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4805200000010

第10章 篆刻技艺(1)

识读篆书

篆刻是一种抽象的文字造型艺术,其文字主要是采用篆书,所以前人均将篆法作为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前提。近代孔云白曾说:“治印之于书艺,实为第一要义也。”明代赵凡夫也说过:“今人不会写篆字,如何有好印。”篆法在篆刻中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基础坚实,房子才稳固。

识篆,即掌握我国的造字法,熟悉文字学;刻印一定要符合六书,不在印文中出现错字。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是古代人总结出来的造字法和用字法。按照六书的准则,我国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出处和造字根据的。我们在刻印中不能以楷字的结构来推想篆书的结构,用拼凑偏旁部首的方法生造出一些字来。有一部分字,楷书形体的某一部分是相同的,可是写出篆书来却不一样。比如奉、奏、春、秦、泰,其一部分楷书的写法是一样的,而篆书却各不相同,分别写作。又如市、方、言、交、主、文等字,楷书的字头也一样,而写出的篆书更是不同,它们分别是:。楷书“句、匀、勺”都有“勹”,而篆书却写作。“花、叶、苟、蒙”四字在楷书中均有个“艹”头,而篆书的写法也都不一样。因此,凡遇到这类情况是不可举一反三的。楷书的“王”字应篆作,如果写成王,就成了篆书的“玉”字,因为篆书的“玉”应写作王。还有的字过去释作一字,现在又释作另一字,当以现在释法为准。比如“幸”字,汉印中写作,过去楷书释作“年”,但现在还当“年”字用,那就不对了。有的字,篆字的偏旁部首是一样,而楷书却出现了变化。比如在篆书中,“蜘”、“蛛”二字皆从“”而不从“虫”,“鳌”与“鳖”也从“敝”,而不从“鱼”,它们分别写作。简化字在复原为繁体字时,也容易产生错误。如“云”字复原为繁体字时,写作“云”,篆作,但篆书也可直作;而当作“说”来用时,只可作,不可作。“后”字和“後”字现今简化字已不分,均写成“后”,但如果是用作“皇后”的意思而写成“後”,那就不对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刻印时要处处留心。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篆刻作品,论章法和刀法都还不错,只是不合篆法,一字之错而前功尽弃。朱白相间印“魏克慎”本是给姓魏名克慎的先生刻制的姓名印,“克”当篆作,作者不知是楷书“充”的篆书,错把“克”字刻成了“充”字,印文成了“魏充慎”,给人家改了名字。一字之错给该印造成致命的硬伤。

怎样方能识篆?行家认为,认真研读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识篆的根本途径。《说文》是古代字书,旨在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探究原始意义,至今仍是治古汉语、识读篆书的重要工具。刻印不研读《说文》,就难免不在文字上出差错,甚至闹笑话。“引人入胜”一印,字取小篆,朱文入印,布白合理,也有笔意和金石味道,只是印文中的“”不是“胜”字。因为“胜”是后出的简化字,“胜”和“胜”在篆书中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说文》卷十三下第十八页有篆文,其意义是“任也”,“从力朕声”,读音是“识蒸切”;而作者取的字则是卷四下十三页的篆文,其意义是“豕膏臭也”,“从肉噪声”,读音是“桑经切”。这样一来,这一印文的意思就令人莫名其妙了。

另外篆书字典也是识篆的必备工具。篆书字典按各种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综合字典和专门字典;断代字典和通历字典;字音字典、字形字典和字义字典等。历代查篆字的字典也分以上几类,综合字典是兼收各种篆字的字典,专门字典是只收某种篆字的字典,断代字典是只收某个时代的篆字,通历字典是收录历代篆字的字典。

识别篆体

别篆,即要能识别不同的篆体,使用不同的篆体;在同一方印中,文字尽可能统一,不要采用几种不同的字体。

(一)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大臣李斯统一其文字,下令全国“书同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有改,所谓小篆者是也。”秦篆流传至今可见者有:

《泰山刻石》,现存山东泰安,久罹水火之灾,现存完好者仅八、九字,其他尚有《峄山刻石》的徐铉摹本,宋郑文宝根据篆文重新刻石,现存西安碑林。秦刻石文字,字形较长方,上束下疏,笔画圆转均匀,沉着遒劲,是当时的标准篆体。因《泰山》、《峄山》等刻石,世传为李斯所书。故又称为“斯篆”。这种篆书体在汉印中虽然少见,但汉印中印文,多以这种字的结体变短变方。笔画多化圆孤为平直,转角则变圆为折。在少数印文中仍可窥见其遗影。如“王初”、“缭”等。

另一种是秦代实用器物上的权、量、诏版。这种文字基本结体属小篆系统。只为适应制作,有铸,有刻,故结体渐变方,笔画多横平竖直,转角化圆为折。虽然字形通篇大小不一,用笔也不太圆熟,但欹斜自然,遒劲朴实,这些诏书文字不可能每件都出自当时书法大家李斯、赵高、胡毋敬之手,从存世作品看恐多为下层小吏所为,是实用的艺术品,也为汉印文字的发展起到过渡或推动的作用。尤其是陶诏量上的文字是用陶印在陶量未干时压印上去,再行烧制的。这种陶文刻画意味少,笔画浑融流动,很有汉铸印味道。

