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116

第116章 “三正”历法之谜

翻阅先秦史籍时,常会发现一些与我们今天日常生活常识相矛盾的现象。如《孟子?滕文公上》载对孔子的一段颂词.“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其大意为.(任何事物)即使用江汉之水来洗濯。用秋天猛烈的太阳来暴晒,其光明洁白也不能超过孔子。然而,我们今天谁都知道.夏天的大阳远比秋天的太阳厉害得多,为什么孟子要用“秋阳”而不用“夏阳”?。这就牵涉到我国古代的历法问题了。

一年的岁首(即作为开始的月份)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在上古时,却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最后确定下来的。

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历代使用过的历法多达六十六种,其中大多为阴阳历。阴阳历创始于夏朝,又称夏历。春秋时开始以十二地支纪月,叫做月建。人们把冬至所在的月份称为子月,子月之后,依次是丑月、寅月、卯月等等;子月之前,逆次为亥月、戌月、酉月等等。到底以哪一个月为岁首呢?先秦时主要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不同的规定。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历法。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换言之,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我们今天通用的夏历为准,那么周历的岁首“一月”就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殷历的岁首则相当于夏历的十王月。正由于岁首的月建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四季也就不一样了。见下表:

月建 夏历

殷历

周历

正月

二月

三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先秦时期的历法比较混乱,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历法尚处于草创期,各地区的历日制度尚未取得一致。另一方面,当时诸侯林立,纷争不已,各国也有意采取不同的历法,以示其个性的不同。

正因为各地区的历法不同,由各地作者所编写的典籍在时间、季节上便有很大的差异。著名的《春秋》用的是周历,而《左传》用的则是夏历。历法上的差异在《诗经》中尤为突出。《诗经》中收集的诗歌来自当时全国各地,里面各篇所使用的历法也就因地而异。其中《诗经?豳风?七月》中,夏历和周历并甩。其第一章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指夏历的七月和九月;《孟子》一书多用周历,本文开头所说的“秋阳以暴之”中的秋阳,实是指夏历中的五六月时的烈日。

了解不同的岁首月建对于弄清史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秦朝改历,以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月建。但因为夏历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秦朝只是在每年的亥月改元,并因避讳秦始皇之名讳而将正月改称“端月”,其他各月的称谓并没改(不称十月为正月,也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也完全和夏历相同。据此,陈胜、吴广起义时间为秦二世元年七月,二世二年冬被镇压。若按一般的历法推算,起义时间当为一年半左右;但如果注意到秦朝十月改元的事实,则可以知道起义时间实际上只延续了半年。

汉初承秦制,以亥月改元。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秦历为夏历,即以寅月(夏历正月)为岁首月建,并改元太初,这件事史称“太初改历”,新历称“太初历”(即夏历)。司马迁生于汉朝以十月为首的时代,又亲自经历了“太初改历”,所以《史记》中的年份记载与推算,都是比较清楚的。

汉以后至今,历朝大多用夏历。但也有四次例外:一次是西汉末王莽改制时期,改建丑为正月,即以殷历取代夏历,前后用了16年,后又改为夏历。

第二次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又改用殷历,前后延续了2年10个月,后仍用夏历。

第三次是唐代武则天“武后改历”。改建子月为岁首,即用周历。同时还改子月为正月,丑月为腊月,寅月为一月,卯月为二月等,这样,一年中的月份称谓依次为正月、腊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这个历法用了十年,后改用夏历。

唐肃宗时期,用了六个月的“武后历”,并把各月的名称又改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建亥月”,而没有“一月、二月、三月至十二月”的称谓。随后,又改用夏历。

总的来看,这四次改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是很大,故而一般的参考书中都不太提及,但了解这一点,对阅读这一时期的历史典籍当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