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4806300000032

第32章 长寿秘诀(7)

个院子里,分家不分心。都争着供养老人、孝敬老人。老人88岁以前一直参加农业劳动,主动为儿孙分忧。老人骨折以后,儿媳们轮流守护在老人身边,端茶送水、铺床叠被、穿衣擦澡、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得细致周到。老人也十分疼爱儿孙,躺在病床上还为重孙们缝补衣服。在日本的儿子得知老人健在时,不但每年都寄来生活费,还特地请老人去日本。慈母之心促使她在102岁时远渡重洋,和阔别多年的儿子团聚。正如老人的孙子说:“孝敬老人,团结和睦,是我家的传统,父辈是这样,我们晚辈也是这样,我们都很孝敬祖母。祖母看到儿孙们都和睦融洽,她心里非常高兴,成天乐呵呵的。恐怕这是祖母长寿的主要原因。”

江苏如皋县邓元乡103岁的宋时氏跟着77岁的女儿生活,这一家人四代十五六口,一直和睦相处,老人也从不与人争吵,她心地慈善,见人总是满面笑容。所以当地人尊称她为“笑面活佛”。她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孙儿孙女们对她都很孝敬,好吃的总让祖母先吃,所以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很愉快。

家庭和睦,子孙孝敬,不仅在中国农村表现突出,在城市这样的家庭也不少。天津市离休工程师祝圣文就有一个“四世同堂,人寿年康”的幸福之家。祝圣文72岁,老伴65岁。上有百岁老母,下有五男三女,五个儿媳,七个孙子。他这个家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百岁老母至今仍耳聪、目明、神清、心静。他和他的老伴也都身体健康,鬓发未白,健步自如。1982年这个家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

家庭和睦,包括夫妻和睦。夫妻和睦,双双活到百岁的在中国不乏其人。

江苏洪泽湖畔有一对百岁夫妇。老翁薛廷佐107岁,老伴薛刘氏105岁。两位老人虽然生活清苦,但他们相敬如宾,相互体贴,相互照顾,共同生活八十多年。村里人对两位老人都非常尊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祖宗”,还经常给老人送柴送米,挑水扫地。老人过百岁那年,乡亲们为祝贺老人的百岁大寿和他们夫妻结婚八十年纪念,特办了酒席,乐得这对老夫妻眉开眼笑。

湖北省应山县郝店乡有一对百岁夫妻,老翁曾照和104岁,老太余尚英106岁。两位老人白发红颜,身体硬朗,还能做轻微的家事。

余尚英八岁就到曾照和家做童养媳,两人从青梅竹马到白头相伴,已共同生活了近一个世纪。夫妻俩一生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晚年更是相互体贴,相互照顾。曾照和性情温和,善于体贴妻子,余尚英温柔贤慧,勤劳质朴,对丈夫更是体贴入微。现在俩老形影不离,生活愉快。他们争取看到亲朋故旧为他俩举行“结婚百年纪念”的庆祝活动哩。

曾照和夫妇双双年逾百岁,除了他们夫敬妻贤外,还有一个儿孙孝敬、四代同堂的温暖家庭。一他们的儿子、媳妇都已年逾花甲,对老人仍然十分孝敬,在衣食住行方面总是细心周到地照顾双老。冬天儿媳特地做一套厚实和软的棉衣棉裤,儿子、孙子上山挑柴烧炭,把双老住的屋里烧得暖烘烘的。夏天大孙女为祖母祖父擦洗身子,扶老人到树荫下乘凉,曾孙女给老祖宗打扇、赶蚊子。老人看到下下辈对他们也如此孝敬,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这对百岁夫妻还受到当地群众关照,左邻右舍常来问寒问暖,逢年过节,村子里的晚辈都要买点老人喜欢吃的东西来看望老人。卫生院的医生定期给双老检查身体。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照顾,这对百岁夫妻晚年生活十分幸福。真是“人和寿高”。

