,他放下琴,严肃地说:“臣所知的是琴理。琴应用来禁止淫邪,改邪归正。伏羲造琴时,使琴身仿佛宇宙天地,也有尊卑君臣之道。浊音宽而不弛,是为君之道;清音廉而不乱,是为臣之道。文王和武王在宫、商、角、羽、徵之外又各加一弦,文弦是少宫,武弦是少商,象征君臣之恩。君臣相处融洽,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也不过如此。”

威王说:“先生既知道琴理,一定会懂琴音,请试弹一曲吧。”邹忌答道:“臣以琴为事业,就懂琴音;大王以国家为事业,为什么就不懂为国之理呢?现在大王抚国而不治,与臣抚琴而不弹有什么不同?臣抚琴而不弹,不能使大王舒畅愉快;大王抚国而不治,就恐怕不能使千万百姓舒畅愉快了!”威王大惊,醒悟地说:“先生以琴谏寡人,寡人已经明白了。”然后邹忌劝威王节制享乐,分辨忠佞,安抚人民,演练军队,经营霸王之业。威王十分高兴,便拜邹忌为相国,治理国家。

邹忌抚琴谏齐威王,是臣子巧妙进谏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齐宣王娶丑女

齐国在马陵大败魏军后,威名大振,诸侯畏服。齐宣王自恃强大,从此耽于酒色,天天骑射游乐,聚养大批空谈游说之士,不理实政,对直言忠谏拒而不听。

有一天齐王正在设宴游乐,无盐丑女钟离春来求见,说她四十多岁还嫁不出去,愿入后宫扫地。齐王见她背驼颈粗,指长脚大,蓬发破衣,奇丑无比,说:“我宫中已不缺人,你丑得不容于乡里,而以平民身份想来碰我这一国之君,是有什么奇才吗?”钟离春说:“我会隐语之术。”齐王命她立即表演,作假就要杀头。钟离春抬抬眼睛,咬咬牙齿,举手四次,拍拍膝盖,口呼“完了!完了!”宣王不懂。钟离春说:“我抬眼是替大王观察烽火之变,咬牙是代大王惩罚拒谏之口,举手是替大王挥走阿谀之臣,拍膝是替大卫拆掉游宴之台。”齐王大怒,要杀掉她。钟离春说:“请让我说完大王的四个过失再死。我听说秦国日渐强大,不久就要进犯齐国,而齐国军队疲弱,所以为大王抬眼观望。大王耽于酒色,不理国政,不听忠谏,所以为大王咬牙纳谏。大王宠信逢迎善媚、虚谈不实的大臣,于国不利,所以为大王挥手将他们赶走。大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国力空虚,所以拍膝为大王拆掉。大王因这四个过失,偷安一时,后患无穷。大王如果听从,我虽死无恨!”宣王感叹说:“不听钟离之言,我不知过失多深!”立即罢宴归宫,立钟离春为正后。从此宣王招贤纳士,疏远佞臣,遣散游说之士,以田婴为相国,孟轲为上宾,齐国终于大治。

《东周列国志》感叹这件事说:“六宫粉黛还如花,丑女无盐敢自夸。指点安危言凿凿,满朝文武不开牙。”钟离春无貌有才,齐宣王有眼力也有气度,使齐国日渐强盛。

周亚夫从善如流

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周亚夫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尉,负责统帅各路军队平定叛乱。

周亚夫率军队从京师长安出发后,很快便赶到壩上。他准备从壩上出发,经过殽黾之间的山路,向叛军进攻。正当他准备发布进军命令的时候,有一个部下叫赵涉遮的,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吴王早就网罗了不少亡命之徒,这次他知道您将前去,必定会在您所要经过的殽黾间的地形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如果您从殽黾之间走,肯定就会被吴王的叛军伏击。我认为,最好从壩上往右走,过砝田、武关两地后,直奔洛阳,虽然这样会绕些远,但能出敌不意,反而更安全更快。等您进入洛阳,敲起战鼓,树起战旗,各地叛乱的王侯一定会认为您是从天而降的,肯定会大吃一惊。这样就能扰乱他们的军心。”