西汉初年,汉印中字体与印制多承用秦代,故四字印多加“田”字格,长方形二字印多用“日”字格,其文字亦多少带有秦篆中意味。尤其是权、量、诏版的方折与刀味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魏晋凿印中印文可见其一脉相承。

(二)摹印篆

秦代用于印章中的一种篆体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谓: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继承秦摹印篆,加以发展。即根据印章形式将其字规整填满,停匀,使之符合印章方寸之地的空间处理。故其字多为外形方整,横平竖直,转角多带方意。说文解字叙:“五曰缪篆”。清段玉裁注曰:“摹、规也,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现从存世秦印实物来看,其形体略方,笔画平直,与小篆有同有异。汉代印章中多使用这种文字。元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中第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如“汉假司马”等印中可见。

(三)缪篆

这是汉印中一种故作屈曲回绕匀满的字体。多用于私印。徐铉注曰:“……绸缪、即屈曲缠绕。”清段玉裁注说:“缪,读绸缪之缪。”清孙光祖《六书缘起》说:“何为乎缪之?欲其匀而满之也。”近人罗福颐《印章概述》中说:“绸缪就是纠缠或束缚重叠,像一根绳子缠绕在一起就可叫绸缪,或者称缪。因此,缪篆也就是一种形状曲折回绕,用来刻印文字书体。”“想是当时的美术字,传世瓦当文中的‘永寿嘉福’瓦,上面的文字就是如此,这就是许慎《说文解字》叙目所谓缪篆。”过去有人将汉魏印章上的摹印篆也都称做缪篆,严格说这是不对的。

(四)殳篆

殳篆是古代兵器上使用的篆书,带有装饰味,犹如今之美术字,亦为秦书八体之七曰“殳书”。段玉裁说:“‘殳’以凡包兵器题识,汉之刚卯、亦殳书之类。”但在印章上文字多与缪篆或鸟虫篆近似,故不单列。

(五)鸟篆

鸟篆结体,类似缪篆,笔画屈曲盘绕,其中有些笔画作鸟形,或禽类,或立、或翔、或游,较为别致,也是当时的一种装饰字体,早在春秋战国时的王子,越王勾践剑,琥王矛等青铜器铭文就有了。《后汉书·灵帝纪》中载有:“(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唐李贤注:“鸿都、门名也,于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四曰虫书”。徐铉注:“虫书即鸟虫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鸟篆又名鸟虫篆,这是因为有些印中有鸟虫混杂。故笼统称之。实际上细分之有鸟篆,也有虫篆,亦有似鸟似虫的,故含混名之。

(六)虫篆

虫篆亦始见于秦书八体中,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八体……四曰虫书。”其结体类近缪篆,但有不同处:一是认为线条笔画颤曲蜿蜒如虫之状。近人马国权《缪篆及其形体初探》中说:“虫头不像鸟头,特征并不明显,主要以身子的蜿蜓回绕作为这书体的征象。”也有的称为“蚕书”,另一种是虫头较为明显,亦如蝌蚪状,故也称为“科斗篆”的。

(七)鱼篆

即字中笔画,有的易鸟虫为鱼形,梁庾元威《百体书》中有“鱼篆”的记载。亦云汉武帝游昆明池,学士陈遵所作。“体鱼之首为乙,尾为丙,以纪其瑞焉”。实际上都是当时一种装饰用的美术字体。

鸟、虫、鱼篆在汉印中用于私印,有专一为之者,亦有数种合用者。工艺绘画制作性较强,故有称之为“鱼虫篆”者。偶为之亦见别趣。

(八)悬针篆

汉印中偶见,魏晋六面印中常见,其竖笔多引长下垂,有似悬针,故俗名称之为悬针篆。唐徐坚《初学记》引王情《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故谓之悬针。”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唐玄度十体书》:“悬针书:唐喜,后汉章帝建初中为秘书郎,工篆隶著书,尤喜悬针垂露之法,后代行之,以此书《五经》篇目。”故后世除印章字用外,亦常用以题经典签条。

(九)叠篆

为了使印面空白充满,故意将字少之笔画作屈曲盘叠使之延长,点划全作纵、横两个方向以填满空处,求及均匀。其曲折次数,视笔画多寡和印面章法安排需要而定。元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清陈澧《摹印述》:“昔人谓唐时印皆‘九叠文’,其实不尽然,厉万榭尝辩之矣:九叠文甚俗,然实出于缪篆屈曲填满之法,但加甚尔。”故后人以为叠篆言其多也。出自唐以后,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通称为“九叠篆”,细察汉魏印章,亦有少数叠篆,只不过叠数较少而已,有三、四、六叠者,唐以后流行之叠篆,实渊源于汉也。亦汉“缪篆屈曲填满之法加甚”的结果。

(十)隶书

汉之摹印篆,有的缪篆字笔画较少,结体较平直,近乎隶书,故清桂馥《续三十五举》:“缪篆与隶相通”。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举《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是吾碑》为“以隶笔作缪篆者。”实完全以隶入印者亦有之,如“门浅”等印,是1954年在长沙汉墓出土,为殉葬应急之作,所用书体,正是当时通行之隶书。晋殉葬石印“零陵太守章”亦是。