药用天然祛病延年

古代食用天然药物,年逾百岁的寿星甚多。如黄帝时代的赤将子舆,专以百草花为食,一直活到尧帝时还能作木工,此时他至少是280岁了。屋全,常在槐山采药,以松子为食,并以松子献给尧帚,尧帝无暇服食。其身边人食之,寿至200余岁。春秋时代老子的学生关令尹常服苣胜子(芝麻)而“莫知其所终”。西汉时涓子好食苍术寿300岁。桂父常将桂叶和龟脑做成丸药服食,年逾百岁。石羊公采黄精为食也年逾百岁。犊子在黑山采松子、茯苓服食,活了数百岁。晋代王烈,常服黄精“年338岁,犹有少容”。焦先常吃白石(麦饭石)170岁仍能上山砍柴。

古籍所载服食天然药物寿至百岁甚至数百岁的事例举不胜举。如果说这些事例难以置信的话,那么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因为是举世公认的自然药物学巨著,其可信度就大得多。

仁和县有一官员,年轻时便见衰老之象,牙齿陆续脱落。一道人教以生硫黄入猪脏中煮热,捣烂,作成药丸如梧桐子大,随时服用。这位官员服后饮食倍增,步履轻捷,齿落复生,年逾九十还很康健。

王照服王方平通灵玉粉散(以硫黄为主药炼制而成),年九十,颜貌如童子,力倍常人。

李守愚每日晨起用白开水吞服黑大豆二十七粒。黑豆又名五脏谷,可补五脏,所以他到老不衰。

鲁女常生吃芝麻和苍术,不吃饭食,八十年仍然如少女模样。一日可走三百里,跑起来追得上奔驰的獐鹿。

昔有异人名叫赤脚张,传授服食枸杞的方给犄氏县一老人。这位老人服食后行走如飞,发自返黑,齿落更生,性功能更强,寿百余岁。

当今百岁老人中也有常服食天然滋补强壮药而获得长寿的。

四川南充县文峰乡100岁的党蒋氏,原是一个大胖子,60岁时生了一场病,身体开始消瘦。当地一位老中医告诉了她一个秘方:甜杏仁、芡实粉各十克左右与鲫鱼相拌蒸熟,每天吃一~二条鱼。连吃了三个月,她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之后每年她都吃二、三十次,至今身体一直很好,白发转青,面色红润,还能干轻活。杏仁在古方中就曾作为抗衰老的主药。现在研究杏仁含有维生素B1,能促进细胞新生,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芡实是健脾补肾的佳品,可以提高免疫功能。鲫鱼含蛋白质、氨基酸丰富,又有开胃助消化作用。三味配合,相得益彰,共起健脾补肾,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所以党老太太服后起到了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现在调查发现,生活在喜马拉雅山深谷的洪扎族,约五六万人。他们是世界上不生病的民族,平均寿命在一百岁以上。他们长寿与平时将杏仁穿成串当零食吃有关。

据报道,生活在太平洋的斐济人,约有六十万,从未有人患过癌症。就是因为他们以杏仁为主食,一日三餐,餐餐如此,因而斐济人的寿命也长。

四川平昌县元山乡平岗村有一位106岁的袁开兴老人,二十四岁时就离乡背井,去陕西太白山采药。渴了喝泉水,饿了吃沙参、山药、黄精,很少吃到米、面。一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元山老家。由于他长期以药代粮成了习惯,回家后还经常用沙参、黄精当饭吃。现在106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走路爬山赛过年轻人,还能挑五十斤重的水走六十多里路。

现在研究,黄精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心血管病、糖尿病的作用显著。动物实验证明黄精还能提高免疫功能,延长果蝇的寿命。

还有吃野生山蚂蚁长寿的人。湖南四明山下一位姓庄的老人,四十年前因上山砍柴,从陡坡上摔下来,昏迷不醒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苏醒,全身又疼又饿。他见到石头上有被太阳晒死的蚂蚁,抓起来就吃。到了第四天,不知怎的,连摔伤的两腿疼痛也减轻了许多。他认为是蚂蚁的作用。以后一上山就捕捉蚂蚁,将蚂蚁晒干,拌点盐就吃。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养成了吃蚂蚁的习惯,从未生过病,连感冒也没得过。1985年他举行百岁家宴,动情地给亲朋故旧揭示他长寿之谜说:“是小小蚂蚁使我长命百岁的呀!”

