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防治手册
4800000000012

第12章 传染病防治小常识

一、传染病是否很可怕

传染病会传染,且常常呈爆发流行,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但人类就是在不断地与各种灾害的斗争中才得以生存下来的。光害怕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勇敢地拿起科学这个武器,与侵犯人类的各种灾难做斗争,才能得以生存。

艾滋病曾吓倒过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一些“恐艾”者就是不相信自己艾滋病检测阴性的结果而一遍遍地抽血检查,有的检查过十几次、几十次,有的甚至因为“恐艾”断送了爱情,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有“恐非典”者,甚至不敢从医院门口经过。这些想法和行为说明其对传染病不了解。

其实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我们应该在预防战略上藐视传染病,但在预防战术上重视传染病。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染病的发生是由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几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个环节就不会被传染。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找出传染病的病原体,查清楚它的传播途径,保护好自己,就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大多数传染病是可以治愈的。传染病都是由有生命现象的活的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只要用一些杀菌药物或杀虫药物把它们杀死,这些病就能治愈。虽然现在缺乏特效杀病毒药物,但是大多数病毒的自然寿命都很短,一般是1~2周,所以大多数病毒性疾病是自限性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目前,治疗流行性感冒仍没有什么特效药,关键还是依靠人体自身对病毒的抵抗力。只要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平衡膳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一般来讲就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比较容易治好。从这点上也说明防病重在平时。

二、什么情况下要洗手,怎样正确洗手

进食饮水前后,便前便后,接触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或与人握手之后,在室外玩耍、户外运动、作业和购物回来之后,外出归来脱衣服之后和接抱孩子之前,接触病人的衣物和污染物之后尤其要注意及时进行手清洁与消毒。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进入隔离室、传染病房等重点感染区之前与离开之后,接触传染病房等污染区物品表面

及其他污染物表面和仪器设备,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污物之后,穿戴与脱下工作服之后,向病人发送药物、食品及生活用品前后等,均应对手进行清洁与消毒。

洗手看似简单,人人都会,其实其中还是大有学问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面就介绍两种洗手方法。

1.一般洗手法

(1)用手拧开水龙头(这时手是脏的,会污染水龙头)。(2)用肥皂洗手,必要时用刷子蘸肥皂水刷洗。注意将指缝、甲缝刷洗干净。(3)用清水冲净双手。(4)用肥皂液或清水清洗水龙头。(5)用手关闭水龙头。(6)用消毒毛巾擦干双手。冬天可涂润肤油。若用足踏开关或感应自动水龙头就不必再清洗水龙头了。

2.消毒洗手法

适用于手可能受到污染需要消毒的情况。方法是:先将双手洗净擦干,再将双手浸泡于0.1%过氧乙酸溶液中1~2分钟,然后用水冲净药液(不用肥皂),再用消毒毛巾擦干双手。冬天可在手上涂些润肤油。

三、怎样戴口罩才科学

戴口罩是把好“病从鼻入”关,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1.口罩的正确戴法

口罩应戴正,上沿应戴在鼻梁的上方,将口鼻完全盖住,四周不要有空隙,也可以使用口罩夹。口罩戴得太低或系得过松,污染的空气可以从鼻翼两侧的空隙进入口鼻,起不到防护作用。戴得太高会影响视线或擦伤眼结膜。有些人怕闷气,将口罩戴在鼻子下方,只挡着嘴,露着鼻孔,这种戴法更是错误,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与没戴一样。

2.口罩的层数

口罩必须是12层以上棉纱口罩,戴4个小时后应更换。口罩潮湿时须立即更换。

3.口罩的收放

口罩摘下时,应将贴口鼻那一面(内侧面、净面)向里折好,放在干净口袋里,以备下次再用。这一点也很重要,若摘下口罩后将贴口鼻那面折在了外面,再使用时就会将口罩戴反。若戴反口罩,会使外侧面(脏面)的病菌进入口鼻。

4.口罩的清洗消毒

口罩每天都应该清洗,接触病人后所戴的口罩还应消毒。口罩清洗后在阳光下晒干才能使用。若一个口罩连戴好几天不清洗还不如不戴。因为连戴了几天的口罩已被污染,且有病原体在上面繁殖,戴上这样的口罩反倒不好。

在家中可选用下面的办法给口罩消毒:(1)用0.2%的84消毒液(半盆水中加入1瓶盖84消毒液)浸泡。(2)口罩洗净后拧干,放入微波炉中用大火转5分钟。要注意,放进微波炉中的口罩应该是湿的,晾晒过的已干燥的口罩直接放入微波炉会将口罩烧坏。(3)将口罩放入沸水中煮或蒸20分钟以上。以上方法任选一种即可。

四、什么是免疫,什么是终身免疫

任何身体之外的东西对身体本身来讲都是异物(医学上称为抗原),病原体也不例外。如果病原体(抗原)通过一定途径侵入人体,人体就会针对这一抗原制造出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换句话说,某人得某种传染病以后,在其体内就有了对抗这种疾病病原体的“拦截导弹”(抗体),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得这种传染病了。这种产生特异抗体的过程,称为免疫。一般来说,人体内抗体的水平(量的多少)代表了免疫力的强弱,俗称抵抗力。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而有的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免疫持续时间就较短,仅为数月。而寄生虫感染后,如蛔虫病,体内几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五、什么是计划免疫,儿童需要接种哪些疫苗

