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62

第62章 捻军能用圈圈战打败敌人之谜

圈圈战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战术。

这种战术是清朝后期农民起义捻军在跟清朝官军的战斗实践中发明的。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了。清政府集中力量来对付北方的捻军。当时双方的战斗力对比,清军有洋枪洋炮,而捻军多是骑兵。如果打阵地战,用捻军传统的大刀长矛去对付杀伤力大得多的枪炮,捻军自然要吃亏。所以捻军便用己之长,避己之短,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用圈圈战来对付敌人。具体讲,圈圈战就是不跟敌人打阵地战,而是骑上马和敌人绕圈子,力争战争的主动。《孙子兵法》一书说:善于打仗的人要敌人听我调动,也就是让敌人处于被动的地位。说: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在哪里防守;善于防守的,敌找不到进攻的地方。大刽子手曾国藩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捻子狡诈多端,飘忽异常,从不肯堂堂正正约期鏖战,必等到官军势孤力弱,才出其不意困我。”他在给他弟弟曾国荃(qu6n)的信中说:“捻子有时盘于百里之内,忽左忽右,犹似蚂蚁围磨盘转。捻子相传的秘诀是:‘多打几个圈,追击的官兵便疲垮了。僧王在曹县的败北,就是捻子用打圈圈的战法拖垮的。”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曹县一战,捻军是怎样用圈圈战打败敌人的。

僧王名叫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他率领蒙古八旗兵跟捻军交战。清同治五年(1865年),捻军用零打碎敲的方法吃掉几股的僧格林沁的军队。僧格林沁恼羞成怒,亲率主力追击捻军。捻军充分利用骑兵的优势,在冀鲁平原上展开圈圈战术。正如曾国藩在给李之亮的信中所说,捻军“战则凶悍异常,必将马步层层包裹,困官军于垓心。微有不利,则电掣而去,倾刻百里”。用俗话说,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僧格林沁越是追不上就越是恼火,以至于发誓不把捻军追上绝不罢休。他连日带夜地追击,衣不解带,马不卸鞍,实在疲劳了,就在路边休息片刻,匆匆忙忙灌上两杯烧酒,然后策马再追。有时一昼夜跑三百里,但仍然是望风捉影,处处扑空。那么捻军打圈圈打到哪儿去了呢?

原来捻军主力早已偃旗息鼓,埋伏在曹县高楼寨北面的吴家店了,却只派出小股骑兵去引诱敌人。这里是黄河岸边,有不少塘堰堤坝,附近又是广袤的田野、森林和苇塘,正是隐蔽的好地方。等到连续追击十来天,早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的清军赶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号角齐鸣,以逸待劳的捻军从坝后、林中冲杀出来。清军遭到突然袭击,仓惶迎战,被冲得七零八落。洋枪洋炮在近战中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眼看清兵死伤狼藉,僧格林沁只好带着残部退守高楼寨西南的一个小村,并于当天夜间突围。捻军趁机发起总攻,终于将这股残余的八旗兵消灭在战场上。而横行一世、双手沾满血腥的僧格林沁亲王,也做了捻军的刀下之鬼。

这是最后一股八旗兵,从此,清朝的满蒙八旗兵便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清朝的军权也落入湘、淮军阀的手中。

捻军的英勇善战,连淮军总头子李鸿章也不得不佩服。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任柱(捻军骑兵统帅)称雄十年,拥骑万匹,东三及蒙古马兵(即指满蒙八旗兵),俱为战尽。实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