现在研究,蚂蚁能促使小鼠胸腺发育,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已退化的老龄小鼠胸腺增生,起抗衰老延寿命的作用。

无独有偶,在巴西亚马逊河的森林里,发现了当今世界罕见的高龄老人,一位名叫班尔巴的妇女,现年102岁。她的动物食品就是蚂蚁。

广西长寿之乡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盛产黄精、蛤蚧。有的百岁老人长期吃黄精、蛤蚧,身体健壮,很少生过大病。黄精、蛤蚧都有滋补强壮作用,所以不少老人服后,八十岁还能过性生活,九十岁还能结婚。

广西、贵州、四川一带天然植物药特多,农村素有采集天然植物药健体补虚,防病治病的习惯。天然植物药多无毒副作用,常可就地采集,十分方便。所以不少百岁老人一生中未服过化学药物。有点小伤小病,常常是自己采集草药治疗。

贵州百岁老人陈田氏,不仅采集草药为自己治病,还为乡亲服务,成了农村的业余草药医生。

四川中药材资源丰富,居全国之首。不少农村百岁老人,不但认识十数种草药,还懂得不少“偏方”。有些分文不花的“偏方”,甚至能治大医院治不好的病。

四川乐山101岁的曾玉莲,峨媚县102岁的李淑清、100岁的罗惠明,青山县100岁的吕福迁,广元102岁的余海清等,都能用草药“偏方”治病。

另外,还发现那些经常有点小伤小病,体质较虚弱,经常吃药的人,反易长寿;而那些看似体质强壮,一次未生过病的人,却容易死亡。这一方面说明药物的作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虚有病的人,由于平时注意药物保养和日常生活的保养,所以不生大病,寿命得以延长。平时体质健壮,不易生病的人,往往不注意养生保健,一旦得病,就容易危及生命。

药用天然的“药”,不只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还包括各种自然保健方法和自然疗法,如饮食保健和饮食疗法,气功、按摩等养生调摄法,对病有辅助治疗;病后康复调养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善于自身调养者,更有利于祛病延年。

上海黄埔区102岁的孙婉芳老太太,30多岁时就患有严重的胃病,几次大出血,病情十分危重,都经医院及时抢救而脱险。最后一次脱险后,孙老太便注重调养,少吃多餐,辅以药物,后来病再也没犯过,所以百岁高龄身体还很结实。

光靠医疗条件好,自己缺乏保健知识,不善于调养也是不行的。百岁退休老人郭养元,身患高血压、偏头痛、关节炎和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吃药治疗见效甚微。70岁退休以后,他阅读了大量养生保健的书,学会了自己按摩,持续几个月后,一个小小的奇迹出现了:血压由190/120(mm—Hg),下降为170/100,而且头昏减轻,饮食和睡眠明显好转,腿脚也轻快多了。这初见的成效,坚定了郭养元积极养生的信念,他多方搜集有关养生和按摩的资料,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保健按摩方法。一年以后,他停止服药,各种病症却逐渐消失了。可是二十年后,在九十二岁和九十四岁时先后患了一两次癌症,经及时诊治,病情好转,但第二次膀胱癌手术后,因流血过多,他卧床两个月。病势稍见好转后

,又开始了自我按摩,并注重日常生活的规律化。他参考保健书给自己制定了一张平衡营养的科学食谱:

