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36

第36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6)

二、加快基地建设,提高产量质量。搞好马铃薯工程的基础工作就是抓好马铃薯基地建设,从而不断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抓好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目前除渭源县已有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外,其他各县还未建设,地区要求各县都要落实100亩良种基地建设任务。由于马铃薯用种量大,不宜大面积长途调种,所以从长远出发,每县都要选择海拔较高、比较阴湿的乡村,建立自己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一般来讲,高海拔区向低海拔区调种当年增产在30%左右,第二年也要增产20%。各县要在建设原种薯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加速繁育种薯,积极推广微型种薯,使定西马铃薯品种每两到三年轮换一次。同时,要像临洮县那样,按照加工需要和外销需要,划分不同区域,积极引进试种国际上看好的新品种,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发挥种性优势,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二是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基地。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搞好示范、繁育、推广工作,力争定西马铃薯种植实现良种化、科学化。地、县要根据农业生态类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不同类型的种植示范基地,增强技术对比度和辐射力,使群众看有样板,学有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三是逐步规范运销公司和加工企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公司和企业要通过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的办法,逐步培育稳定的原料基地。企业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种植户解决良种、地膜、农药、技术、信息等问题;农委、扶贫办、农发行等部门可帮助购销公司和加工企业解决一定数额的资金。企业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既能解决企业找米下锅的困难,又给基地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双方通过互利互惠,求得共同发展。

三、扩大加工转化和运销规模,提高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效益。前年天大旱,马铃薯产量并不高,市场价格较好;去年风调雨顺,农民种马铃薯的积极性很高,马铃薯大面积丰收,但市场价格低落。问题的症结何在呢?主要原因不是马铃薯生产多了,而是马铃薯的加工和外销滞后,没有解决好流通问题,部分地方出现“卖难”,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加工销售严重制约着洋芋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加工增殖上,要探索多品种、多层次生产经营,形成系列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加工和经营,村社和农户搞千家万户的小加工、小作坊。县乡要新建、扩建一批“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增值。一是采取“多轮驱动”办法,兴建重点加工企业,加快在建、扩建淀粉项目和企业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达标投产。二是定西853个贫困村建成200个年生产能力200吨淀粉的加工点,在沿路沿川水电条件较好的地区新建15个马铃薯淀粉加工厂。这些项目建成后,总生产能力将达到7.5万吨左右,年消化马铃薯50万吨。加上现有加工能力,全区可达到10万吨,将极大地缓解马铃薯销售的市场压力,同时有效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三是还要新上一批技术含量高、消化能力强、产品销路好的淀粉加工骨干企业。对于新上加工项目,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特别是要按照设备要先进、规模要适当、布局要合理的要求,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优聚集,突出经济效益。在销售和流通上,一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农民协会、合作组织、个体贩运户以及乡镇两级参与马铃薯购销,组建马铃薯购销公司和合伙企业,依托乡村集贸市场,发展壮大乡村两级马铃薯购销网点。二要加快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建立一批马铃薯贮藏、运输、销售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市场。临洮、陇西、定西三个县要确定专人,订出建设规划和时间表,切实抓好康家崖、文峰、巉口三个全省、全国性马铃薯批发市场的建设,力争今年建成运营,明年形成规模。同时在区内设立二级收购网点,在区外、省外设立外销点。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商业、供销等经营渠道的作用,努力扩大外销能力。通过多渠道销售,使定西马铃薯外销达到总产的1/3左右。

四、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各级党政组织要把实施马铃薯工程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走向产业化进程的战略措施,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心安排部署,扎扎实实抓好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切实负起责任,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继续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各县乡都要成立马铃薯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实施马铃薯工程技术责任小组,行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搞好生产、加工、销售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技术责任小组具体负责技术措施的落实,解决实施中的技术难题,办好示范基地,总结种植中的典型经验。各县要在扎实认真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马铃薯工程实施规划或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各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协同作战,明确任务,靠实责任,扎实工作,全力以赴保证马铃薯工程的顺利实施。今年,将制定马铃薯工程考核办法,严格实行考核制度,实行重奖重罚。对完成任务好,增产幅度大,在加工销售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予以处罚。

实施马铃薯工程,必须坚持产业化的方向,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发展。要通过这项强区富民的战略工程,切实抓好定西的支柱产业,进而推动定西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根据1996年4月、1997年4月定西县、临洮县《洋芋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整理,原载1997年《定西调研》第5期)

