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中)
4804400000115

第115章 说庄子及庄子哲学是道家道教的风范之谜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曾做过漆园吏。博学善辩,常用寓言阐述玄妙的哲理,著书10余万言。现存《庄子》三十三篇,汉以后将《庄子》分为《内篇》7种,《外篇》15种、《杂篇》11种。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己的著作,代表庄子的思想,外、杂篇则是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

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无为”的观念。宣称“命”、tc自然”是主宰人类的最高力量,人类无法超越‘‘死生、存亡、达富贵、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这种思想为以后道教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庄子认为宇宙世界是不可知的,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排斥了外向型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内向型的精神意向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倡“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倡导用“坐忘”、“心斋”的方法,使自己的思维超脱于世俗之上,以求在自我内向观照直觉中,运用自我情感体验,来与天道自然冥合。庄子这种神秘主义的精神体验认识论直接为道教所吸收,发展成道教中重要的修炼方法。

老子学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没落阶级急剧变化的意识,庄子学派又进一步发展,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到主观唯心主义,以清静淡泊、全性保身为旨趣。魏晋南北朝之际,士大夫趋尚玄学,认为老子导庄学之源,庄子扬老学之波。推崇《庄子》、《老子》、《周易》为三玄,庄子的学术思想才开始在学术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至于道士喜好老庄之学,在这一时期,也没有与《庄子》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产生新的道教理论。到了唐代,道士成玄英在《庄子法》中写道:“《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睿冥……”发挥《庄子》恬淡、独化、无为、重玄的思想,使之与宗教超脱精神结合起来,在唐中叶时期,颇具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道教教义,不少名称术语,如“太初”、“太清”、“太素”、“太始”、“一气化三清”、“三一混合”等都直接取自《庄子》一书。玄宗开元二十年(733年)置崇玄学,诵习《老子》、《庄子》;天宝元年(742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书名改为《南华真经》,这样就通过术业与宗教双重手段,将庄子与道教紧密地结合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