(十一)古玺文

汉代印章中的古玺文字。多存在于两面印或套印中,如“江恂彳九”与“江洵私印”,套印中的“江洵彳九”“丁少翁”套印中的“丁”字;“仁土”与“季相如”两面印中的“仁土”一印,都可见两印中有一印,或印中有字是古玺文字。

(十二)汉篆

汉篆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秦篆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屈曲、填满,笔致多呈现出生拙之味,不像秦篆那样光洁匀净,如《群臣上畴石》、《袁安碑》、《袁敞碑》等;另一种是参杂隶意的篆书,外形扁方,或方正,笔画多横平竖直,转角多折转,如新莽《嘉量铭》和在汉镜、铜洗上的铭文等。在汉印中如“张九”中的“九”字,“庸母印”中“母”字,“常利妄宜子孙”,“受福”印中“受”字,“邓高”一印中的“邓”字,“李安成”印中的“李”、“成”等等,都具有汉碑额篆的形迹与影响。

练习篆书

学刻印章除了多读篆字书籍,认识篆字,区分书体,还要多看碑帖,深谙书法,领会书法笔意。在篆刻艺术中,缺乏笔意的篆字,是枯燥无味、缺乏美感的。清代和近现代篆刻大家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无一不是精通金石学、文字学的著名书法家。他们从研习篆书中探求篆刻艺术的法度和韵味,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使篆刻作品愈加显得格高韵胜。从他们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中,便可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习篆从何处入手?明代朱简有一段论述。他说:“序字先小篆,秦斯碑刻,端朴淳雅,一扫前芜,始有归指,取以为则。次大篆史籀、石鼓、信体结构不律,而符小篆,因之取以为宗。次古文,三代金石铭款,不能遽有所考,而似形立意,开拓规模,取以疏其源。次八分、权量、神谶摹刻、印符,文简而方,笔正而劲,体兼隶篆,微生写意,取以极其变。奇字通于古文,缪篆通于八分。”他的方法大体是从易到难、由近而远,今人习篆仍可参照此路。但惟因近代以来吴大、杨沂孙、王福庵诸家所书说文部首的墨本及康殷书释说文部首、邓散木说文部首校释相继面世,目前多数主张,今人习篆在初学阶段可先练习《说文》五百四部首和上述各家的部首墨本,再临习秦代峄山、会稽、琅琊和泰山刻石及唐代李阳冰小篆,并结合临写清人吴让之、吴昌硕等家篆书;接着可临习与秦篆风格相近的汉隶,如《袁安碑》、《袁敞碑》、《开母庙石阙》等;进而临习同一时期方体或亦方亦圆的自由体篆书作品,如秦诏版、汉碑额及《祀三公山碑》等;最后再临习石鼓文拓本、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直至西周时期的金文。有关执笔、运腕、运笔等习篆的具体方法,可遵照书法的一般原理,此处不作介绍。

用篆方法

用篆亦称用字法,是篆刻文字的变化规律和艺术处理方法,主要指篆刻文字的选择方法。文字的选择包括书体的选择和文字内容选择。印文内容包括文字和肖形。文字有各种书体,篆刻艺术主要是篆体文字,偶尔使用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书体入印。

选字入印,要注意文字的年代差别、风格差别和书体差别。年代差别是指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语言词句和书体。古代汉语词句和现代汉语词句有很大差别,各个时代都有当时比较流行的词句。如汉代流行“长乐”、“未央”等语句,现代流行“的士”、“流水线”、“拉长”等语句。所以选择入印文字内容时要注意时代感,用当时流行的语言词句入印,既可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如汉代的瓦当文,从中可认识汉代的一些社会状况,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选字入印的书体差别,是用字法的主要问题。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书体,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碑、唐楷以及宋元行草。所以,同一方印中,文字的书体要统一,要按前人的经验灵活对待。但因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有很大不同,古文字的单字数比现代少,有些古字现在已经不用,成为死文字,而现代有些新文字古代却无,因而就必须根据六书理论创造篆体字。但必须是该字在古代既无篆体,又无通假的情况下才能造字,不能随意杜撰。所以,入印文字书体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结合印文内容实际选择书体;

2要避免书体的混杂;

3要注意所选书体的艺术特色。

前人关于书体选择的观点,认为每印必须用一种篆体,不能秦篆混杂汉篆、秦篆混杂金文、金文不能混杂甲骨文等,各时代有各时代的篆体,不可混杂或更改篆体。此种认识虽可借鉴,但也不必拘泥。因为,从文字源流来看,文字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小篆中多古文,为印界公认。说文中所列的篆体,多数是大、小篆篆法相同。如“臣”字,小篆作“”,大篆作“”或“”;“门”字,小篆作“”,大篆作“”或“”,结体完全相同,只是稍变其字形而已。所以,只要互相变换一下字形和笔法,各种篆体是可以相通的。

具体来讲,入印文字的书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用当时流行的篆体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