周亚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采纳赵涉遮的建议,不再走殽黾之间的山路了,按赵涉遮的路线,果然顺利到达了洛阳。到洛阳后他派人到殽黾之间侦查,果然发现了叛军的一支精兵,正等着伏击周亚夫呢!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赵涉遮的综合能力肯定赶不上周亚夫,但对进兵路线的选择上,又确实比周亚夫高明。周亚夫不以人废言,择善而从,从而避免了一次大的损失。

宋弘责友谏刘秀

东汉名臣宋弘是位有名的学者,也是位对东汉王朝忠心不二的大臣,光武帝刘秀对他很信任。宋弘曾把自己的好友桓谭推荐给刘秀,他向刘秀介绍说,桓谭从小诵读经史,学识渊博,可以比得上前朝的杨雄、刘向。刘秀安排桓谭为议郎,对他很宠信。而且桓谭与刘秀都对音乐很爱好,所以刘秀经常把桓谭叫到宫中弹奏琴曲。桓谭不但博古通今,气度优雅,而且琴艺高超,刘秀经常听琴听到夜半,耽误了许多处理朝政的时间。

宋弘是位关心国家前途的大臣,他惟恐皇帝沉溺于音乐之中,乐而忘忧,不思朝政,造成严重后果。他决定谏阻这件事。有一天,他听说桓谭又给皇帝奏乐去了,就穿戴整齐坐在官府正堂上,命人把桓谭叫来。桓谭从皇帝那儿出来后,跟随宋弘派去的人一起来到宋弘的府堂。宋弘并不让座,他严肃地说:“为人臣者,要效忠皇上,更要替国家社稷用心。你整日给皇帝弹琴取乐,使皇帝疏于朝政,到底是什么意图?你是改过自新呢,还是等着我弹劾你?今天请你来就是想问问你这个问题。”

桓谭听了,顿悟前过,连连谢罪。他们交谈了好一会儿,桓谭才相别回府。

几天后,刘秀举行大型宴会,又命桓谭奏乐助兴。宋弘也在场。桓谭想到宋弘的劝诫,不免有些犹豫,但刘秀乃一国之君,君命又不可违背,左右为难之际,不由回头瞅了一眼宋弘。刘秀颇感惊诧,问其中缘故。宋弘离座摘帽、毕恭毕敬地说:“我向陛下推荐桓谭,本因为他学识过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朝政。但他却日夜陪陛下弹琴奏乐,使陛下疏于朝政,我因此责备过他。”刘秀听了有些不悦,但转念想一想,宋弘说的确实是至真金言,溺于音乐、荒于朝政,是国家强盛的障碍,障碍不除,社稷如何呢?于是他下令取消桓谭的演奏安排。

宋弘直言进谏取得很好的成效,刘秀从此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国家要政,再也不浪费时间耽溺于桓谭的音乐。

国君治理朝政,必有疏漏,臣民直言进谏以弥补不足,从而使朝政圆满,国泰民安。历代昏君败国的原因总有些是因为缺乏直言进谏的贤臣,或者直接是君主拒绝纳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则改,就可以避免大错。包括领导者也是如此。这就要有敢于指出上级错误的部下,而身为领导的人也要虚心听取下层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巧言救监史

春秋时期,陈侯令人修筑凌阳台,可台子还未竣工,好几个劳工就被处死,同时,又抓起来三个监史。人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群臣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事,就来拜见陈侯,并邀其一起参观凌阳台。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突然孔子跨前一步说:“凌阳台修得多美呀!陈王您多么贤德呀!然而从古至今,凡是圣人修筑台,哪里有不杀几个人就把台修好的呢?”陈侯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苦笑而说不出话,即刻下令放掉狱中的三位监史,并发誓再不滥杀无辜。

孔子面似心平气和,但却以反语击中陈侯的要害,使其回心转意。这比怒气冲冲地斥责,较易被人接受。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谋士进谏的艺术。

优孟大智劝楚王

优孟,楚国人,他以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而闻名。

楚庄王有个癖好是爱马,他给马都穿上华丽的绸缎装,让它们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并搭好清凉的大床供它们休息,喂的是美味佳肴,谁也不准怠慢它们。

有一天,一匹马突然死了。楚王心疼极了,他命满朝文武百官向死马致哀,准备以高级的双层棺材装殓,像对待宫廷官员一样办丧事。大臣对此很是不解,马怎能和人比?劝楚王不要这样办。楚王极不满,下令道:“有谁再为葬马的事向我进谏,一律处死。”

文武官员再没有进谏的,只是不服气。优孟听了这事,竟直闯王宫,仰天大哭且声泪俱下。楚王见状便问:“优孟,为何如此大哭?”宫中官员也感莫名其妙。

优孟悲伤地说:“听说大王最心爱的马死了,我们楚国是如此大的国家,要什么有什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为大王最心爱的马办丧事,却这样简单,就与一般官员的礼节一样,太失我们楚国的面子了!况且有些官员还要取消葬礼,我很是失望。”

楚王听了很高兴,便问:“依你的意思,应怎样办?”

