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百家绝句
4804600000030

第30章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早年漫游过燕赵等地,并在幽州、邠宁供职军幕,后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终右散骑常侍,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他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由于在北方边塞生活时间较长,所以他的诗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可以和王昌龄相比。他的诗不但被后人谱曲歌唱,而且还加入绘画,广为流传。《嘉佑杂志》列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擅长七绝,今存七绝五十三首,内容多写边防战士思乡的怨情。《唐音癸签》说“七言绝,开之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其《夜上受降城闻笛》被沈德潜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作之一。

创作背景

781年,诗人随同崔宁往北方巡行。一天晚上他登上受降城楼,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悲凉的芦笛之声,这不由得让他想起了守在边防的战上的悲凉处境。作者作此诗表达了塞外征人所处的凄凉环境以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夜:夜晚。

上:登上。

受降城:此处指灵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据记载,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自在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为“受降城”。据说唐景龙二年(708),唐将张仁愿击败突厥后,为防止突厥再次入侵,在黄河以北地区修建了东、西、中三座城,亦名受降城。

笛:笛声,此处是指芦管声。

回乐烽:指回乐县的烽火台。回乐,县名,灵州治所,旧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此处指受降城。

沙:沙漠。

月:月光。

如:好像,如同。

芦管:乐器名,即芦笛。

一夜:整夜。

尽:都。

今释

远远看去,回乐城外的烽火台上,沙漠在月光的洒照下犹如一片白雪,受降城外的整个夜空都被月光笼罩,仿佛一层白霜。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幽怨悲凉的芦管声,这芦管声勾起了多少边防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前两句描写回乐峰前与受降城外的景色,以“沙似雪”和“月如霜”这样的环境衬托了边防战士处所的凄凉境地。第三句忽然突出声音,而且声音幽怨悲凉,让征人本来就思乡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层,末句写出了戍边将士个个彻夜不眠,回望故乡的情景。全诗触景、声、情于一体,形象真切地刻画了边防将士思乡的心理感受,是一篇很好的描写塞外边防生活的作品,所以很快被教坊乐工们谱曲传唱。

名家评点

沈德潜称其为“绝唱”。

王世禛说:“回乐烽一章,何必王龙标(王昌龄)、李供奉(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