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4805100000069

第69章 军事谋略(下)(13)

1917年11月20日至22日,列宁率领的苏维埃政府代表团同德奥盟国代表团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12月底9日,在布列斯特召开了双方和平的会议。苏俄代表团提出以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民主和约的原则为谈判基础。德国方面假意应允,但以协约国也承认这些原则为前提。实际上,德国一方面也非常希望与苏俄签订和约,以避免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集中力量对付英法,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想利用苏俄希望尽快实现和平的心情,向苏俄施加压力,获取巨大利益。因此不久德国就以协约国拒绝参加谈判为借口收回了自己的允诺,并于1918年1月5日向苏俄方面提出领土要求,要将原属俄国的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部分及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住的大片土地共15万平方公里归德国。

面对德国提出的掠夺性条件,布尔什维克党是否签订和约问题上产生了尖锐分歧和激烈争论。布哈林坚决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进行革命战争;托洛茨基则主张苏俄应宣布停战、复员军队,但不签订兼并性和约,实行不战不和。

列宁反复权衡了国内国际形势,主张接受德方条件,签订和约,以使得到喘息时机,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他在一系列会议的发言及文章中分析中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在俄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段时间使社会主义政权首先战胜本国资产阶级,并做好组织群众的工作,这种现状是苏维埃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只有签订和约,才能在一定时间内腾出手来继续推进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加强苏维埃国家力量,为强大的工农红军建立巩固的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俄国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列宁还着重分析了策略问题,他认为目前保存苏俄这个已经开始了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和国是高于一切的任务,如果我们拒绝和约,继续进行战争,哪怕是革命战争,那也是落入了帝国主义给我们设置的圈套,因为帝国主义很想把我们这个力量暂时还很薄弱的国家拖去继续帝国主义战争,用尽可能便宜的办法来摧毁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

但是,当时列宁在中央领导层内处于少数地位,大多数领导人反对他的判断,一些基层党委以及一些普通党员也不同意列宁的立场,而强烈反对苏维埃政权接受德国掠夺性和约条件。为了消除中央委员会内部在签订和约问题上的阻力,转变一部分主张革命战争的群众的情绪,给他们一段改变态度的时间,列宁建议,竭力拖延谈判时间。在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动身去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前,列宁和他商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谍碟,我们再让步。

1月28日,德国向苏俄提出了立即接受和约条件的最后通牒。托洛茨基违背了同列宁的约定,声明苏俄宣布停止战争、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随后退出谈判。德国利用这点,于2月16日宣布谈判失效,2月18日发动全面战争。在这危急关头,在列宁的坚决要求下,党中央会议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在当天晚上决定向德国发出接受和约的电报,但德国故意拖延答复,继续进攻。

德军迅速推进,攻占了大量城市,列宁发出了《社会主义在危急中!》的法令,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回击侵略者,奋不顾身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与此同时,他决定公开为缔结和约而斗争,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拒绝和约就是把党、把苏维埃政权推上冒险和生存受到威胁的道路上。

23日,苏俄接到德方的答复,但它又提出新的、更苛刻的要求,并限定48小时内接受。为此,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托洛茨基继续反对签订和约,并声称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列宁在会议中先后作了8次发言,力排众议。他激动地说:“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3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在列宁坚定不移的态度下,中央委员会终于通过了他的建议。当天深夜,全俄中央执委会会议也接受了同样的决议。这样经过列宁坚忍不拔的斗争,历时3个月的对德和谈冲破重重阻力获得成功。1918年3月5日,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它使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免除了军事失败的可能,赢得了恢复经济、建立红军、巩固工农联盟的宝贵的和平时机。

妥协,是政治斗争中一个重要策略。积极的妥协,在力量对比不利于己方时是绝对必要的。妥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它可以使己方赢得时间,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争取主动,扭转局面。真正的革命家、政治家都懂得这一点。

契切林谋高一筹

1921年,苏维埃俄国已经粉碎了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叛乱和国际经济贸易。但是,苏俄仍处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处境十分困难。列宁和苏俄政府决定尽一切努力使苏俄迅速摆脱困境,在最有利的条件下重建社会主义经济。为了这一目的,当年1月号召法、美、日等国,建议和它共同举行国际会议,解决与各国发展经济区关系和归还外债等问题。西方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也希望能在欧洲地区召开会议,尤其希望列宁亲自率领代表团出席此会议。