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儿童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疫苗的反应不同,接种后产生免疫作用的时间也不同。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很多,各种疫苗之间有的存在有干扰作用,有些疫苗需要接种多次才能产生免疫作用,有些疫苗需在该病的流行季节之前接种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按照合理的有计划的程序进行接种。家长应注意配合,不要让孩子漏打预防针。

我国卫生部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这5种疫苗的接种。

除此之外,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应根据发病季节和流行情况按时接种。流脑疫苗一般在10~11月注射;乙脑疫苗一般在5月中旬注射;其他像流感疫苗、甲肝疫苗、水痘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等,应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职业确定是否需要注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不属于计划免疫的范围。

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每一位家长应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为孩子的健康负责,都应按规定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千万不可马虎。

六、哪些情况下不宜打预防针

遇到以下情况不宜打预防针:

(1)患有免疫缺陷病或艾滋病。若免疫功能缺陷,接种疫苗也不会产生免疫作用。况且有的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是安全的,而对于免疫缺陷的人是危险的,会引起发病。如口服小儿麻痹糖丸对免疫功能缺陷的小儿就有引起瘫痪的危险。

(2)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的营养不良、结核病患者。

(3)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或长期应用抗癌药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者。

遇到以下情况,应暂缓接种疫苗,等病愈后再进行补种:

(1)发热期、月经期、哮喘发作期。

(2)正在患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严重的心脏病、肝病、肾脏疾病、佝偻病。

(3)一次接种后出现高热,下次接种同种疫苗时要减少剂量。

(4)6~8周以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应缓种甲肝疫苗及麻疹疫苗。

(5)对某种疫苗过敏者,下次接种要慎重。

七、如何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人的免疫力(俗称身体抵抗力)包括两种:一种是出生时就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受遗传因素的控制,通俗地讲是天生的。非特异性免疫指的是身体素质、体能、体力和对外界环境,包括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力,是指机体对某种病原体具有的特异性抗体,主要靠注射疫苗来获得。

非特异性免疫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下面就介绍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5条措施:

1.饮食安排好

全面、均衡、营养的饮食是人体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建筑材料”。如果缺乏这些“建材”,免疫就无从谈起。一般来讲,饮食不宜太过辛辣油腻,否则容易上火生热。不吸烟、不喝酒、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这对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都是很有好处的。

2.睡眠休息好

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对提高全身的抵抗力很有益处。

3.身体锻炼好

生命在于运动。平时应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坚持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练气功等运动,但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以不感觉劳累为宜,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

4.防寒保暖好

平时应该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既不要穿得太厚,出大汗,也不可一下减得太多而受风寒。穿衣不当,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的免疫力。

5.心态调整好

平时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要过分紧张、抑郁、恐惧。有些人整天惶恐不安,怀疑一切,总害怕自己会染上传染病。这样必然会影响食欲和睡眠,导致神经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最终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八、居家消毒有哪几种方法

疫源地是指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病人)的地方。

1.疫源地消毒

病人生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就是疫源地,需要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

(1)随时消毒是指随时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被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消毒。例如每天对病人居室进行消毒。此类消毒一定要随时、彻底,最好使用专用容器(如痰盂)装病人的排泄物,并让病人尽量少接触其他物品,以减小污染的范围。

(2)终末消毒是指病人离开后,对其所在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例如传染病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对病人居住地进行的消毒。需要终末消毒的疾病包括有伤寒、细菌性痢疾、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炭疽、布氏杆菌病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不易自然死亡,所以需要终末消毒。不需要终末消毒的疾病有水痘、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因其病原体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不能久存,所以对这些病人居住过的场所只需通风即可。

2.预防性消毒

这是指家中没有病人(传染源)存在,但要对可能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例如电话、门把手、公用物品、交通工具、餐具及饮水消毒,这些都属于预防性消毒,也就是我们一般打扫卫生时进行的消毒。

九、消毒剂按其消毒效果可分为几类

消毒剂按其消毒效果可分为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1.灭菌剂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消毒等级最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灭菌剂有过氧乙酸。

2.高效消毒剂 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作用。这类消毒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漂白粉、84消毒液等。

3.中效消毒剂 仅可杀灭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等。这类消毒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碘酒、酒精等。

4.低效消毒剂 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这类消毒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氯己定(洗必泰)、红药水(红汞)及一些中草药消毒剂。

了解了消毒剂的分类后,我们就可以按需要来使用。如为预防一些传染性强、对人体危害大、不易杀死的细菌、病毒,可使用灭菌剂或高效消毒剂,一般的皮肤创伤或疮疖可使用中效消毒剂,而一般的皮肤预防性清洁可使用低效消毒剂。

使用消毒剂需要知道的是,消毒剂并非浓度越高越好。每种消毒剂对不同的物品种类和微生物都有其最佳杀菌浓度,并非浓度越高越好。消毒液均为化学药剂,浓度过高可刺激人的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睛等,损伤呼吸道和眼睛,还会伤害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有益的微生物,破坏微生物的平衡状态,也破坏定居在人体各腔道中的正常微生物构成的生物膜保护屏障,增加了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的可能,就像过量过滥使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而引发其他菌种感染一样,导致难以治疗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