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35

第35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5)

把马铃薯工程尽快纳入产业化轨道,将会带动定西农业、农村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新的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十八九年的运行,已暴露出了一些矛盾,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如何连接,小规模的生产同社会化服务如何结合,传统的生产方式同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融合等等,诸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愈来愈明显,而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定西作为一个贫困地区,选择马铃薯这个传统的、千家万户都能生产、都能受益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纳入产业化轨道,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实践受到启发,总结经验,必将引起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工作方法的大提高,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使农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加速脱贫致富和小康建设的进程。

(根据1997年《把马铃薯工程建设尽快纳入产业化轨道》一文整理,原载1997年《定西调研》第8期)

按产业化要求搞好马铃薯工程

地处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定西,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地方。从1995开始,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定西全面实施了洋芋工程。计划到1997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商品率达到50%以上;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商品率达到66%以上。为推动洋芋工程的实施,1996年4月,召开了定西、临洮洋芋工程现场会。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两地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定西经验:顺应规律调结构

定西县位于全区北部,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区,旱灾是该县主要的自然灾害。在作物布局上,定西县长期探索因地制宜、立足抗旱,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洋芋作为一种耐旱、高产、稳产作物,每年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1995年,定西县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唯有洋芋作物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收成。群众看到了种植洋芋的益处,更加坚定了大面积种植洋芋的信心。今年定西县积极落实“洋芋工程”计划,扩大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人均达到0.6亩。定西县实施“洋芋工程”的基本做法是:调结构,建基地,树品牌,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一是干部群众认识清楚。干旱多灾,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定西县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去年在严重大旱的情况下,夏粮大幅度减产,大秋作物特别是洋芋高产稳产,全县种植面积20.70万亩,占粮田面积的15.4%,平均单产1270公斤,总产26210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37%。群众从灾害中尝到了种植洋芋的甜头,认识到了洋芋的生物特性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吻合性,认识到种植洋芋既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又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鲁家沟乡花岔村农民孙正兰就是一个依靠种植洋芋增加经济收入的典型。他家共4口人,去年种植洋芋17.5亩,人均4.38亩,平均亩产洋芋1500公斤,总产2.6万公斤,通过销售实现收入9000元,人均2250元,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正是从这样一类典型中,大家看到了大面积种植洋芋的好处,从而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

二是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在今年春播计划和春耕生产过程中,各级领导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夺取农业丰收,科学决策调整种植结构,压夏增秋扩大洋芋种植面积,确立了重点洋芋种植区域、乡镇和加工销售基地,全县洋芋种植达30万亩,使洋芋面积占粮田面积的比例由常年的15%提高到22%,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坚持适当压缩低产农田中的夏粮作物面积,推广洋芋与豌豆、蚕豆、玉米等作物的间作套种,推广地膜洋芋、整薯坑种、垄播芽栽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把科学决策与行政推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了洋芋种植面积的落实,实现了洋芋种植的规模化种植经营。

三是技术措施切实可行。近几年,定西县农技中心先后承担实施了省“两西”建设指挥部、省农委、省农业厅下达的洋芋套早熟豌豆技术示范推广、优质淀粉原料工程、洋芋丰产栽培计划等重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深耕改土、地膜覆盖、间作套种、坑播芽栽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总结研究出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栽培技术规程,超前研究,储备技术,为洋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从199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以色列钾肥普施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到1995年分别累计示范2.5万亩、2.32万亩,增产分别达到了15%、10%以上。今年春播期间,定西县农技中心与乡镇农技站农技人员一道,积极开展洋芋栽培技术的宣传培训,使之家喻户晓,人人会用,实现了洋芋种植的高产,保证了定西洋芋的品质,形成了定西洋芋的品牌,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使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四是狠抓落实措施得力。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在种植面积和栽培技术上都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使种植计划真正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间地块。县上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抓点,以保证大面积种足种好洋芋,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定西县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临洮经验:瞄准市场重加工

临洮县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在作物布局上一直把具有耐旱抗病、稳产高产的洋芋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和增收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亩左右。最近两年,县上把洋芋种植确定为支柱产业和富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洋芋工程”。1996年全县洋芋种植面积达23.02万亩,农村人均0.5亩,总产3.45亿公斤;洋芋加工7000万公斤,占洋芋总产的20%;外销1.55亿公斤,占总产的29%;实现纯收入6875万元,农村人均1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临洮县实施“洋芋工程”的基本做法是:抓龙头,重加工,瞄准市场促销售。

