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4806300000020

第20章 大脑健康(10)

就情绪的发泄来说,据说某医院为了防止老人发呆而提倡所谓“微笑体操”,要他们每天边做活动手、脚、脖子等部位的体操边微笑。理论上,若不觉得可笑就笑不出来,但是奇怪得很,如果勉强露出笑容则心情会逐渐缓和起来,最后变成高兴及快乐。因此,老人们在那里边活动手脚边尽量露笑容。听说是藉此防止老人发呆,但像这也是依赖情绪之发泄的一种头脑健康法。

为了活在现代而放出“C”

最近,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凡提倡叫做“交流分析”,为了成长及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指出人的自如附图所示,有被父母灌输的伦理感或正义感那种自我(P)、在小孩时任意发泄情绪之方式而仍旧留下的自我(C),以及随着成长而获得之合理、冷静的自我(A)三种混在一起。他指出,当这三种自我A、P、C均衡地发生作用时,当事人感觉生活相当充实,与他人的交流顺利。P大的人,是重视权威而常说“应该如何才行”的顽固者,通常不受人欢迎。则经常冷静、好讲小道理且很会计较,这种人也不容易交往。而在现代生活的人们往往会变成相当抑压。

因此虽然P和A都重要,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重视C,大大地回到童年时代,放出此种自我。这对头脑的健康很重要。

存心每天付出一个爱抚。额外服务逗弄婴儿和有在的承认

提倡父流分析法的埃里克·凡,除了上述的PAC以外,也提出了所谓stroke说。stroke一词在此表示“爱抚”,并且首先对逗弄婴儿一事用“爱抚”一词。

据埃里克,凡说,曾经有这样的事。某幼育婴院收容了许多同一天出生的婴儿,因此大家一齐对婴儿们一视同仁地喂牛奶或换尿片。

但是过了几天后,其中只有一位婴儿身体成长得快,并且笑或想说话的头脑机能也比别人发达。因为那位婴儿成长的程度超过了其他的婴儿。医师们特别加以调查,结果知道——因为那个婴儿的脸比别的婴儿略微可爱,大家照顾他时会亲其脸蛋或逗弄一下。也就是那个婴儿被爱抚得比别人多,才比别人发育得快。

此种事例很多,埃里克·凡因此做出下列的结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决不可缺少爱抚。它与饮食或睡眠一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力很大。”

依他的说法,这爱抚虽然在婴儿时可以用亲脸或逗弄的方式使对方满足,但是长大后当然不生效。对于大人的爱抚,要变更为“承认其存在”的方式。

若问候别人,则对方也会问候你;开会时你自己的提案被大家接受——这表示别人承认你的存在,这与对婴儿的逗弄一样,对那个人的成长是不可缺少的。不论谁都在期求那种爱抚,到公司服务或加入各种团体,事实上也是为了追求爱抚。并且,感觉凡是可以充分给与爱抚的团体或人对自己来说有无比的魅力,觉得加入那种工作场所或团队是极有意义的事……。

爱抚的收受

如果想一想,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未被爱抚,也就是未被承认其存在的人看起来寂寞。他们一点也没有朝气,并且行动别扭似的人较多。但是,此种人一旦获得许多爱抚后,就立即变得有朝气。

听说有一位已经不被人关心的独居老人,因为忍不住而每天寄邮件给自己,以等候与送邮件来的邮差见面为惟一的乐趣。对于那位老人来说,邮差是惟一(以送邮件的方式)承认其存在的人。

如此,爱抚是人活泼地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营养剂,因此就头脑的健康法、老化防止法来说,不妨彼此更加合作,尽量交换“爱抚”。

若有人给你爱抚,你就应高兴。它像饮食一样可以使人获得满足,因此想获得很多。但是,别人也希望如此。所以,着想从别人获得爱抚,则自己也应该尽量付出爱抚。奉劝大家,经常自动先为别人付出爱抚。

