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4805100000074

第74章 军事谋略(下)(18)

与马科斯藐视敌手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科拉松在竞选中给人以纯净谦逊、质朴温婉的印象。她出来竞选,先声夺人,竞选活动展开后,她所到之处,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她的演讲激动人心。每一场竞选讲演中,她常播放她亡夫的讲话,这样能勾起群众对阿基诺的怀念,也增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和支持。她针对马科斯的专制独裁统治,制定出竞选政纲。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菲律宾成为自由民主的国家,杜绝可能造成个人专制独裁的一切可能;打破马科斯及其家族和亲朋对经济的垄断;废除美军基地,同菲共及其他反政府武装举行会谈,争取停止内战等等。这些内容十分符合广大选民的心愿,也就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她。科拉松的竞选活动有声有色,最后取得了胜利,成为菲律宾第一位女总统。

两个阵营相对,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前者说的是自信,后者说的是要有智有谋,凡事都应有行之有效的对策。马科斯盲目乐观,疏忽对手,临到发觉大事不妙,才匆匆上阵,未免失于慌乱;而科拉松先声夺人,步步为营,顺时应势,一鼓作气,毫不懈怠地赢得了胜利。虽然,马科斯的下台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谋略在其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萨达姆化敌为友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军队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遭到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不几天,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埃及、丹麦等国的军队陆续开向海湾,这些军队来自世界各大洲,不仅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也有伊斯兰国家、甚至阿拉伯国家的。多国部队以其精锐的部队、先进的武器为后盾,在伊科南端和伊拉克的西边形成了一道强大的壁垒,想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与军事对抗相配合,全球的大多数国家还对伊拉克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

国际社会对伊拉克侵略行为的强烈反应是萨达姆所未预料到的。伊拉克面临着比萨达姆所想像的还要大的困难。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已与其地域广阔的东邻伊朗苦战8年。两国虽于1988年7月结束战争,但是双方关系十分僵硬,有关战后事宜一直未能解决。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使伊拉克腹背受敌,面临着灭顶之灾。多国部队本已是伊拉克很难对付的,若伊朗趁火打劫,伊拉克该如何呢?萨达姆素有诡计多端者之称。面临这次严重灾难,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外交战略。他权衡形势,多国部队毕竟是伊拉克目前所面临的最危险敌人。若是先消除了多国部队的威胁,伊拉克就会成为海湾的军事强国。在此情况下,伊拉克只有牺牲一部分国家利益,同伊朗和解,争取伊朗的中立甚至友好,改变前后挨打的被动局面,集中精力对付多国部队。

1990年8月15日,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不到两周,萨达姆就开始实行了他的对伊朗新外交战略。这天,在百忙之中的萨达姆突然挤出时间给他的宿敌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你所要的一切……都已实现。”两伊停火后,两国曾在边界、伊拉克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交换战俘等问题上僵持不下。萨达姆在他信中所讲的“一切”就是指伊朗对这三方面的条件。根据这封信,伊拉克完全同意了伊朗的要求:①关于《阿尔及尔条约》,伊拉克予以重新承认,从而收回了“阿拉伯河全部水域属于伊拉克”的要求,两伊重新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②伊拉克无条件地从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上撤军。这些领土是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从伊朗占领的。③伊拉克立即同意无条件地交换战俘。萨达姆的这封信,使伊朗喜出望外,伊朗外长称之为“伊朗有史以来所取得的最大胜利”。

两伊关系开始和解了。

8月17日,伊拉克单方面释放伊朗战俘。从这天早上开始,伊拉克从1020公里长的边界线撤军。仅几个小时,30万伊拉克军队便从伊朗领土撤走。9月9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又访问伊朗。这是11年来伊拉克第一次派高级官员访问伊朗。在短短一天的访问中,阿齐兹又在以下方面同伊朗达成谅解:第一,伊拉克将用石油向伊朗支付一定的战争赔偿;第二,伊拉克承认了自己在发动两伊战争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第三,伊拉克原则上同意不愿回国的伊拉克战俘可以留在伊朗;第四,伊拉克将限制伊朗最大的反对派“人民圣战者组织”在其境内反对伊朗的活动。作为交换,第一,伊朗答应伊拉克,在伊拉克与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多国部队的对抗中不袭击伊拉克;第二,伊朗同意,不阻止经伊朗地区向伊拉克运送食品,为伊拉克提供一条“生命线”。