早六时,煮嫩鸡蛋一个,稀饭一小碗,馒头一片,小菜、麻酱、酱豆腐适量。

上午十时半:牛奶一碗或鲜汤一碗,间或加一个鸡蛋。

中午十二时:饭前先喝一点汤,米饭一两,一疏菜(经常更换品种)炒瘦肉,或鱼。

午后六时:馒头或饼一两,米粥或玉米麦粥一两,菜为豆制品或各种新鲜蔬菜。偶尔饮少量啤酒或黄酒。饭后吃水果。

郭养元老人除按食谱按时进餐外,还做到起居有常: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先自我按摩,然后洗脸。之后到室外散步半小时,早饭后听新闻广播,八点钟到公园散步,十点半进食后,小憩半小时。然后读书、写字。午饭后,做点家务,之后读报、午睡。下午三点出外散步、买菜。回家后做些家务。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再看看科普刊物和电视。晚上九点准时上床,入睡前自我按摩半小时。

由于郭养元老人注重自身调养,积极与医生配合,终于战胜了癌症,寿至百岁,仍行动自如,谈吐清晰,思维记忆不减当年。

寿有遗传晚婚少育

遗传,中医学称为先天祟赋,简称禀气。先天禀赋与人寿天的关系,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强寿弱天,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厚)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体弱,体弱则命短。”这就说明人的寿命与父母遗传有关。《养生肤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肥瘦在母,寿天在父”。意思是体质和寿命都与遗传有关。《延寿第一绅言》还记载了为使儿子身高,特选身高的女子为配偶的事例。可见古人对体质和寿命的遗传问题,认识已相当深刻了。

正因为寿命与遗传有关,所以中国历史上有长寿家族,也有短命家族。如宋代琼州人杨避举一家八九代人都长寿。当时一位姓李的太守曾专程去他家访问。见杨避举的几位父辈都是120岁以上的人,祖父仍健在,已160多岁了。杨避举也年及百岁。另据《苏州府志杂记》载:“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南巡,有湖南老人汤二程来接驾,年140岁……其曾孙随者,皆须发萧然之翁也。”一家几代人都长寿,显然与遗传因素有关。

清人赵翼笔记《赅余丛考》记载了一个短寿家族:“昔谢庄自谓家世无高年,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二,祖四十七。庄亦四十六而死。”

寿命虽然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不可改变。王充就提出了用相当于现在说的“优生”方法来改变遗传因素,使其子女禀受父母之强而达到长寿的目的。《延寿第一绅言》用选择配偶的方法来改变遗传因素。中医学有后天养先天的理论,即先天遗传不好,可以通过后天调养加以改变。

《养生肤语》也说;“寿天在父,……但养和全德,此刻由乎已者。”因此,只要自己注重养生,即使父母寿命短,自己也可望长寿的。如明朝定海人俞敏德,幼年父母早丧,他长大后在住地周围广种竹木,讲究摄养,却寿至105岁。

当今百岁老人中相当一部分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据湖北调查,八十八岁百岁老人有长寿家族史者占65.91%。在农村百岁老人中,遗传因素尤为突出。

新疆英吉沙县136岁的吐地沙拉依老人,是中国当今最老的寿星。他一家三代都是百岁寿星:母亲110岁去世,兄135岁去世,大弟103岁、二弟101岁相继离开人间。吐地沙拉依的大女儿110仍然健在,最小的儿子也已六十岁。这是一个贫苦农民之家,吐地沙拉依76岁之前以放收为生,后被商队雇用,沿着古丝绸之路,经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尔、阿富汗,前往沙特阿拉伯行商。1948年返回家乡时已整一百岁了。现在老人除左耳稍有些发外,血压、脉搏都很正常,还能爬楼上取东西。他们成为“百岁寿星之家”,显然与遗传因素有关;当然与他们经常劳动、运动、爱吃酸牛奶、不嗜烟酒等也有一定关系。

四川沐川县舟坝乡的百岁老人刘张氏,也是一家三代长寿,母亲102岁去世,大姐活了100岁,她的女儿也近80岁了。

青海高原上的回族百岁老人马朵则,五代同堂,她的母亲过百岁才去世,大儿大女也都是古稀老人。

必须指出,遗传并非绝对的长寿因素。同是长寿父母所生,兄弟姐妹并非都长寿,甚至有父母长寿,所生儿女都短寿的,与自身调养关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