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及时分析了民际局势,决定充分利用这一绝好时机、使苏俄进入国际政治生活,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争取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苏俄中央决定,组成以列宁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并于意大利政府向苏俄政府发出邀请的第二天就电复意大利。热那亚会议前,由于许多原因,列宁无法率团参加会议,契切林代表列宁前往意大利。出发前,列宁详尽地对代表团制定了参加会议的基本方针:要以商人身份和各国代表广泛接触,绝对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尽量寻找共同点,扩大贸易,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联系打下基础。如果有的国家对苏俄坚持强硬立场,拒不合作,那就努力寻找和充分利用各国之间的分歧矛盾进行工作,达到自己的目的。列宁特意叮咛苏联外长契切林,要是有些国家代表在会上态度顽固,那么就在会后、会外展开各种活动,正式和不正式地采取一切方法达到目标。最后,列宁告诉代表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与协约国英、法、美等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德国是西方反苏联盟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尽力争取德国。他指示代表团途经德国时去拜会德国总理维尔特和外长拉特推,商订两国在热那亚会议中保持密切联系。

4月10日,契切林率苏俄代表团抵达热那亚,首次会议在圣乔治它开幕,世界各国银行家和工业巨头出席会议。契切林在发言中呼吁各国在平等、互惠前提下与苏俄建立经济、贸易关系,并宣布苏俄愿意开放自己的边界,让外商帮助开发最肥沃的土地,最富足的森林,提供煤炭和矿产开采的租借地。苏俄的发言受到各国代表普遍欢迎。但法国外长巴都却声明反对,并联合英、美等国,共同让苏俄让步。4月14日,劳合·乔治提出要以1922年3月伦敦会议上拟定的所谓“专家备忘录”作为会议讨论的基础。“专家备忘录”的内容严重侵犯了苏俄国家主权。4月14日,劳合·乔治邀请苏俄代表团赴英国代表驻地阿尔培别墅举行小范围谈判,企图压苏接受“专家备忘录”的无理条件。契切林当即断然拒绝,并提出反对建议,要求协约国赔偿因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给苏俄带来的损失。4月15日,劳合·乔治进一步向苏俄代表团发出最后通牒,要苏同意“专家备忘录”。至此,阿尔培别墅会议陷入僵局,谈判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这时,根据列宁为代表团行前亲自制定的方针,苏俄代表团决定开展单独的会下活动。4月15日深夜,契切林委派代表团成员萨巴宁打电话给德国代表团在拉巴洛镇的住所,要求与德国总理维尔特立即举行会谈。德国很快回复同意苏方建议。16日上午,会谈开始。正如行前列宁所预料的,德国也希望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以借苏俄来要挟英、美等国。苏俄代表团充分明了了德国对其他西方国家的积怨和不满。并最大限度地为己所用。16日下午,苏、德双方就达成了协议,契切林和拉特瑞分别代表两国签署了苏、德友好合作协定,即《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苏、德两国互相承认,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两国互相放弃对战争损失的赔偿要求,德国承认苏俄对德在苏财产的国有化,两国在今后签订重要国际协定前互相磋商。《条约》密件还规定两国在军事上合作,德帮助苏制造飞机、潜艇和培训军事人员。

《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顿时成了热那亚会议期间爆炸性的重大新闻。协约国首脑们表现出震惊和愤怒。他们立即要求苏、德撤销《拉巴洛条约》,同时提出更为苛刻的新备忘录,要苏俄妥协,苏俄则严正拒绝。

苏俄同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是苏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互相猜疑和矛盾,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圈上打开了一个重要缺口,为苏俄争取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又加深了德国同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当面前存在着多个敌人时,必须审时度势,寻找敌人阵线中最薄弱的环节,充分利用同这个敌人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达到突破敌人阵线的目标。同时尽量利用并有意加大这个敌人与其他敌人之间的矛盾,制造不和,使敌方互存戒心,使己方摆脱困境。

乔治五世保民而王

乔治五世登位之初,大多数英国人并不了解他,更谈不上尊敬,但他在晚年却受到英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敬仰,这是与他在位期间的种种努力和以德为本的仁爱之心分不开的。据英国有关资料记载,乔治五世最得民心的举动,是他在国内对罢工工人持同情的态度。

