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46

第46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16)

一、全面推进市场农业,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在努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狠抓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要从平凉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适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的优势农产品,特别要集中力量把“平凉金果”、“平凉红牛”、草业、洋芋、胡萝卜等特色产品做优、做强、做大;要加大“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巨型畜牧业基地和优质果品生产两大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要立足当地实际,强化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培育和开发新的产业平台和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品群,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金问题、积累问题、投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件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有三个:一是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大办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基地规模,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利益连接机制。发展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

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要加快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广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速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拓宽科技应用领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要加强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广果实套袋、节水灌溉、地膜栽培、规范化饲养等适用技术,引进推广高产高效优质农畜品种,使平凉种植业优质品覆盖率达到90%,优质畜禽品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要加强农民综合技能培训,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和“农民信息之家”的信息服务功能;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农业标准化实施规划,根据农产品的市场目标定位,分层次、分行业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引导和组织农民按照农业标准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大突破。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建立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制,制定劳务输出规划,变劳动力“包袱”为劳动力“财富”;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强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设,在重点城市设立劳务输出联络办事机构,疏通劳务输出渠道,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劳务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与用工单位的市场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稳定非农就业的稳定性;要打造平凉劳务品牌,树立平凉劳务诚信文明、吃苦耐劳、勤恳敬业的良好形象;要全面启动“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要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农业、劳动、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着力解决好工资拖欠、权益保障和子女就学等突出问题,保护和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政策落实和组织建设: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保障措施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的破解,不仅是农业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优势,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扬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为走出“三农”困境提供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社会保障。

一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去完成。要深化和丰富“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把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团结合作、奋发有为、廉洁奉公的领导集体;要突出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小康建设的领路人、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科技创新的明白人和群众致富的贴心人;要全面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创造条件,多方排忧解难,使他们生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使更多的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要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全面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基层管理行为。要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保证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做好“三农”工作,一要靠改革,二要靠政策。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土地政策和土地承包法的前提下,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正确处理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问题,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探索人力资本和土地资本的最佳配置方式,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率先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着眼于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努力做到“三个确保”,对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造成的财政缺口,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转移支付的政策精神,积极衔接,争取落实,确保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不断拓宽信贷支农渠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办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农村信贷担保业务,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要狠抓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大事来抓,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强烈的项目发展观,深刻认识“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的发展要求,积极争资金、上项目,依托项目支撑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在多方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吸引外来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多渠道、多形式投资项目建设。重点组织实施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陇东旱塬节水农业示范建设、动物防疫冷链体系扩建、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改造、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陇原果袋厂建设,以及退耕还林、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农业产业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的增长带动效应。

四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农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硬碰硬、实打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浮躁。因此,要增强公仆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把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对农民真诚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要善于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改变单纯靠行政命令的传统做法,在作决策、定规划、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现实条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切实做到亲民爱民、利民富民、安民护民,把小康社会建设和“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一件一件抓出成效。

(根据2004年2月24日《在平凉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就要充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意义。

首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这就全面、完整地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科学发展观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

其次、要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社会意义。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本质,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事业之中。

二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从全国来讲,2003年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平凉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之势,已经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总体小康的目标迈进。但是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从2000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平凉总体上才基本解决了温饱;全国小康实现的程度为96.8%,而平凉仅为78.8%,相差18个百分点;在小康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54美元,全省是475美元,而平凉只有345美元,平凉同全国、全省分别相差509美元和130美元。从整体上讲,比全国落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仅如此,在小康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其它社会进步指标也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而且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