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037

第37章 长沙大火之谜

本来要学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御敌扬威。哪知道风声鹤唳,敌未至。先一把火烧得自己怨声载道。长沙古城毫无价值地毁于自己人的大火。当然又是一场人祸。国民党杀了三个替罪羊。并没有解开疑团。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日军兵锋直指位于粤汉线中间的长沙。10月27日,蒋介石布置了在长沙城进行焦土抗战的作战方针,决定实施由苏联顾问提议的火烧长沙的方案。

以火代兵,求卒于火,古已有之。《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说:“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火烧长沙,这一个在万般无奈中想出来的计谋,无疑给连战皆败的蒋介石带来一些慰藉。他已顾不得去考虑这场大火会给人民造成多大的损失,只要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就行。11月10日,岳阳失守,长沙危在旦夕,军事当局同意在敌人突破汨罗江或平江后,立即焚毁长沙城。刚上任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拟就的火烧长沙的计划。这一计划虽然遭到湖南省政府一些乡情浓厚人士的反对,但省主席张治中发话说这件事由不得湖南省作主,最高当局已经决定了,没有讨论的余地。11月12日上午,张治中接到蒋介石侍从室的传谕电话:“我们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不久又接到蒋介石文传参电:“……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他立即指示酆悌和省保安处长等具体办理此事。张治中这天中午与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吃饭,知道陈诚也是同意放火的。下午四时,张治中指导警务队第二团团长徐昆为负责放火的正指挥,并说:“接到放火命令后,先放空袭警报,使人民逃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就开始行动。”接着,火油、破布等燃烧物被秘密地分配下去,警察部队和警察分工负责的地段也划定,准备工作至此已是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了。这时,铁路线方向的敌人正向新墙河以北窜犯。新墙河距离汨罗河还有35公里,而汨罗河离长沙有80公里。前线还远在长沙115公里以外,沿公路进犯之敌也在乎江北60公里的九岭以北。现在点火还早得很。然而,事情却出人意料。11月13日凌晨两点,长沙古城突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火魔肆虐了两昼夜,两万人丧生,二三十万人无家可归。一时间舆论哗然,民愤难平,人们纷纷要求严惩放火的人。

然而,火烧得这样不明不白,似乎并没有人下令放火,但是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有人认为是张治中下令放的火,有人认为是张治中和湖南省政府秘书长潘公展按预定计划行动的,还有人认为是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长沙警察局局长文重孚三人下令军警纵火的。另外还有人认为这场大火与最高军事当局或政府有关。但这些推测不能得到确证。最高当局和省政府在点火前一点也没有听说这事,因而无人下令点火。记者尊棋在《一片焦土之长沙》的报道中这样说,起火前随蒋介石去南岳的侍从秘书李唯果也是这样说。张治中也说自己根本就没有宣布下令点火:“我受命拟订和执行破坏长沙的计划,我是有责任的……但12日夜发生的火变,对我确确实实是意外的。”起火的那天晚上,张治中因忙于广播演讲和接见,直到近两点才就寝。当他被火灾惊醒时,十分震惊,命令酆悌等人捉拿放火者就地枪决。

从很多迹象来看,长沙放火是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行动。郭沫若回忆说火灾发生前夕,警备队队员有的提着洋油桶,有的人提着小火炉,身上挂着步枪,三五成群地出现在街上。他们每隔十家左右便安排一队,撞开房门,打开油桶,准备放火。别人提出疑问,他们就说是奉命放火。在火燃起来后,只有一条街连个火星都没有,好像是有意留给人们逃生的。记者尊棋也说,12日那天引火器材就已经发放到各街道、民房、商店。13日早晨,很多人都看见武装自卫队挨家点火。湖南人民自卫团第二团分成二十四队,带上油料分布全城,然后先从省政府和警察局开始点火,发此为信号,各处响应。据具体负责这次行动的警备队第二团团长徐昆说,13日凌晨,他见南门外已起火,心想是时候了,于是下令点火。尊棋说,因为12日是孙总理的诞日,人民自卫队进行火炬游行,无意间引起两三处小火灾,这一意外情况本无多大危害,哪知却导致放火令下达,引起全城大火。苏联军事顾问说,起火原因在于长沙城卫戍司令不等战斗结束就发出预定的纵火信号。国民党当局是这样解释大火骤起的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地方军警官员误信流言,事前准备不周全,导致躁急慌张,错误地下了命令点火;其次是因为敌机连日轰炸长沙附近县城,使得我方人员以为敌人马上就要到达长沙,因而激于民族义愤,不想让敌人得到一座完好的长沙城,于是仓猝间把准备工作变为了行动,引发了这场大火。蒋介石也认为:“就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研究,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团体的错误。”作为团体核心的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始终被一种失败主义的阴影笼罩,虽然制定了“焦土抗战”的政策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焦土抗战,就是宁愿忍痛毁灭我们的财产、城市等,也绝不让敌人得到一草一木,但前提必须是不让人民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而长沙大火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它给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虽然肇事者始终没有查明,但是这么大一件事,总要有人承担责任,于是徐昆、酆悌、文重孚三个人成了替罪羊,他们以“误传流言,惊慌躁切,辱职殃民”,“未奉命令,故弃职守”等罪名,被蒋介石下令枪决。郭沫若认为这三个脑袋掉得冤枉,也有人认为三人虽然应负的责任重大,但不一定都犯了死罪。张治中认为酆悌被处死仅仅是因为他担任了警备司令这一职务,其直接原因根本不能由他承担。冯玉祥的看法是,蒋介石没有办法对付长沙被焚后的愤怒的民众,就借了酆悌的命来塞他的责任。至于张治中对火灾应负怎样的责任,这在解决问题之后还引起了他和郭沫若的一场笔墨官司。简单地说,他的责任主要在于用人不当。文重孚负责的警察局本应担任长沙城的治安保卫工作,但他却命令部下做好撤离长沙的准备。警察都离开了岗位,以致加速了流言的传布,导致提前点火形成火灾。而且,大家都说火是从警察局点燃的,因此,他是死有余辜。张治中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加以纠正,这是他作为省主席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