萨达姆的李代桃僵之计,达到了其目的。伊朗同伊拉克的关系和解了。伊朗不仅答应了伊拉克的和解条件,甚至作了更多的友好表示。1990年9月12日,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在这一天发表讲话,谴责美国。他说:“我们将把同美国在波斯湾的侵略、贪婪行径,以及各种计划和政策展开的斗争视为为了真主而开展的圣战,凡是在圣战中牺牲的都将成为烈士。”与此同时,伊朗官方也表示,不能容忍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存在,尤其是美国在伊斯兰最神圣的寺庙所在地沙特阿拉伯存在;伊朗另外还考虑向伊拉克提供食品和药物。这是伊朗第一次公开表示它在海湾危机中将站在伊拉克一边。

两伊的和解,不仅使伊拉克消除了其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而且还得到了一个战时盟友。更重要的是,两伊和解后,伊拉克将其在东边的几十万军队调到了南边,集中全力对付多国部队。这一外交战略,对于萨达姆在海湾危机初期拖垮多国部队的“沙漠盾牌”计划、延缓战争爆发时间,起了一定作用。

韩国经济起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韩国是一个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国家。二战结束后,又长期受美国控制。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更使韩国的整个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李承晚统治时期,对内搞法西斯统治,对外完全依赖美国,经济恢复缓慢,直到1958年还未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所以到60年代初期,韩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工厂普遍开工不足,失业人口大量存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同时,美国改变了援助政策,将援助的主要部分由无偿赠与逐渐转向借款。还有,朝鲜战争停战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也对韩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困境,为改变每况愈下的韩国经济,1961年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政权,一方面根据本国土地少、人口多,自然资源匮乏,农业和基础工业薄弱,居民生活水平低、国内市场十分狭小,但拥有一支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大军等特点;另一方面利用60年代国际市场上石油和各种原材料价格便宜,资金相对过剩,普遍存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西方工业国家因劳动工资成本上升而逐步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夕阳工业和污染工业等国际条件,制定了开发出口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即依靠外国的资本、设备和技术,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加工进口的原材料,然后将其产品大部出口,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根据这个发展战略,朴正熙政权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统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政府力量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体制。并从1962年起先后制订和实施了4个五年经济计划,以贯彻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

“一五”(1962—1966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为建立“自主经济”奠定基础。重点是发展电力、煤炭等基础工业和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公共设施;并加速国土开发,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力争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二五”(1967~1971年)计划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促进自主经济的确立,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重点放在化学纤维和电气机械等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上,并着手开发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以便提高出口创汇率,减少生产资料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三五”(1972~1976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在扩大出口、力争改善国际收支的同时,大力推动重化学工业化和工业结构现代化,实现高速增长与稳定协调相统一;并且提出了继续发展电力、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积极开发国土资源等具体政策;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水平、扩大住宅、改善劳动环境、完善卫生等社会开发方面的目标。

“四五”(1977—1981年)计划的基调是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平衡发展和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朴正熙1979年被刺身亡,这一计划没能全部实现。

为了保障这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朴正熙提出了“经济高于政治”的口号,把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作为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政府体制上——决策体制、用人制度、机构设置;经济政策上——财政、税收、进出口批准、关税、外汇管理、贷款利率;法律上、外交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各个五年计划的实现。

朴正熙的这个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经过20来年的实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一)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时间里,韩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62—1982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三五”期间高达10.1%,1973年甚至高达14.9%。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21.2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1060.8亿美元,增长48倍,年递增1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71美元,增长26倍;