多说一些代表爱抚的话

有一位主妇在报纸的投稿栏指出,在横滨市的通学路,不论晴雨,每天早晨都有一位老人笑容可掬地大声向路上行人说:“早安!小朋友,祝你快乐地上学。”而孩童们也会挥手或问候他。据说,这已经继续了两年。

那位现年88岁的老人与其老伴一起生活,据说仍然健壮。他每天早晨如此向人付出爱抚,也从别人获得很多爱抚。据说,当昨天没有向他说“早安”的小孩今天自动向他说“早安”时,他最高兴。对于这位老人来说,那种小孩的一声“早安”能给他带来无比的欣慰。

我们应该过付出爱抚的生活,无论坐火车或电车,都先向旁边的人打招呼。遇到做好事的人,应该马上向他招呼表示谢意。

我在拉面店吃到很好吃的拉面时,一定会向老板说:“这拉面真的很好吃。”在百货公司遇到很亲切的店员时,一定会说:“因为你的亲切而感到很高兴。”并且,如果对方说:“不,你客气。”而露出高兴的表情,认为这就是对于自己最高的爱抚。如果大家如此彼此交换爱抚,则那天会显得很快乐,头脑也会变得年轻。

不过,应该想到奉承话与爱抚不同,如果随便说些不是真心的奉承话,则反而等于在嘲弄对方。

爱抚指坦率地从内心承认对方的好处,注意、关心对方的存在或行动,决非只是说说而已。

无偿的行动是佛所赐的爱抚

最近劝大家要具有“附赠的精神”,而这与上述的“爱抚”类似。这是以佛教的思想为基础的,而佛教上的“慈悲”“功德”“布施”,若平易地说都指这“附赠的精神”。

所谓“附赠的精神”,指自动为别人提供不属于义务的服务而不要对方回馈。例如,有人把化妆室前的拖鞋弄得乱七八糟。经过那边的自己并没有义务去整理,即使不理也不会有人责怪你。但是,自己悄悄地把它整理,使后来的人方便穿,这就是额外的服务,也就是附赠的精神。并不是非这样做不行,也没有希望这样做了之后有人夸奖,只是想做而那样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主性吧!

如此,佛教所说的自主性,不是以侵犯别人的立场去主张自己的权利,是指自己主动采取“附赠”的行动。可以做此种“附赠性行为”的人,是充满佛教所说的自主性而自己有宽裕的人。

我认为“附赠性行为”等于向别人送看不见的爱抚,这样做之后,他本人可以从佛那里获得无限的爱抚。如此至少每天送一次爱抚,每天做一件“附赠性行为”。此种心态或许可以成为过有朝气的人生的原动力。不为烦恼了也无用的事烦恼。

用脑筋与费心的差别

古谚说:“宁可用脑筋而不要费心”,如第三章所述,脑筋愈用愈能发挥机能,也不会患痴呆症。但是,如第四章所述,若费心而多方烦恼,则反而消耗脑筋。

用头脑与费心神有什么不同?今以去赛马场买彩券为例说明。购买预想会中的彩券,或自己也在赛前检查场实际查看,多方考虑到底买哪一个。对于赛马迷来说,这种努力虽然辛苦,却是快乐的事。如此收集材料或分析、判断,有时也运用第六感。说起来,这是有智慧、创意之思考的时间,这叫做“用脑筋”。

在终于决定买某彩券并取得后,任何人就开始烦恼,开始闷闷不乐地想,例如:“等一下,那个家伙说买了五一一六。没有按照他的话去办,或许他说的才正确也说不定。”

在决定且实行了某事之后才想“那样做到底对不对?”也没有用,但是可怜得很,众人常因而烦恼。如此闷闷不乐地继续想到最后决定胜败时止,这叫做“费心”。

每天像观音菩萨一样地修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应该尽量减少此种消耗脑筋的“费心”,这或许是头脑健康法上重要的心态。

