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改变一生心态
4803700000011

第11章 只要自己积极,世上绝无难事

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翁在用斧子劈粗1米、长1.5米的硬柴时,过往入都有了嘲笑的眼神。殊不知,五天过后,过往人再没有看见这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又拖来一根新硬柴,人们顿时大悟“积极”是最伟大的力量。

心态导致胜负

打个比方,我们要修一座大楼,就要挖地基,用什么来填坑呢?并不一定要好材料,一般的石头瓦片就可以,甚至垃圾也可以。这就叫一切为我所用。

在庄子看来,婴儿的境界在于以真眼看世,她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并且都是她的,因此她是完美的,整天洋溢着欢乐。

人一长大,就知不足。各种规矩告诉他什么是你的,什么不是,什么碰得,什么碰不得,这样,人就与世界产生距离,遗憾充盈人心,甚至仇视整个世界。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在一个世界中,每物互含而互有,我是山,我是水,我是日月乾坤,总之,我是一切。

一切都是同一的,都有共性。

之所以我们看到一棵树感到“好看”,是因为认同它的姿态及种种感觉,从根本上讲,是认同树的灵魂。

树的灵魂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生命的美。人当然也有生命的美,于是能认同这棵树。

两种生命相遇,生生不息。

两种美相逢,更美。

我是树,树是我。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就是这个意思。鲲要借助大海之力才能飞起,人要借助身边的物才能成功。所谓“游心”,指心随物走,而不是自己出神。“心随物走”,就是同化。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但也说“乘物以游心”,就是物要与物在一起更有力量,人借助物势,就能逍遥游。比如两棵树各自生长在悬崖边,索然无趣,有朝一日它们忽然相逢,当然更美。

庄子的这两种说法没有矛盾,都是自然状态。比如两条鱼游着游着就把对方忘了,游着游着又相逢了,这要看环境的大小了。环境小则易相逢,环境大则不易相逢,环境极大则永不相逢。

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孔子教子高做人》:

楚国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齐国对待使者很傲慢,如果办不成事,他担心要受楚王惩罚,事情办成功了,定会因忧喜交集而生病。因此来请求孔子的教导。

孔子说:“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受悲欢的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而安心去做事,道德就修到了极点。遇到不得已的事情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己,哪里还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借事物的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中的精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孔子的大意也就是要心随物走,自然可以做到一切为我所用。

不要做先驱,先驱早死。

不要做先知先觉,先知先觉必犯众怒。

也不要落后于人,落后就挨打。

紧跟物走,这才是自然状态,可以获取成功。春天就看花,秋天就赏红叶,如果想在春天就赏红叶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办到,但有什么用?不如任其自然。

从前有两个人在悬崖边上玩,不小心掉到瀑布里。一个人挣扎,被水边的大石头碰死。另一个人索性不动,结果被冲下悬崖,又被卷到沙滩上,醒来身上完好无伤,太阳晒在屁股上,非常舒服。

庄子就此讲了一个故事《蘧伯玉教颜阖》:

卫灵公请颜阖去做太子师傅。

卫太子天性残酷,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危害国家,如果强以法度约束他,就会危及自身。

颜阖不知怎么办,卫太子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但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颜阖便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

蘧伯玉说:“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是因为把自己的才能看得过高的缘故,那是危险的。养狮子的不敢用活物去喂养,怕会激起狮子凶残的本性。训人也一样,只能顺着他的性子,诱导之心不能显露,慢慢规正以致他没有过错。”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切为我所用,当然也包括坏人坏事。颜阖要让卫太子为他所用,就要顺着干,不能对着干。

弱顺强,可以胜强。

善顺恶,可以制恶。

一切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极大的境界。打个比方,我们要修一座大楼就要挖很深的地基,地基的坑用什么填呢?并不一定要好材料才可以填坑,一般的石头泥土就可以,甚至垃圾也可以。这就叫一切为我所用。

高明的摄影家可以把镜头对准任何一隅,洗出来都是一幅有价值的图片。

我们听大师讲道,可以发现他讲的任何一个故事、任何一句话都充满智慧。

人们老是以为某物无用,其实无用即大用。《庄子》上有个寓言《神木无恙》:

一名叫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去齐国,在曲辕看见一棵神树,这棵大树大得可供几千头牛遮阴,观赏的人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

匠人石去了看也不看一眼,直往前走。

徒弟问:“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

匠人石说:“这是一棵无用的散木,是不能取材的树,所以才这么长寿。”

匠人回家,梦见那棵树对他说:“可用之木皆因才能的显露而害苦了自己一生,不能享受天年,我的无用恰是我的大用。”

匠人石醒后把梦中情况告诉了徒弟,徒弟说:“它既求无用,又何必做社树让人观赏呢?”

匠人石说:“它寄托于社,可免遭砍伐,以此来保护自己,与众不同。哪里像你理解的那样。”

那棵树之所以叫神木,就在于它能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

那么对于匠人石来说,这棵不能用的树木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那就是他因此而知道:

并不是一切树都是为了供他所用而生长的,应该尊重每一棵树。这样这个世界的生态才不会被破坏,各种生命一起成长。

已伐者,为材。

未伐者,禁伐。

不可伐者,让它自由生长。

这样,一切都有自己的空间,又能把一切为我所用,当然能活出一番新境界。

人与树比高

第一次,人比树高

人生下来就很大,婴儿比小树芽高。婴儿手足俱全,眼睛眨巴眨巴看世界。小树芽长成小树苗,枝叶俱全,全身呼吸雨露阳光,又能吸取地的养分。婴儿与小树芽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她比树芽高。为什么高?因为她已经过了怀胎十月,已出娘胎。而小树芽在娘胎(指大树根里)里的时间很短,是“胎外发育”,而不是“胎内发育”,因此天生比婴儿小。

第二次,树比人高

树往上长,越长越高,一切为它所用,很快成了参天大树。而人被万事万物分割,本来可以长寿,只活中寿甚至短寿;本来可以人人比姚明还高,却只像土行孙。因此树比人高。

第三次,树与人一样高

树不会走路,人会走路。人走到高处,树就在脚下了。人又比树高。洪水来了,人爬上树巅张望小船,这时人与树一样高。这时对人最有用的就是树。小船不来,人就把树放倒当小船。树为人所用,二者相依为命,并无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