优孟说:“应与葬国王的礼节一样,需用汉白玉雕刻内层棺材,用花纹精美的梓木做外层棺材,发动全城百姓挖坑堆土。并邀各国的使节前来送葬,让齐国、韩国的使节引幡招魂,赵国和魏国的使节护送。用整牛整羊来祭祀,再追封它个户侯的谥号。使天下所有的人都晓得楚王的马死了,我们的楚王把马看得比人重得多得多。”

优孟的一番话,使楚王如梦初醒道:“原来我犯下这样大的错!现在我该怎么办?”

优孟说:“对待这匹马应和其它牲畜一样,将它宰了煮熟,让大家饱餐一顿,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葬礼。”

楚王接受了这一建议。

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楚王一味地关心他的马,自然就怠慢了他的人民,一旦失去民心,国家的命运岂不危险。优孟的一席话,终使楚王如梦初醒,改正了其错误的做法。

长孙后明大义魏征免劫难

唐太宗晚年时,逐渐改变了刚刚即位时那种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开始不愿听批评了。

有一天。大臣魏征向太宗进谏,言辞很激烈,说得太宗哑口无言,忿忿退朝。回到后宫,太宗还很生气,说要找个机会杀死魏征。皇后长孙氏听到后问起事情的原委。太宗气愤地讲了刚刚在朝廷里发生的事。长孙后又问,魏征忠言耿直,皇上为什么反而要杀他?太宗告诉长孙后,魏征越来越不像话,当众羞辱他,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让他下不来台。

长孙后是太宗的贤内助,深明大义,她常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子们进谏时,规劝太宗,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她早就发现皇上近两年来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不愿接受反面意见,可皇上正在发怒,什么也听不进去,一说,可能还会火上浇油。长孙后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她立刻回到自己的寝宫,就像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穿上朝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向太宗请安。太宗看到长孙后的这身打扮,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原因。长孙后满脸堆笑,高兴地说是给陛下贺喜来了,太宗更加迷惑不解了。长孙后认真地说,她听说过“主明臣直”的说法。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职尽忠,大臣们就会直言诤谏,尽心尽力。如果皇帝昏庸,他的周围只会有阿谀奉承之人。现在皇上英明,所以大臣魏征就敢直言不讳,当面指责皇上的错误。皇上身边有像魏征这样的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力,大唐的江山就会万年永驻,所以她要向皇上贺喜,唐太宗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暗示自己不虚心纳谏。他觉得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此转怒为喜,要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同时更加敬重皇后,虚心听取魏征的进谏。

长孙后在不适宜直接说明情况的时候,利用含蓄的语句规劝皇上,取得了正面说服得不到的效果,为魏征免去了劫难,使大唐得以兴旺。

钱若水巧进谏救人一命

宋太宗年间有这样一个案子。招讨使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仇,他总想陷害卢之翰,除掉他,以解自己心头之恨,于是就想了一个奸计。李继隆先给转运司发了一个公文说:“朝廷准备八月份出兵打仗,转运司迅速筹备粮草,以待军需。”转运司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后勤部门,专门调拨粮草,接到公文后立刻派人调集粮草。筹措齐备不久,李继隆又来文说:“据占卜,八月出师对国家不利,没有取胜的把握,故改在卦相好的十月出兵。”这样,转运司又把筹集到的粮草发散了出去。李继隆得知转运司手中没有粮草了,又发文说:“据探马来报,敌寇已经在搔扰边境,我军必须马上进兵,粮草等军需物资即刻装车运送。”转运司刚把粮草散出去,一时收不上来,做了难。李继隆乘机向皇上奏本,说:“转运使卢之翰失职,军需物资缺乏供应,延误了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