1926年,英国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因而爆发了全国大罢工。朝野一片恐慌,资本家们对罢工又怕又恨,要求政府给予严厉镇压。一位煤矿主给国王写信说:“这些罢工工人都是他妈的混蛋革命者。”乔治五世回信为工人辩护说:“工人们是在争取获得赖以生存的工资啊!”他给首相鲍德温写信。告诉他:“工人们所需要的是工资和工作,而不是失业。”他责成政府“尽快解决工人就业问题。”他还偕同玛丽王后来到失业最严重、工矿最集中的威尔士地区。他们甚至坐上运煤的小火车去矿井了解工人的情况,到矿工们的破烂屋子里同他们一块喝茶。有人对国王的行动感到惊奇,一位至高无上的国君干嘛如此关心工人?据说,乔治五世当时说过这样的话:“虽然出生的机运把我推上了这样一个特殊地位,但是,我还是一位普通的人。”正是这种体察下情、同情百姓疾苦的举动,使乔治五世赢得了极大声誉。

可见,治国之要务,只有爱民。乔治五世以德为本,以民为本,堪称贤德之君矣。

乔治五世改姓息公愤

英国现在的王朝叫温莎王朝,在此之前,它的名称叫萨克斯·科堡王朝,直到1917年才改为现名。为什么要改换朝代的命名呢?这牵连到乔治五世的一段故事。

1910年,乔治五世继承爱德华七世成为英王后,承袭了他父亲时代的王朝名称——萨克斯·科堡王朝。这是根据德国一家贵族的姓氏命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人民饱尝了战争的痛苦,对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统治阶级深恶痛绝。在这种民族气氛中,乔治五世居然还保持着具有浓厚德国色彩的萨克斯·科堡王朝的名称,不能不引起英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再加上乔治五世还有许多亲戚在德国,当时的德国皇帝就是他的表兄弟,因此,英国人中纷纷传说乔治五世是亲德分子。谣言传到乔治五世的耳朵里,他大为震惊。为了避嫌,乔治五世决定放弃萨克斯·科堡这个德国姓氏,另外取一个带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新姓氏,以安抚民众的情绪。王室高参和社会名流积极献计献策,但他们提出的建议一个个都被国王否定了。有一天,国王的私人秘书斯坦福特汉姆突然想起在骑士时代,爱德华三世曾被封为“温莎的爱德华”,他立即向乔治建议,采用“温莎”作为一家之姓。

温莎是一座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的城镇。温莎城堡闻名世界,是欧洲最大的城堡,历史上有若干英王在此居住过,同英国历代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用它作为乔治五世的族姓,英国色彩简直是再鲜明不过了。因此,乔治五世欣然接受了秘书的建议,立即颁发诏书向全国声明,以后英王室的男娃子孙统统姓温莎。为了表示他同敌对国——德国彻底划清界限,乔治五世还放弃了德国授予他的所有头衔和勋章。

乔治五世这些果断、彻底的行动,使国人消除了对他疑虑和愤恨,逐步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和尊重。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乔治五世所使用的“保民而王”的统御谋略,可以说是统治术中的瑰宝。

丘吉尔丢卒保车割爱考文垂城

1940年11月12日,德国空军司令部通过最新、最复杂的通讯密码作出决定:为了报复英国皇家空军同月8日对德国慕尼黑城的挑衅性空袭,将派空军机群于14—15日对英国内陆的中心实行猛烈轰炸。这个被称为“月光奏鸣曲”计划的实施目标将在英国建筑历史上和工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文垂城进行。

英国通过“超级机密”截获了德国这一情报。但是,如何应付这次空袭,英国人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种方案是采取主动措施保卫考文垂,当时曾制订了一项代号为“冷冲”的行动计划,即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飞机,在一开始就挫败敌人的袭击。因为当时有足够的时间集中高射炮火、探照灯和烟幕防御设施,加强全城的救火和救护工作。用炮火和探照灯配合作战,至少可以迫使德一国人在高空飞行或把他们驱离目标。然而,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使德国人怀疑自己的密码已被破译,英国人已经事先得到了空袭的警告。接着,德国人就会更换一种新的密码系统,而已被英国人掌握的“超级机密”也必将失去作用。因此,另一种方案就是让考文垂的防务措施保持原封不动,对空袭作出合乎常情的反应,也就是要忍痛割爱,用牺牲考文垂城来保住“超级机密”。

面对这种困难的抉择,只有丘吉尔首相有权作出决定。他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超级机密”的安全比一个重要工业城市的安全更为重要,因为“超级机密”在未来的战役中肯定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武器。为了全局利益,为了保证整个战争的胜利,只有牺牲考文垂来保住“超级机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