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53

第53章 说清朝康熙帝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之谜

康熙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个皇帝。其在位61年间,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心所向,创造了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安定统一和经济繁荣昌盛的空前局面,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同清代其他帝王相比,康熙是清代最有远见的君主,他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他以其奋发有为的政治气概,聪明的才智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在祖国的大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雄奇壮丽、惊心动魄的话剧。

康熙8岁时,其父顺治帝福临去世,遂继承王位,年号康熙。因玄烨年幼,由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索尼四个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康熙六年,年仅14岁的玄烨宣布亲政,但实权仍掌握在妄图篡权、飞扬跋扈的鳌拜手中。鳌拜在宫中经常“施威震众,高声喝问”,“欺朕专权,肆意妄为”,欺负年轻的康熙。玄烨决心搬掉自己掌权的绊脚石。无奈独断专行的鳌拜,不仅党羽众多,且位高权重,防备森严,一时无法下手。于是,玄烨选一些少年人人宫当侍卫,每日与他们练习踢球、武术等,假装嬉戏玩耍,不过问政务,使鳌拜失掉对他的防范之心。一天,鳌拜趾高气扬地走入宫中时,玄烨指使这些少年侍卫们捉拿鳌拜,结结实实地将其捆了起来。然后,宣布了鳌拜的欺君犯上等三十条罪状,把这个老奸巨滑的权臣革职监禁了。这年,玄烨才16岁。一个16岁的少年,以其大智大勇,利索地清除了亲政后最大的政治障碍,崭露了出色的胆略和才智。权臣铲除后,玄烨开始励精图治,用他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争取有一番作为。

纵观康熙的一生,最显著的成就在于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的边陲。

康熙十二年,20岁的玄烨开始了平定三藩叛乱的斗争。三藩系指坐镇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坐镇广东的镇南王尚可喜、坐镇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各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着清政权。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饷二千余万两,在经济上也成为清朝廷沉重的负担。因此,清朝廷不能不考虑撤藩的问题,这年春,撤藩的机会来了。这时尚可喜首请归老辽东,而欲使其子尚之信继续坐镇广东。吴三桂、耿精忠也上书试探朝旨。康熙抓住机会,毅然决定三藩一齐全撤。三蕃见投机不成,公开举起叛旗。一时间,中国西南全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一带,都骚动起来,战火弥漫十数省。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康熙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力排众议,决心平叛。在政治上他剿抚兼用,刚柔相济,广示招徕,瓦解叛军,伐其情以移其志,施展了高超的政治策略;在军事上他谨慎筹划,审时度势,严格军纪,爱惜兵丁,重用汉将,信赏必罚,把握时机,乘隙插足,采取摧坚解体、打击元凶的策略。同时,叛乱破坏了统一,违背了满汉各族人民渴求休养生息的愿望,结果,经过八年的奋战,康熙取得了成功。28岁的康熙帝不禁感慨万千:“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帝在三藩事件结束之际,即开始解决台湾问题。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之后,一方面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立,一方面建立了割据政权。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康熙认为台湾人皆闽人,不允许台湾独立,这显示出康熙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有雄才大略。1681年,郑经死后,诸子争位而发生内讧。康熙遂趁此时机,进兵台湾。经过1683年澎湖一战,清兵顺利开进台湾,郑成功之子郑克塽表示愿降。康熙批准郑的归顺,“授克塽公爵”,“耕凿从今九壤同。”既取台湾,康熙遂摒弃“迁其人,弃其地”等荒谬主张,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于福建省管辖。康熙收取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康熙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正当康熙用兵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的时候,沙俄侵略者趁势将其魔掌伸进我国东北,不断蹂躏践踏黑龙江流域。他们在雅克萨一带建立所谓统领辖区,妄图把中国领土并人沙俄版图。三十而立的康熙决心着手解决东北问题,先后于1685年、1686年两次派兵击溃沙俄侵略者,迫使其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清政府谈判。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并使东北边疆获得了较长久的安定。然而,沙俄在东段的侵略不断失利后,又把矛头对准了中俄边界的中西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收买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策划分裂叛乱的阴谋活动。在沙俄的支持下,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发动了叛乱。为了维国家的统一,康熙遂决定用兵镇压噶尔丹,御驾亲征。从1690年到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的战争共进行了三次。在追歼噶尔丹的过程中,康熙不顾艰辛,在茫茫大漠、荒芜戈壁中率清军艰难地跋涉着。有时甚至是“日进一餐,五更起行,至晚方歇,遇沙地则下马步行”,来回追赶几千里地。正是在康熙这种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清军努力奋战,彻底击溃了噶尔丹叛乱。晚年,康熙又派兵平定沙俄扶植的藏族上层分子的叛乱。至此,中国各民族要求统一和安定团结的愿望实现了,中国疆域辽阔的版图基本奠定了。康熙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同时,康熙还积极谋划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时代要求的措施。

1669年,康熙清除鳌拜后下诏永远停止满族贵族圈地,规定当时所圈土地,立即归还农民。同时又采取了奖励垦荒的措施,承认部分中小地主和农民对明代废藩土地的所有权,即改为“更名田”,归耕垦的人们所有。在康熙奖励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在他统治期间,全国耕地由527万顷增加到851万顷。黄河自明末以来,因战乱频繁,多年失修,到康熙初年造成了巨大灾患。黄淮二河又互相冲激,波及运河,漕运受阻。为此,康熙大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30年的治河过程中,他曾6次南巡,视察河工。勤奋好学和多年的实践,使康熙成为一名治河专家。他还采取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丁随地起”、减免钱粮、赈济饥民、惩治贪污、厉行节约等施政措施。这对于出现封建社会后期的鼎励局面一一“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他是历代封建君主中最注重科学、尊重科技人才的统治者。他本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与各代帝王相比,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认真地学习了代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地震学、天文学、医学、解剖学、农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重视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他曾实行全国性土地测量,绘制《皇舆全图》,并向大臣讲授代数的借根法等知识,写下了不少科技研究文章,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康熙还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组织编纂了《佩文韵府》、《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书籍,为保存和发展文化,作出了贡献。

康熙一生勤于读书,勤于理政,为人作风也有可贵之处。在统一斗争中每次取得胜利时,大臣们都请上尊号,几次三番均遭其拒绝。他说:“天视天听,视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若夸耀功德,取一时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陈。”出巡时,有的官员为讨好皇上,敬献美女,他反对这种诱惑和腐蚀,冷眼对待,并把这些官员予以惩处。康熙在位61年,事迹卓著,敢于弃绝偏见,重视科学。注重调查研究,身体力行,为发展经济而孜孜求治,为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不辞辛苦,几十年如一日。康熙可谓中华民族史上有为的封建帝王,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