在般若心经的开头有一段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在梵文中是指智慧的完成,而智慧的完成乃指维持正念而不夹人一切杂念在内的状态。

坐禅并计数一、二……。当把精神完全集中于此时,在那里只有“数”而没有其他任何存在,这就是维持正念而不把一切杂念夹入的状态。据说,“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音菩萨)彻底做了此种修行,因此“度一切苦厄”也就是消除了烦恼、痛苦。

我们最好平常就培养像观音菩萨一样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维持正念而不把杂念夹人、也就是不去想即使想了也无用之事的习惯。因为模仿观音菩萨做,故这叫做菩萨式头脑健康法。

那么,怎样修炼才能做到不去想即使想了也无用的事?不为此种事费心?除了彻底靠坐禅修行之外,在日常生活上也有一只要自己有心即能做的方法。

交流研究所的稻坦氏所说“把心隔开”,也可能是其一种方法。如果把房间适当隔开,则彼此看不见而不必介意对方的存在。同理,在某件事结束后立即把心隔开。例如,假定在公司将要下班时同事对你说些不中听的话,而你生气。一般会把那个不愉快的心情带回家,而一直在内心骂对方。但是不要这样做,不把那不愉快的问题常回家。这种把问题适当区分的做法,叫做“心的隔开”。

我们若在平时即培养以此种心态过日子的习惯,则一定可以成为小菩萨吧!与其生气,不如退一步想。

其次,所谓u字型回转式思考,也是可以使人不为即使烦恼了也无用之事烦恼的有力方法。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遇到问题,常会遭遇困难或生气。在此种时候,不因受窘而闷闷不乐或生气,转而去想一下其原因或对策,这叫做U字型回转式思考。

有一位主妇,其丈夫爱喝酒,每天晚上在外面一家接一家地喝,夜半回家后大声叫:——喂,我回来了,肚子饿了,快弄饭给我吃。”

每天晚归又要求为他弄饭吃,这样真叫主妇受不了。

如果此种现象久了,则夫妻不是吵架就是闹离婚。即使不这样,太太也会觉得遇人不淑而非常烦恼。

但是,这位主妇是平时就有u字型回转式思考的人。她不因丈夫晚归而烦恼,反而退一步想:“他在外面可能很辛苦,肚子饿回来怎么好意思不弄饭给他吃,不过,也不能经常等他到夜半,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考虑了一整天后,终于想出如下的简便方法——买来袋装的速食拉面倒在大碗里,把装了开水的茶壶放在旁边,并且附了便条,上面写:“你工作这么晚,太辛苦你了。你可能肚子饿了,请用这壶开水泡拉面吃。”

丈夫回家后想把太太叫起来,但是看见已经为他准备了拉面后,被其好意感动,那天只好按照便条上的指示吃拉面后上床。

问题未完全解决时再退一步想 太太以为成功了而高兴,第二天起床后却皱眉了。因为丈夫酒醉而未收拾吃剩的东西,蟑螂爬满地,显得非常不干净。

她又考虑了一整天,这次想出了下列的方法——买来大纸杯以代替大碗,在吃完拉面后顺手丢进垃圾箱。如果这样做就不会不洁净,丈夫也觉得方便。这位主妇,从此不再为丈夫夜半吵着要饭吃而烦恼了。

后来有一家食品制造商购买这个创意的所有权当做一杯装鸡蛋面发售而大为畅销,这是从烦恼型消极性思考经由u字型回转变换为创造型积极性思考的例子。

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以外,只要多动脑筋就能想出各种菩萨式的健康法。如此修行,使自己不为即使烦恼了也无用的事烦恼,也是有益于头脑健康的有力方法吧!

应该多自动共同学习老人大学颇受欢迎

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与其独居,宁愿与伙伴在一起”或“希望与合得来的朋友一起做什么”——会这样想是人的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