一是思想认识逐步转向产业化。临洮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走市场农业的路子,把洋芋生产、加工销售列入农民脱贫致富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广泛宣传动员和发动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扩大洋芋种植面积。通过大力宣传峡口乡马家岔村等地农民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收入的典型事例,给群众算效益账,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种植洋芋既适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又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不仅是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农村经济走向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一条必由之路,从而统一了思想认识,坚定了决心和信心,在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增强加工增值能力,开拓营销市场等方面都大大加快了步伐,使“洋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全县落实种植面积31万亩,比1996年增加7.98万亩。目前全县已种植14.3万亩,占任务的46%。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和试种新品种,今年在康家崖等地引进试种荷兰1号、15号新品种400多亩。目前引导、扶持和建立各种类型的加工企业和加工点150多个,购销公司和洋芋贩运大户210户,不仅有效解决了本县的洋芋出路问题,而且辐射带动了周边县乡的洋芋生产,使洋芋日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型支柱产业。

二是种植经营趋向规模化。1996年临洮县洋芋种植面积占种粮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19.8%上升到26%,今年计划种植洋芋31万亩,占粮播面积的35%,洋芋种植已形成规模。去年上梁乡洋芋面积达11440亩,占粮播面积的60.22%,户均6.5亩,人均1.4亩,总产1610万公斤,销售1050万公斤,销售收入486万元,人均577元。该乡下梁村农民夏清友一户种植洋芋30亩,总产达到5.25万公斤,销售3.5万公斤,收入1.75万元,当年实现了脱贫致富。峡口乡马家岔村1996年全村户均种植8.5亩,户均收入6780元,人均1417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洋芋村”。辛店镇下杜家村一社人均来自洋芋的纯收入达96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4.5%。

三是加工增值走向系列化。为了推动洋芋工程的实施,近两年,县上着力抓了就地加工业。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带动辐射千家万户作坊式小型加工,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模式。一是千家万户加工转化,目前已形成2个龙头企业、5个专业村、150多个专业户,年加工洋芋1.45亿公斤,占总产的30%,产品发展到精淀粉、粗淀粉、粉皮、粉条、粉丝和油炸洋芋片等10多个品种。

四是贩运营销步入市场化。各级领导把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和建设市场作为关系洋芋工程成败的大事来抓。首先,坚持“政府决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工商监督”的原则,先后兴建扩建了康家崖、新添崖湾和城关等15个辐射功能较强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996年仅15个市场上过往客户和当地群众就成交洋芋1.55亿公斤,成交额达7323万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康家崖洋芋批发市场达4800万公斤,成交额2400多万元,成为全县、全区乃至全省最大的洋芋批发交易市场。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贩运户参与洋芋购销。目前,全县洋芋购销公司和贩运户达210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全县34个乡镇都有洋芋收购点。康家崖村农民康克归领办的康家崖蔬菜购销站和康家崖洋芋批发市场,1996年后半年至今,向深圳、广州、成都等20多个城市发运洋芋600多个火车皮,销量达3600万公斤。再次,重视市场信息建设。县上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量搜集和提供有关洋芋的市场信息,去年仅工商管理部门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达3000多条。康克归为了解全国各地的洋芋销售行情,一月的电话费就达8000多元。作为一个农民,能有这样一种眼光和市场意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临洮县在实施“洋芋工程”中,已经有效地将生产、加工、销售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分散的农户个体生产与国内大市场联接了起来,初步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名优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未来前景:小土豆堪做大产业

定西、临洮的经验和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小土豆堪做大产业。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倾斜的大好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以优质基地建设和增强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为突破口,重新配置优势资源。依照布局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的原则,进一步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龙头,做精品牌,做活市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马铃薯加工基地,构筑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定西大部分地区处在海拔1800—2400米之间,干旱低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土壤富含钾素,降水特点与马铃薯生长规律相吻合,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高产稳定抗灾能力强,适合规模化生产经营。马铃薯易于贮藏,粮菜兼用,营养丰富的生物特性,既可直接销售,又可成为淀粉等多种副食品加工增值的原料。同时,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不仅有利于我们顺应天时,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压夏增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且能够促使定西的种植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和群众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认为土地承包了,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够吃就行了。这种思想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也长期存在,这是阻碍定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因素。事实上,我们的传统农业早已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传统农业尽快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引导农民和农业由过去的产品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商品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我们搞马铃薯工程,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具体措施。这一工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大提高粮食单产,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而且通过马铃薯销售和加工增值,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把农民的生产和市场联接进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经营体制,进而建立起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临洮县在实施马铃薯工程中已初步形成的公司带基地加农户的产销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产业模式,已经给我们展示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轨迹。实施马铃薯工程不仅上合政策,下符民意,理论上讲得通,实践上过得硬,而且能够避短就长,以较少投入,获取较大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是一项重大的产业战略和富县富民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把思想统一到洋芋工程的建设上来。