(二)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结构迅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62年的38.7%、15.4%和45.9%变为1985年的143%、306%和55.1%。工业基础比较坚实,1986年产钢1450万吨,生产小汽车45.7万辆,并取代了日本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三)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收支平衡有余。出口额由1961年的0.4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218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1.27%,居第14位。1986年又猛增到347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只占6%,各类工业制成品占94%。其中汽车出口打人了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市场,令世界瞠目。1986年首次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顺差,实际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之间的顺差为42.5亿美元。因此,外债大幅度减少,由1985年的467亿美元迅速减到1987年7月的394亿美元;

(四)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据韩国政府统计,1985年自来水管道的普及率为67%,电话普及率为每100人15.8台,大学升学率为49.3%。居民文盲率为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行军作战是这样,发展经济也是这样。朴正熙政权正确地对本国经济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经济形势提供的有利机会,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创造出了这“汉江边上的奇迹”,仅用20多年的时间便改变了韩国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形象,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少数的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

老范德比死前设巧计

美国大资本家老范德比生前得罪了许多人,预计自己死后一定有人会攻击他的“帝国”。自己的继承者大儿子威廉又不成器。因此,他整天冥思苦想,闷闷不乐。

老范德比毕竟不是常人,他想出了一步好棋。

范德比的小儿子杰姆,因父亲确定长子继业,心中不乐,精神有些失常,行为也难免放荡。范德比就干脆不给他钱花。

范德比的老对手,纽约《论坛报》主笔格里莱是闻名的慷慨人物,所以杰姆常到格里莱那里去借钱,前前后后借了上万美元。

范德比早知此事。有一天,他突然气冲冲地闯进《论坛报》主编室,对格里莱咆哮说:“你没有征求我的同意就借钱给我的浪荡儿子,我坦白告诉你,你别指望我会替我儿子还这笔债。”

格里莱大怒,站起来说:“滚出去!你不想想你的话会弄臭我的房间吗?”

老范德比回家后对大儿子说:“格里莱一贯骂我,不管我得罪他不得罪他,他反正要骂我,所以我只能控制钱,不能控制人心,而格里莱可以控制人心。你必须借助于他。今天我给你制造了一个机会。在我死后,你可以到格里莱那儿登门道歉,你可以在他面前大骂我是乌龟王八,骂得愈臭愈好。反正我死了,怎么骂都可以,我不会听见。”

老子死后,威廉果然登门拜见了格里莱,并以十倍的利息付了老二的欠债。他奉承说:“我爸爸对你的失礼,我认为即使百万美元也不足以弥补的。我现在奉上这笔款子,既作还债,也作赔偿。”

不出所料,范德比命归黄泉后,他的死敌古尔德利用购进的《世界报》对范德比的大儿子进行攻击。古尔德还特别抓住了威廉的一条小辫子,因为威廉在一次打桥牌时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公众,让公众见鬼去吧!”他在《世界报》上每天把威廉的这句话用大字体印在报上,言下之意是说:“请看,威廉·范德比是一个多么不爱人民的人。”

古尔德原以为在他的进攻下,其他报纸也会参加进来,特别是一向以骂老范德比闻名的纽约《论坛报》,但格里莱的《论坛报》按兵不动,终于使《世界报》唱了独角戏,只好草草收兵。

老范德比这一计的确不同凡响。他大骂死对头,是为了日后替儿子买人情。这与李世民故意判罪李劲,而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立即赦免李劲是十分相似的,都是收买人心之计。

美国实施“高边疆”战略

当今世界上大国之间的竞争状况已远非古代谋略家所能想像,他们用来描述各种谋略的名词和术语也已无法充分表达今日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个人与个人、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虽然仍比比皆是,但大国地位的取得和维持却有赖于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而实力的发展往往是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的开拓带来的结果。英国18世纪首先开始产业革命,并依靠其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垄断了海上霸权,拓展了殖民地,称霸全球长达两个世纪。今天世界大国为维护和提高国际地位而做出的努力,无不受到英国的启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蓬勃兴起。而后这场革命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开来。在这次科技革命中涌现出五大关键技术,即: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在美国,一些学者、专家从系工程的角度出发,认为航天技术是五大技术的带头技术,只要大力开发航天事业,便可带动其他高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