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加快发展定西经济的历史机遇。抢抓机遇,是我们多年来常讲的一个问题,可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地区来说,真正的机遇并不是很多的,但这一次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现在西部各省、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坐失良机。要善于从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位置,找准差距,以积极的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到来。那么,如何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并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要历史地认识西部大开发。就我们地区来讲,只要翻开近代历史就可以看出,“苦瘠甲于天下”几乎成为我们的代名词。生态环境的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酷,是造成群众生活长期不得温饱,经济难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上的定西并不是近代历史所描绘的那样,而是林木茂盛、浓荫蔽日、植被良好、牛羊遍野的一块富庶的半农牧区。这可以从历史资料和诸多与此相关的地名中得到印证。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汉时“天水、陇西山地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其范围包括定西东、南部的通渭、陇西、渭源、漳县、岷县等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魏时陇西、天水“勤于稼穑,多畜牧。”这说明了当时这里畜牧业发展的盛况。尤其在《资治通鉴》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清康熙四十年《岷州志》载“岷州货殖之利,唯林木为最广……”岷县的小寨、中寨、西寨以及漳、岷交界处的木寨岭等地皆因此而得名。定西的北部,当时也不是现在光山秃岭的模样,据明万历25年《安定县志》记载,定西有犏牛、犀鹿、獐、豹、山竹鸡等大型食肉型森林动物和草原动物。民国37年《定西县志》记载,本县清代以前森林极盛,乾隆之后,东、南二区砍伐殆尽。由于清代以来,战乱纷起,加之屡次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使定西植被日益退化,生态环境恶劣的状况年复一年地加剧,随之而来的便是干旱雹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降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无雨则旱,有雨成灾。这不仅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而且对整个长江、黄河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纵观历史变迁,我们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江泽民同志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是有历史根据的,也是能够实现的。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以粮代赈、退耕还林”措施,不仅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而且给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改革和经济支持。再从历史上的商贸发展来看,定西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岷县又是历代“商贾云集”之地。我们的先民能在历史上创造辉煌,今天,我们就更能在党的领导下,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定西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再创新的业绩。

二、要发展地认识西部大开发。党中央指出:“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条件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不但东部已经有了积累,全国已经具备了大开发的物质条件。这就是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从定西地区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国家、省上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使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今年全区七个县都将实现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这对定西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标志着全区人民已告别绝对贫困,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当我们的工作重心要由原来的以扶贫攻坚、基本解决群众温饱为中心,向以巩固扶贫成果和致富奔小康转移的时候,正当我们带领广大群众继续探索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的时候,也正当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更大的经济政策支持的时候,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这无疑将为定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更加丰富定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纵观定西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真正的机遇可以说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八十年代初,中央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要求。接着国务院又做出“三西”建设的重大决策,对我们进行重点扶持,以此为契机,全区掀起了种草种树,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第一次高潮,从而有效地停止了植被破坏,为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群众温饱的目标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就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与定西扶贫攻坚、经济转型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更要看到,这两次机遇的实施背景是不同的,从第一次来看,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还不大,而我们当时的发展目标也是为了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各项配套政策都是建立在以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为主的基础之上的,在经济发展中也更加注重运用计划经济手段和政府行为,没有条件发展特色经济,还不能做到由市场行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因而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还不高,与其他地区相比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从这一次的发展机遇来看,国家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了整个西部地区,不仅投资的力度很大,而且投资的领域更广。与此同时,定西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市场经济的体系也初步形成,所以,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与西部其他地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平等竞争,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我们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中央对定西的发展历来十分关注,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是我们地区的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我们的洋芋、中药材、畜牧、矿产、水利等都需亟待进行深度开发。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必妄自菲薄,肩负起发展全区经济的重大历史责任,不失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不负全区人民群众的期望。

三、要全面地认识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高度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在世纪之交,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这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发展的总体推进战略是有先有后梯度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发,已经搞了二十年,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起飞,现在开发西部,可以设想再经过二十年,西部的发展将会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全面发展。如果说二十世纪末的这20年是东部地区唱主角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初的20年就该西部地区上台唱戏了。这一点江泽民同志已经作了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他指出:“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由此可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是关系到西部地区自己发展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从全国一盘棋这个大局来把握和认识西部大开发。再如朱总理提出的“以粮代赈、退耕还林”的战略部署,也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的。一方面考虑了西部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考虑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所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既可以给西部地区的人民造福,又可以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造福,还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我们来讲,以粮食换林草不但可以保证巩固扶贫成果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拿出更多的投入和精力,来发展城市经济和特色农业,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搞精耕细作,发展高效农业,从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拉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面向新的世纪,可以设想“十五”及今后十年,将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们巩固扶贫成果,向致富奔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三增一降一稳定”为目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此,要从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研究,统筹规划,科学地确立实施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